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再抬头,预计持续6-8周时间,这三类人要特别注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6:05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8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以为结束,其实是又开始。”这是很多医生看到近期门诊数据后的第一反应。新冠病毒,像个老朋友,时不时出来“串个门”,这次,它又来了。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通报,近期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出现明显增长趋势,预计这波感染高峰将持续6至8周。虽无当年“全民阳”之势,但也足够引起重视。

令人头疼的是,这波疫情的主角是JN.1及其亚分支,它不仅传播力强,免疫逃逸能力也不容小觑。换句话说,哪怕你前几波都阳过,也不代表这次就能“免疫豁免”。

但问题来了:这波疫情,对谁最危险?是不是每个人都要紧张到戴N95、囤连花清瘟?是不是又要“居家办公”“不聚不聚”了?别急,我们慢慢说。

先明确一个事实:大多数健康人感染后症状轻微。以咽干、轻咳、乏力为主,少数会发热,一般3-5天缓解。但“轻症”二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特别强调的三类人群: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他们,才是病毒的“重点关注对象”。

第一类是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者。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2年的死亡病例中,老年人占比超过90%。免疫功能退化,让他们面对病毒毫无招架之力。

第二类是慢性病患者,譬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别看这些病平时“稳定”,一遇上新冠,就像火上浇油。比如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因应激状态容易引发高血糖危象,甚至酮症酸中毒,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类,则是免疫力低下者。包括器官移植术后、肿瘤放化疗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他们体内的“防火墙”几乎瘫痪,一旦感染,极易发展为重症。

不仅如此,这些人群在感染后,病毒清除速度也慢,康复时间更长,复发风险更高。对他们来说,新冠不是“感冒”,更像是一个潜伏的炸弹。

当然,有人会说,我打过疫苗,还阳过几次,是不是就安全了?答案是:不完全是。疫苗是对抗重症的利器,但对感染的预防能力在时间推移中逐渐减弱

尤其是面对这波以JN.1为首的变异株,研究显示它对现有疫苗的中和抗体逃逸能力明显增强。这意味着哪怕你有抗体,也可能再次感染。

不过好消息是:疫苗依旧对重症有显著保护作用。中国疾控中心与香港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完成全程接种并接种加强针的老人,其重症发生率下降了超过90%。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属于高风险人群,第一件事就是查疫苗接种记录。有没有打完加强针?有没有超过半年没接种?如果答案是“是”,那就赶紧去补一针。

除了疫苗,日常防护依旧重要。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依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

同时,避免“带病上班”“带病聚餐”也很重要。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别让“轻症不怕”成为“集体感染”的导火索。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家中常备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不过需遵医嘱使用。感染后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很多人担心再阳一次会不会“阳康综合征”复发?目前来看,再次感染导致长期后遗症的几率低于首次感染,但仍需警惕。长期咳嗽、嗅觉减退、疲劳感等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尤其是对体质较弱人群而言。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儿童感染率也在上升。虽然大多数孩子症状轻,但部分可引发高热惊厥、病毒性肺炎或MIS-C(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家长需高度关注孩子发热后的精神状态。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招”?除了核酸和抗原,最典型的症状是咽喉痛、声音嘶哑、干咳和乏力。有些人甚至出现胃肠道反应或睡眠紊乱,这些也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面对这波疫情,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怕不怕”,而是“你准备好了吗”?是否了解自己的风险等级?是否有科学的应对方案?是否做好了家庭内部的分区防护?如果你是在校学生、职场白领或年轻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波疫情“没什么大不了”。但别忘了,你身边可能就有上文提到的高风险人群。

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们。这波疫情不会像2022年那样席卷全国,但它也不是“无害”的。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的防线也不能松懈。科学防控,比一时紧张更重要。最后,请记住这句话:病毒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忽视它存在的习惯。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春季新冠病毒感染监测通报》[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2025年5月.
②.吴尊友.《新冠病毒变异株JN.1的传播特点与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4):321-326.
③.中国香港大学-国家疾控中心联合研究组.《疫苗加强针对重症保护效能评估报告》[R].2024年12月.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