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520,但是今年好像失去了往年的热闹,能让我想起今天是520的事情,只有直播间的美女们,借着520在奋力的讨要着礼物,不过好像大哥们的钱包,今年瘪了...
导语
又是一年520,但是今年好像失去了往年的热闹,能让我想起今天是520的事情,只有直播间的美女们,借着520在奋力的讨要着礼物,不过好像大哥们的钱包,今年瘪了...
今天文章分享4个问题:
1.婚姻的本质
2.为什么社会的基本单元从族群/村落,到家庭,再到个体,变得越来越小?
3.生育补贴,为什么是错误的?
4.消费模式的转变——嗯,这也是我接下来一两个月想做的一个大项目,哈
婚姻关系取决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发明了婚姻关系,至少在文明诞生之前,生育和婚姻没有必然的关系。不结婚理论上也可以生啊........
但是一个让人触目精心的事情是,95-98年(当下结婚的主力人群吧)出生的孩子们,今年已经快30了,那个时候一年出生2000w人口,现在的情况下居然初婚人数跌破500w对(1000万人),那另外一半年轻人在做什么?
过去几年和未来几年(至少等到2003年出生的孩子结婚),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结婚意愿的下行,最后导致了现在结婚人数的持续下行——而且基本可以确定,这事儿可能还要下滑5年左右的时间,初婚人数可能要下滑到350-400w对左右(对应的总结婚登记对数大约是450-500w对左右)。然后会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期......
那我们要问,人为什么要结婚?
《礼仪·昏仪》中提到:“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说的简单一点,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儿,而是两个家族的事儿。目的是什么呢?上事宗庙,下以继后。这两个事儿,说到最后,都是一个问题——生产资料的继承关系——在古代其实就是指土地而已。
婚姻是个人的事儿吗?没有!周礼中强调了男女吗?没有!(我的意思是,上事宗庙,下以继后,这事儿可没说是女人的责任吧,而是祭祀这事儿在古代主要是男人,毕竟有些地方女人都不能进祠堂,女人生娃,但是娃也要男人养啊)。
这事儿其实还有一个事情可以佐证,就是古代的妻妾制度,妻的身份地位就不用说了,妾的法律关系上,主要是体现在继承权上,从这点可以看出,婚姻关系的实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的传承问题。
在古代,这应该是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土地的继承问题。人口和土地问题,几乎就是封建王朝兴衰的主要矛盾了。这事儿,在西方好像就没有那么重要,土地继承关系十分混乱。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始社会,基本不太可能存在婚姻行为,只有生育行为,所以早起社会形态是以母系社会为主,男性之所以不关心这事儿,因为养育这事儿是族群共同的,生产资料也是公有的。
所以啊,为了种族繁衍,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上帝设计了奖励机制(为什么动物喜欢嘿嘿),不繁衍的种族是根本就不会存在的。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婚姻关系和生育行为,面临越来也多的社会性因素影响,而非简单的动物行为——这些社会性因素才是导致生育率大幅降低的关键。
不婚现象的产生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才200多年,进入到服务业主导的时代更短。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当代婚姻制度变化的根本!
一个人的生育决策,首先要考虑的投入产出比。养孩子是要花钱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但是收益是什么?说到最后就是两个诉求:1.养老;2.财产继承。而且二者是强相关的,在法律上也是这么规定的,第一顺位的人如果没有尽到赡养义务,财产真的可能给别人的。
当下社会生产关系的变迁,有几个因素很少被大家提及,但是我认为更为关键:
a.家庭的小型化。当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城镇化,导致了家庭的小型化。现在生产活动的维持,是依赖于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因为这样效率高,而不是家庭内部成员的协作。这就导致了周礼所述“合二姓之好”的经济基础就不存在了啊。婚姻制度的产生,本质上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家庭的,当两个家庭之间的经济关系没有那么强的时候,婚姻存在的物质基础就消失了。城镇化后期,出现结婚率的下降和生育率的下降,是一个普遍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人均gdp和生育率,结婚率是负相关的。法国的非婚生比例是60%,美国是40%,在东亚地区,进入工业化的时期不超过两代人,并且文化的影响存在,虽然非婚生的比例普遍认为不到5%,但是事实却是,不结婚,不生育...总和生育率出现了大规模的下滑。和欧美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b.无财产继承。国内可能还有一套房子,很多发达国家因为税的问题,导致其实,大多数老百姓一生可能剩不下什么东西,日本现在就比较普遍。房子宁可不继承,否则维护和税收,就能让一个年轻人破产。这就是应了国内那句话:你们家是有皇位要继承啊,生儿子干啥?
