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手杖馆“杖”立涛头 智慧湾“慧”博众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16:21 1

摘要: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一个颇具规模、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千余次、有4000多名白领“安居乐业”的科技与艺术高地“智慧湾”,定位是科技与艺术的高地。通过五年城市更新打造的这一高地,智慧湾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与很多园区招商难、初始定位难以为继等情况相比,成功吸纳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一个颇具规模、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千余次、有4000多名白领“安居乐业”的科技与艺术高地“智慧湾”,定位是科技与艺术的高地。通过五年城市更新打造的这一高地,智慧湾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与很多园区招商难、初始定位难以为继等情况相比,成功吸纳了科技与艺术的众多品牌,如包括3D打印博物馆、小众收藏名家叶坚华的铃铛博物馆以及手杖博物馆集群、当代艺术馆、十一馆、雕塑馆、美术馆等,为智慧湾这个微城区打造博物馆街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博物馆和艺术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座城市文明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智慧湾这个“微城区”用他们的成功实践让人刮目相看。

最近,智慧湾的这一规划正在实施之中,设在一号门进口处即蕴川路6号的博物馆街,就是一个博物馆(艺术馆)集群,随着大量博物馆的进驻,博物馆街便是水到渠成。博物馆街的形成,将是沪上唯一长在城市更新项目里的高端文化微街区,是工业地带成功蝶变后的升华。

非遗级“绅士”带着1840年的手杖“走”来

在宝山区的智慧湾,一个别开生面的博物馆将开馆。打造一个集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海派手杖文化数智平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链接过去与未来,重现这一文化符号。通过手杖文化传播空间、手杖文化研究空间、手杖文化教育空间、手杖文化创新空间这四大空间,为人们展现一个立体、多元、有文化基因的海派手杖平台,情侣杖、企业权杖、百家姓杖、成人杖、达摩杖、拳杖、儿童杖应有尽有,并有严格的细分。如禅杖展柜、珠宝雕刻、名人及肖像、Lisa持杖油画、十二生肖名人持杖油画、仪式纪念等类型,二次元手杖也来了,让人大开眼界。

“海派手杖数智馆”以“缘起”“逐梦”“传承”为主题,讲述手杖背后的故事,自然空间过渡,营造既具吸引力又能激发思考与交流的高端艺术交流空间氛围。设置舒适的沙发和茶几,便于访客交流;配备桌椅,以满足小范围学术讨论的需求;显眼位置设置多媒体互动墙,方便访客实时了解手杖文化。

在手杖博物馆全部展示品为权杖。权杖(Scepter / Ceremonial Staff)的主要象征权力、地位或宗教仪式道具,非实用工具,其设计特点主要是 材质奢华,如黄金、象牙、宝石镶嵌,雕刻繁复纹饰,在顶部常装饰象征性物件(十字架、鹰头、水晶球等)。 使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帝王权杖,君主加冕或正式场合持握(如英国王室权杖);宗教权杖,主教、教皇或神职人员使用(基督教牧杖、佛教禅杖);三是魔法权杖,奇幻文化中代表魔法力量(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杖)。 这是中国首家以传播绅士礼仪、弘扬手杖文化为主题的“中华手杖博物馆”,600余件馆藏古董手杖在3D打印博物馆的2楼和3楼全面展示。

手杖博物馆成为智慧湾博物馆街最具看点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的手杖来自于遥远的年代,如1855年制作于德国的定远舰航海杖。那是当年清政府向德国订造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舰的航海杖。其设计和制作工艺融合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和中国的文化元素,为实用的航海工具,更记录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成果。一支约诞生于1900年欧洲的沙皇水晶球花朵手杖,由珠宝品牌法贝热旗下的工匠MN Michael去世前制作,属于新洛可可式风格的黄金珠宝手杖,杖头水晶球雕刻经典花纹,镶嵌紫色宝石并裱以黄金,灵感来源于法贝热为沙皇制作的复活节彩蛋。

在琳琅满目的手杖中,杖头以黄金掐丝、青金石、水晶球、玉、牙角、珐琅、螺钿、七宝烧等为特色,按主题分为名人及肖像类、珠宝雕刻类、宗教类手杖、仪式纪念类、好莱坞明星手杖、玻璃类、淑女儿童类、高尔夫珠宝推杆杖等。其中的黄金掐丝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杖首材质为犀牛角的手杖,制作于1840年,为 19 世纪欧洲显赫贵族所拥有。通体为珍稀的犀牛角材质,雕刻细腻,牙齿配有牙雕材质。杖首由银刻的清代慈禧七彩贝母嵌螺钿、龙形云纹杖身的黑檀木直柄手杖,制作于1900年,杖身每个角度折射的螺钿色彩不同,在暗色的杖身衬托下显得格外清贵华美,杖身之龙如游走于彩贝所绘制的彩云之间。另外制作于1842年中国香港的银刻杖首的手杖以及美国螺旋种子玻璃杖、1895年产于美国的铸铜杖首的高尔夫球手纪念杖等都历经艰难收藏而来,体现了权利的威严,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极具观赏性和历史文化记忆。

