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的通知》,确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增数字经济、应用中文、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智慧交通4个前沿本科专业。那么,4个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特色有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的通知》,确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增数字经济、应用中文、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智慧交通4个前沿本科专业。那么,4个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特色有哪些?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本期官微带你了解4个新专业。
数字经济专业
专业介绍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以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它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专业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依托于我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学科特色与设置,强调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该专业具有陕西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研究院、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实验”“历史文化IP创意策划及虚拟仿真实验”等重点实验平台,以及西安市商务局直属的西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实践教育基地。目前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修学年限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数字经济专业是面向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立足“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数字经济理论与运行规律,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建模、数据分析和编程能力,掌握经济学、统计学、大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经济分析、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数字产业部门从事经济大数据分析、金融大数据分析和产业数字化分析工作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字经济高层次管理及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生要达到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12项毕业要求。本专业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课外素质教育四个教学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科基础层、专业基础层、专业核心层和应用提高层为主的四层培养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字经济概论、信息经济学、平台经济学、区块链原理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跨境电子商务、商务大数据获取与处理、数智城市建设与管理、算法治理、数字金融学、数字贸易学、数字经济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导论等。
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毕业生未来可在数字经济领域相关的数字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科研院所从事数字产品制造及服务、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方面工作或继续在数字经济及相关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应用中文专业
专业介绍
应用中文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门类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要求后,可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以新时代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规划,秉持“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办学定位,创新构建“语言为基、文化为魂、应用为本”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既保持传统中文专业优势,又突破学科壁垒,有机融合法学、管理学等应用型学科知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文学鉴赏等核心素养。同时,通过跨学科课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强化其在文化传播、媒体运营、商务咨询、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四年的系统培养,学生将具备以下核心能力与素养:一是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能够熟练进行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二是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掌握文化传播、商务咨询、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实务技能;三是兼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化追求,具有文化传承和开拓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毕业生可在文化传播、媒体运营、商务咨询、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施展才华,既能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又能胜任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运营,成为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核心课程
本专业精心打造“专业基础-学科交叉-创新实践”三阶递进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全面发展。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美学与美育、语用学与语言表达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与熟练的文本分析、创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跨学科交叉课程模块设置网络新闻编辑、广告心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管理与法律实务、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等课程,着力提升学生在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拓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实践创新课程包括营销创意文案、商业策划与写作、新媒体文案写作、法律文书写作、口头报告与讲解、课赛一体化等课程,通过工作场景模拟、项目实战等方式,着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实践能力。
就业前景
应用中文专业毕业生凭借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在多个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文化传承领域,毕业生可在博物馆、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从事文化项目策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推广者;在现代传媒行业,能够胜任报社、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编辑、运营、宣推等职位,负责新闻采编、内容创作及融媒体传播;在法律实务方向,可进入企业法务部门或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务专员,从事法律文书撰写、知识产权保护及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在商业服务领域,则可凭借出色的文字表达和创意策划能力,在企业中从事商务策划、品牌推广及营销文案撰写等工作,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供专业支持。
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本专业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行业的“智慧矿山”数字化发展战略需求,旨在培养系统掌握资源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核心理论,熟练运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感知、人工智能算法等工具,具备对生态环境监测、自然资源开发、碳中和等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建模、挖掘与智能决策的能力,服务于绿色经济转型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深度融合资源环境系统科学、地理信息工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西安市智慧工业感知计算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及省部共建的"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资源环境数据治理、生态模拟仿真、绿色低碳智能算法等方向研究。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解决矿山战略优化、能源消耗预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秉承“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培养理念,聚焦资源环境智能优化、资源智能开发、资源环境安全智能管理等核心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四年系统培养,学生将掌握资源环境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熟练运用数据采集、处理、建模与分析技术,具备研发资源环境大数据平台、设计智慧化管理系统等工程实践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课程
资源环境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分析、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生态建模与仿真、Python 程序设计基础、Hadoop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移动端开发技术与应用、智能物联网技术、智慧矿山大数据案例、能源行业大数据分析等。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政府机构从事资源环境管理相关工作;可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所的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开展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在大型能源集团、环保科技企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智能决策和互联网智能化等工作。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本专业人才在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
智慧交通专业
专业介绍
智慧交通专业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领域,是交通运输工程的高级形式,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应用。该专业主要培养能深刻理解智慧城市、交通、运载工具、通信、计算机等综合组成的智能化城市和交通系统,掌握大数据与智慧运营控制技术,并融贯规划、设计、建设、管控、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多要素的工程技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着眼国家智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和人才需求,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感知、传输、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在智慧交通技术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包括智慧交通导论、智慧城市、交通工程学、汽车工程基础、信息与控制基础、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设计、机器学习、道路勘测设计8门专业基础课程;车路协同感知与计算、智能网联技术、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建模、智能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网联系统规划设计、智能驾驶控制、智慧交通专业英语8门专业方向课程。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以在交通运输管理、城乡规划设计、应急管理、智能汽车制造、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交通信息化研发、公交地铁运营、交通设备制造等部门,从事智慧交通系统建设、交通规划设计、智能城市与交通管理、智能驾驶与无人驾驶、交通仿真模拟、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交通设备维护与运营等相关领域工作。
出品:党委宣传部
文学院、资源工程学院、
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
编辑:翔子 徐嘉琪
校对:马长蕊 王俊
审核:贺伟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