摘要:几年前就有人人为地竖起了一道墙,将设计与制造隔开,这可能是电子供应链中各个团队各自为政造成的。工程师们把设计扔过墙,然后继续下一个项目,而制造团队则负责将设计投入全面生产。
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和摩尔定律的放缓,关于EDA的价值和可行性的误解仍然存在。
拥有 40 年历史的 EDA 产品组合得到了扩展。现在它包括重要且持续增长的类别,即半导体 IP,可用于设计芯片的逻辑块。
然而,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和摩尔定律的放缓,关于 EDA 的价值和可行性的误解仍然存在。
几年前就有人人为地竖起了一道墙,将设计与制造隔开,这可能是电子供应链中各个团队各自为政造成的。工程师们把设计扔过墙,然后继续下一个项目,而制造团队则负责将设计投入全面生产。
SEMI等行业组织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看法。电子系统设计 (ESD) 联盟(前身为 EDA 联盟 (EDAC))已并入 SEMI,旨在拉近设计与制造的距离。
并非如此。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设计和验证的复杂性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先进工艺虽然能够增强每个芯片的功能,但也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担忧。局部发热会导致局部性能差异,而工作电压的降低则会降低设计裕度。异构集成带来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EDA 行业正在不断改进工具,并开发新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并非如此。无论规模大小,EDA 公司都会在研发方面投入巨资,用于创新、创造或更新产品。实际上,EDA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在科技行业中名列前茅——通常超过 30%。
EDA 和 SIP 公司持续大力投入研发,以应对先进工艺和新应用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在新工艺技术引入方面,EDA 公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与代工厂密切合作,提供能够在新工艺中实现可制造设计的工具。
其他研发驱动因素包括先进的汽车和医疗应用以及复杂的新系统封装要求。
近年来,投资者为 EDA 领域的初创企业和创业公司提供资金。例如,一个名为“AI EDA”的新兴领域正在兴起,其资金来自以 AI 模型为基础要素的风险投资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涵盖功能验证、芯片设计、代码和嵌入式开发等各个领域。
随着资金的增加,该行业应该会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其他创新方法的发布。
遍布全球、涉足设计和验证各个领域的 EDA 和 SIP 初创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许多公司在构建产品的同时,也通过咨询服务来推动公司发展。
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进半导体供应链建设,为企业家们提供了根据本地需求和/或专业要求开发自动化工具和系统集成方案 (SIP) 的机会。EDA 业务的本质在于,它在工艺技术、先进封装以及复杂系统验证(包括异构集成)方面不断追求不断变化的目标。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挑战。
如今,包含Chiplet和异构集成的前沿设计始终对设计人员构成挑战。尽管异构集成带来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但许多新的复杂产品成功集成了异构集成,这一事实表明 EDA 行业正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验证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 EDA 公司正在努力应对。例如,硬件仿真现已成为软硬件协同设计、协同验证、原型设计和软件启动验证流程中的基础系统设计工具。这类验证现在被称为硬件辅助验证,因为它能够验证超过 400 亿门级的设计。
Griffin Securities 董事总经理 Jay Vleeschhouwer 表示: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虽然难以量化,但对 EDA 公司的贡献,恰恰体现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这一现象。或许机器学习更相关,因为它与模式识别更相关。EDA 工具处理的是极其复杂的模式,需要进行大规模计算。显然,半导体设计也适合这类技术。
EDA 公司正在采用 AI 来提升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大大小小的 EDA 公司纷纷宣布支持在其软件和硬件工具中使用 AI 芯片,这已成为一种常态。虽然 EDA 行业本身并不提供 AI 大型语言模型 (LLM),但其工具和流程中广泛应用了这些模型,以提高性能和准确性。
过去几年,人们不太愿意将设计迁移到云端,但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先进 EDA 工具可以在云端使用,而且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计算资源,这使得基于云的设计越来越受欢迎。
例如,验证是芯片设计流程中最耗费资源的部分之一。基于云的工具访问使工程团队能够随时增加或减少所需的验证计算资源量。
与许多行业一样,在行业蓬勃发展、发展成为如今的关键产业后,资深员工、创新者和领导者纷纷退休。这为新的思想者和领导者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设有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学正在重新评估其课程设置,以吸引更多对半导体领域感兴趣的优秀学生。
EDA 的年收入可能不大,约为 200 亿美元。但就其对庞大的半导体行业的影响而言,它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如果没有用于设计和验证当今复杂半导体芯片和系统的自动化工具,就不会有新的先进工艺,也不会有新的前沿设计,产品创新也不会放缓,行业增长也会出现负增长。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