手杖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手杖藏品,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体验手杖文化。互动体验不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也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考虑手杖消费者的需求,博物馆有手杖出售。手杖为实用工具,辅助行走,为功能性用品;而展品是收藏品“权杖”,仅供观赏和文化交流。

3D打印博物馆,工业旅游的重要驿站

在智慧湾,3D打印博物馆名声不小,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技术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由“上海智慧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创办,于2016年9月建馆试运行。2017年7月19日,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在上海市宝山区智慧湾科创园落成揭牌并正式对外营业。

博物馆在改造设计上,保留了老建筑一至五楼贯通的送货大滑道,将历史与创新融合。馆内,随处可见六边形的装饰元素——指示牌、壁柜、展柜、多种3D打印成品……六边形的符号让3D打印的形象呼之欲出。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有三层空间。馆内收藏了约3000余件3D打印作品,丰富的常设展厅,定期更新主题、带来全新视角的主题展厅,充满文艺气息的3D咖啡厅,还有专门为孩子们打造的3D儿童活动中心。

今天,3D打印早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D打印的器官、骨骼模型等让医疗手段更强大;轻巧且高强度的3D打印零部件,助力飞行器突破极限,则是航空航天的新希望;汽车行业中,3D打印技术让个性化的汽车零部件定制成为可能;工业制造领域,复杂精密的模具通过3D打印高效产出;3D打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建造方式,打造出造型独特的建筑作品,为传统建筑业转载了更多的文化;用于文物的复制与修复让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长久留存;而充满创意的3D打印服饰,展现了科技与时尚的完美融合;人物模型、珠宝首饰、卡通动漫形象、各类艺术品、家居用品,3D打印技术为文化创意带来了无限可能。

2018年1月,该博物馆被评为“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同年7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2022年3月30日,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3D打印博物馆的建成,为“博物馆街”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使智慧湾有更大的底气。特别是招商的思路坚定不移、抱定宗旨,宁缺不滥,成功吸引了各类博物馆。

中国铃铛收藏第一馆的声音击穿了岁月

在岁月的深处,有一种声音,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过往,学校的铃声、庙里的钟声,还有儿时窗外小贩的吆喝声,这种声音就是铃铛的声音。天下铃铛知多少?2024年起移师智慧湾3D打印博物馆内,让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铃铛的世界是这么精彩,铃铛的文化如此有渊源:何为铃铛?“铃”是以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响器,体内垂一小舌,摇动发声;“铛”是形容撞击金属等器物的声音,人们把“铃”及其发出的声音“铛”连在一起,称之为铃铛。

铃铛早在商周时期就很热闹了,当时各种铜制铃铛出现了,据《汉典》记载:铃,半裂以出声,锢铜珠於内以鸣之。形声,从金,从令,令亦声。“令”意为“命令”、“指示”。“金”与“令”联合起来表示用金属响器发出声音信号,指示人们立刻按照预定程序行动,如最早的车铃,即鸾,置于轭顶上,其状为一镂空的圆球,内含一小石,周边有环,下有一柄连铸一扁方銎(qióng 斧上装柄的孔),此扁方銎即套于轭上。

