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封神榜!从王楚钦'憋火'到孙颖莎短裤,记者越界操作全记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5:58 2

摘要:5月19日,国际乒联某赛事结束后,中国选手王楚钦在混合采访区被特定记者连续追问。记者以“是否对裁判判罚存在不满”切入持续施压,王楚钦表示运动员尊重判罚结果,但现场情况复杂,情绪管理需专业环境支持。之后记者不询问技术细节和赛事策略,转而聚焦其情绪状态,要求解释“

5月19日,国际乒联某赛事结束后,中国选手王楚钦在混合采访区被特定记者连续追问。记者以“是否对裁判判罚存在不满”切入持续施压,王楚钦表示运动员尊重判罚结果,但现场情况复杂,情绪管理需专业环境支持。之后记者不询问技术细节和赛事策略,转而聚焦其情绪状态,要求解释“憋火原因”,让运动员陷入被动。

面对追问,王楚钦调整站位提高音量回应,称运动员赛后处理争议判罚情绪时,记者挖掘负面情绪违背职业操守,质疑媒体“火上浇油”“挖坑博流量”。现场视频显示他陈述时多次停顿、握拳轻击采访台,但未说侮辱性语言。该事件引发社交媒体讨论,部分网友指出记者提问有“预设负面情绪”的引导性,也有人强调运动员要提升媒体应对能力。

同一记者采访孙颖莎时,建议她夏季赛事改穿长裤,孙颖莎称服装由团队按规则决定后,记者又追问短裤是否影响移动灵活性。这种把服装选择和竞技表现强行关联的提问,显示出记者对专业领域认知偏差。国际乒联允许短裤参赛,未规定服装材质与成绩影响权重。孙颖莎团队声明服装选择基于气候和个人习惯,与竞技状态无关。

事件引发对媒体职业准则的讨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发布《关于规范赛事报道的倡议书》,强调提问应基于赛事公开信息,避免过度侵入运动员私域。对比2018年温网记者因询问选手生理期影响遭禁赛,此次记者提问虽未违反明文规定,但关联私人领域和竞技表现的逻辑与国际体育媒体伦理不同。部分体育评论员指出,越界提问是流量至上商业逻辑侵蚀专业报道。

该事件暴露了体育报道的结构性矛盾,即媒体追求传播效果和维护专业性的平衡难题。从法律看,记者提问未违法;但从行业伦理讲,增加了运动员心理压力。国际奥委会2023年修订《媒体行为准则》新增禁止对运动员非竞技属性非必要追问条款,但执行细则不明,类似争议未来可能持续,反映出体育产业商业化中媒体角色定位和运动员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

来源:杨彦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