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便捷的 Grab 打车服务与精准的 GPS 导航尚未普及的往昔岁月里,于东南亚部分地区穿梭往来,人们更多仰赖的是人体肌肉力量驱动的交通工具,以及蕴含其中的机械精巧设计。在槟城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独特风情的城市,这一独特的出行图景便化作了一辆辆三轮车,它们悠
在现代便捷的 Grab 打车服务与精准的 GPS 导航尚未普及的往昔岁月里,于东南亚部分地区穿梭往来,人们更多仰赖的是人体肌肉力量驱动的交通工具,以及蕴含其中的机械精巧设计。在槟城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独特风情的城市,这一独特的出行图景便化作了一辆辆三轮车,它们悠然地行驶在乔治市那铺满鹅卵石的古朴街道上。
这些三轮车,与其说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不如说是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们并非以速度取胜,而是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车夫居于乘客身后,如同舞台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奋力蹬踏踏板,助力乘客在城市的风景画卷中缓缓穿行。这些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三轮车,巧妙地融合了交通功能、精湛的工艺美学以及戏剧般的氛围感,别具一格,成为槟城街头独一无二的存在。
追根溯源,三轮车的血统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日本。彼时,“神力社”(字面意思为 “人力车辆” )初现于世。大约在 1869 年,由 Izumi Yosuke 设计而成,它是实用主义的典范之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其便捷性迅速在亚洲地区得到广泛采用。当这种交通方式传入马来西亚后,便如同融入当地文化土壤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特色风味相结合,不断发展演变。
槟城的三轮车版本更是独具匠心。除了增添了实用又美观的檐篷、精致的花卉装饰外,其奇特而又迷人的反向布局成为了最大的亮点。在这种布局下,乘客面朝后方,不再是面对车夫,而是能够毫无阻碍地将城市的风光尽收眼底。这种设计不仅让乘客拥有了独特的观景视角,更增添了一份悠然闲适的旅行氛围。而第三个轮子的加入,更是让原本的手拉式 “jinrikisha” 彻底转变为脚踏式的三轮车,用简单而又高效的踏板取代了手拉的驱动方式。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汽车与踏板车的日益普及,三轮车逐渐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慢慢从人们的日常出行选择中退出,沦为了怀旧记忆中的一个脚注,或是旅游行程中的新奇景观,供游客们短暂体验和拍照留念。但就在人们以为三轮车的辉煌已然成为过去时,乐高搭建者们的奇思妙想,为它们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将其转变为精美的积木藏品。
三轮车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渐式微,更凸显出 WYCreation 乐高槟城三轮车模型的珍贵价值。这款模型不仅仅是对一个文化标志的简单记录,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精心之作。它选用了 1000 块经过精心挑选的积木,按照 1:8 的比例进行缩放,最终呈现出长 42 厘米、宽 24 厘米、高 27 厘米的精致尺寸。模型整体看似拙朴,却以不可思议的高超技艺,完美地捕捉了三轮车的装饰韵味与结构特色。
其中,弧形的檐篷尤为吸睛。设计师以大胆创新的方式对其进行呈现,将乐高花朵巧妙地化作遮阳伞,这一设计不仅极具装饰性,成为了整个模型的一大亮点,更兼具实用性,仿佛真的能够为乘坐其中的 “乘客” 遮挡阳光与风雨。从远处望去,那一朵朵色彩鲜艳的乐高花朵,如同绽放在三轮车上的艺术之花,为整个模型增添了一抹灵动与浪漫的色彩。
从技术层面来看,制作这样一款模型绝非易事。三轮车那倾斜的轮廓与偏置平衡的结构特点,与乐高常规的矩形组件不甚适配,这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WYCreation 团队耗时数周,不断地对设计进行反复调整与优化。尤其是车轮组件的设计,更是整个模型制作过程中的重难点。由于需要在保证轻薄外观的同时,兼顾结构的稳固性,这无疑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困难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从Đặng Hoàng 先前的 MOC 作品中汲取灵感,不断尝试与创新,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最终打造出的车轮,在脆弱与逼真之间实现了精妙的平衡。当你仔细观察模型的车轮时,会发现它不仅在外观上高度还原了真实三轮车车轮的模样,而且在结构上也经得起推敲,展现出了乐高积木搭建的无限可能。
然而,这款模型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更在于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浓厚的氛围。从喇叭形的挡泥板到微微倾斜的乘客座椅,从车身精致的花卉装饰到那充满复古韵味的踏板,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当你凝视着这个模型时,仿佛能穿越时空,听见那铜铃清脆的声响在街道间回荡,以及老旧踏板在沥青路面上发出的吱呀声。这不再仅仅是一个由乐高积木搭建而成的模型,而是透过时光滤镜,呈现出的 1970 年代槟城街景,充满了怀旧与温情,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那段逝去的美好时光。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收藏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让槟城三轮车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全新的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转载自:YANKO DESIGN
来源:大业工业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