在铃铛博物馆,30年前收藏人叶坚华收藏的第一个铃铛只是记录美国独立战争独立钟的一个纪念铃铛,它开启了国外铃铛收藏的“第一响”。铃铛博物馆上下两层,楼下放着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铃铛,而在楼上则按各种类别进行严格的分类,这些分类是根据材质和属地、年代等进行。在4200个铃铛中,古代铃铛为500个,中国近现代铃铛1500个,国外近现代铃铛2200个,含3800个品种。2020年被评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每一个铃铛都有一个故事,如三届进博会,分别从白俄罗斯等国收藏到了散落在民间的铃铛。博物馆一楼有一个铃铛,是满洲女子学校的上下课铃,今天已是不忘国耻教育的重要物件,很多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听收藏人讲述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在众多材质中,景泰蓝铃铛非常受欢迎和喜爱,人们通过这个了解了历史文化,景泰蓝工艺从西域传到中国以后,明代是最辉煌的时候。随着清代掐丝珐琅工艺在民间流传,在内壁刻有CNINA字样的景泰蓝铃铛,是清朝出口到国外的,收藏者“踏破铁鞋”收集的近百个铃铛,他用自己的执着拥抱了文化,也让人们徒生民族自豪感;收藏的铃铛不论是款式、材质、年代以及故事,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是唯独缺少的是“3D”打印的铃铛。不过,3D打印博物馆虽然是业界大佬,铃铛却从未打印过,经过多次试验,才成功打印了一只铃铛。这是一种互为成就和“双向奔赴”,打印的铃铛不仅为收藏者增加了一个门类,更让3D打印的触度伸向一个新领域,这是复制和创作,是科技和收藏艺术的碰撞。

在铃铛博物馆走一圈,谁都可以做半个铃铛专家了。铃铛分为祈福与乐器。铃铛的作用主要是寄托幸福吉祥的愿望,缘于它最早用来作为祭器,人们通过铃铛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在音乐中它是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小者为铃,大者为钟;而劳动工具,一般系在自家的驴、骡、狗或马上,防止走失;宗教法器,一般用作祭祀物品;生活饰品包括悬于建筑物、车乘、旗帜、衣物等处的物品,铸有“长命百岁”字样的铜铃铛等;避邪化煞,古代民间将铃铛悬挂于大门、房门、房梁、窗沿等处,每当风吹而铃声起,犹如寺庙钟声祈福,也有声威警示及平和静心的作用……

可是在智慧湾的“海派手杖数智馆”,却是真正颠覆人们认知的地方。这里以“手杖”为研究和展示对象,

“天当代” “十一馆”和“骊雕塑”的遇见

“天当代艺术中心”的前身是“天当代艺术空间”,两年前,它与“上海当代艺术院”入驻中心内。致力于专业的艺术展览、研究、收藏以及公共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播。通过展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探索,进行古今艺术、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呈现视觉艺术的多元性;还通过专业导览、艺术讲座、文化论坛、各类美术培训班、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为公众创造接触和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培养公众独立的审美意识,推动各参与青少年美育互动项目——“流动美术馆”、学校巡讲、公众参与展、亲子家庭日、家长课堂、少儿创意大赛等为少年儿童提供一处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体验空间。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在这里碰撞研讨,对各种类型的艺术表现形态和语言,包括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进行教学与研究,引领时尚,干预大众审美,全面生成城市的艺术新知。

以“人文的关照、艺术的推广”为使命的上海十一美术馆,强调艺术家个案研究,积极扶持艺术创新力量,225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规划,结合老厂房和一次性改造的结构设计展品参观流线,保留老厂房屋顶和梁柱结构的遗迹,加固承载结构。根据美术馆的功能要求,以穿插的立体构成手法重新布置规划空间,采用天然采光结合人工照明,保留原厂房高位的窗户采光,低位采用定向性照明,同时为保证上下两层的通透性以及第三展区采光的均匀,保留首次改造时的透光膜立体墙。墙体采用能吸收紫外线的材料,同时在光源上采用还原度最接近自然的日光型荧光灯。美术馆成立的研究与教育平台与多家院校、基金会及学术机构开放合作,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影片放映、表演、工作坊与教育项目等,把美学广泛传播,并建立了艺术库,吸引大量专家,还举办各类个性独特的文化展览。

“天当代”和“十一馆”在这里的相逢,是一种默契,更是一场约定,呈现彼此的优势,为博物馆街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注入不可或缺的力量。

“骊空间”雕塑艺术馆由智慧湾科创园携手著名雕塑艺术家蒋铁骊教授共同打造,集艺术展览、学术交流、市民美育以及艺术创作为一体。艺术馆立足智慧湾,服务于宝山市民,汇聚了当代著名雕塑家蒋铁骊及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上海雕塑创作的多元面貌与蓬勃活力。通过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及艺术家创作计划,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激发审美感知,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助力宝山文化建设和智慧湾艺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馆的

可以说,“智慧湾”的“智慧”,是科技是艺术。未来的博物馆街,以3D打印为龙头,在这里任何的物件都能打印出来,收藏的“万宝全书”缺的一个角,3D打印会补上,像女娲补天般的神奇。这里的新文化场景,写满了科技和艺术。“智慧湾”站在文化高地的巨人肩膀上,登高望远,在博物馆街重新出发,寻找新的未来。

来源:中源果农6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