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头的兔毛梳绒厂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兔毛,赶制一批外销绒毛订单。“我们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周边村庄。”企业负责人于成富说,“这一带山岭多,以前也有养长毛兔的传统,但后来养殖规模快速扩大,冯加玉起了很大作用,这一规模养殖保证了梳绒厂的原料供应。”
蒙阴县坦埠镇东西崖村,一派生机勃勃。
村头的兔毛梳绒厂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兔毛,赶制一批外销绒毛订单。“我们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周边村庄。”企业负责人于成富说,“这一带山岭多,以前也有养长毛兔的传统,但后来养殖规模快速扩大,冯加玉起了很大作用,这一规模养殖保证了梳绒厂的原料供应。”
蒙阴,被誉为“中国长毛兔之乡”,在当地兔业界提起冯加玉,好多人都竖大拇指:“一个残疾人,不仅自己养兔致富,还带着大家一块把养殖规模做到这么大,真不容易。”
冯加玉,东西崖村的一位残疾村民,也是蒙阴县佳玉家兔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而他发展家兔养殖,和《农村大众》有着不解之缘。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冯加玉从《农村大众》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养兔致富的信息,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资源,他决定发展养兔事业。为提高养殖技术,他还专门订阅了《农村大众》。2001年,尽管走路十分不便,但冯加玉还是一个人自费到济南参加了《农村大众》科技推广网成立大会。几天交流下来,他的眼界开阔了,发展家兔养殖的信心也更坚定了。
为帮助行动不便的冯加玉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相关技术信息,2003年,《农村大众》赠送给他一台电脑。备受鼓舞的冯加玉自此信心更足,不仅注册成立了合作社,还先后做起了长毛兔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他的兔场还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等。
致富后的冯加玉,没有忘记一直支持他的《农村大众》、当地党委政府及乡里乡亲。空闲时间,他经常通过电话跟报社熟悉的编辑记者沟通;趁到济南开会或办事,也会到报社小坐一会儿,交流创业心得、生活感悟,也会咨询一些养殖市场行情、信息。而《农村大众》,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身残志坚的农业创富带头人,多次通过新闻报道、介绍专家、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鼓励、支持他。
饮水而思源,为回馈、扶持父老乡亲,特别是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下,冯加玉把自己的种兔免费送给他们。为确保养殖成功,冯加玉还经常拖着残疾的身体,到各地举办技术讲座,有时还要上门指导。在他的鼎力支持下,当地不少群众摆脱了贫困,家兔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进一步夯实了“中国长毛兔之乡”的根基。
2019年11月,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时年55岁的冯加玉倒在了服务乡亲的路上。
“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可以说,他既是我的引路人,也是我的好大哥。”时至今日,每当说起冯加玉,联城镇类家城子村村民王士国都充满感激之情。王士国也是一位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原来非常自卑,常年不愿出门,不愿见人,生活十分不如意。在一次技术讲座中,王士国认识了冯加玉,自此两人成了好朋友。为让王士国振作起来,冯加玉不但送给他两组种兔,外出讲座、交流时,还经常带上他。时间长了,王士国不仅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发展的思路和心扉也打开了。如今,王士国不仅养着兔子,还发展起土蜂养殖,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多年来,像王士国这样的农户,冯加玉不知帮助了多少。虽然他去世了,但家兔养殖这条富路仍在蒙阴大地上延伸。”东西崖村村委委员于进华动情地说。
富路长长照乡邻。寒来暑往,岁月交替,尽管兔业市场起起伏伏,但《农村大众》帮助过的冯加玉当年所播撒、传递的爱意仍在乡亲心田间生长——当春风拂过山崖,总有人指着远处的兔舍说:“瞧,那是加玉点亮的星火。”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