c.养老。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的一生中总会面临衰老和死亡,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社会化保障的逐步实施,使得养老这事儿逐步从家庭行为变成了社会行为,这也在相当大程度上,使得生育变得不划算了。
d.在精神需求这个层面来说,现在医学,基本可以保证大多数人可以活到成年,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数据:一个人在40岁之前死亡的概率只有2.5%,50岁死亡之前死亡的概率不到5%。如果据此估计,最多生两个,就可以把没有人养老送终这件事的概率降低到千分之1以下!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家里,最后没有儿子养老送终是大概率事件啊。不仅仅涉及到生产资料的继承问题,还涉及到养老的问题啊。
e.家庭成员内部的责任和义务,实际上降低了生存的风险,人类群居就是这个道理。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群居的规模相对大一点;生产力发展了之后,就变成了家族和家庭;但是到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又导致规模变的更小了.....从几百人的村落,到家庭,再到个体.....这背后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转变,也意味着消费和生产模式的转变。
从以上的婚育收益的角度来说,你说继续按照以往的价值观和思路,怎么可能顺利呢?
总结一下就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了传统婚姻关系的经济基础丧失,这才是婚育行为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只是太快了,经济发展太快了,城镇化太快了,家庭小型化太快了.....导致相邻代际间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生育:从惩罚到鼓励转变
就在30年前,中国人多生一个娃,就会面临严重的惩罚,强制节育,打胎,罚款,失业.........
在久远一点,不生娃,尤其是在农村不生娃,面临资源抢夺的劣势(古代抢水,现代分地,农村是按人头分的啊),甚至由于死亡率过高,导致了更为严重的惩罚——老无所养。
当代的生产关系变化太大了,如果不做适度调整,很难让人口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水平。这不是简单的说教能解决的。
相比于现在给一胎,二胎,三胎补贴......当下最急迫其实是一胎。现在有一半的适龄女性没有生育,没有结婚,这部分才是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群体,而不是已婚已育的女性。补贴政策的方向,落脚点就是错误的.....
从惩罚层面来说,社会保障应该从福利化转向兜底。增加居民部门的收入,社会保障只能让你不死,但是想活好是不可能的——不能像上海一样,养老金过万的老人数量超过了月薪过万的在岗人员数量!
增加生育保险缴纳比例,降低养老保险的比例(与此同时降低养老保障的水平),生育保险不是保险,而是真正变成生育补贴,而且是那种大强度的——工作的人,必须拿出来自己5%的工资,缴纳生育保险,这部分钱应该变成有未成年人家庭的补贴。至于不婚不育的人,就把钱交了,让那些愿意生养的人来生养........本质上是让养老家庭化,惩罚那些不愿意生养的人群。
也不能像西方那样,这笔钱来自财政,最好专款专用。你要是不想自己的钱给别人养娃,就最好自己养一个;毕竟你不生,等你老了,是别人的娃在缴纳养老金。这是否可行?当然可行!这么多年了,我们收入中拿出来的那部分住房公积金,不就是定向补贴给了房地产行业?现在为啥不能弄一个生育公积金?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如果按照8亿劳动力,每人每年缴纳3000元计算(每个月250元,按照城镇职工月工资5000元计算,也相当于强制消费了),那么相当于2.4万亿的规模,差不多是GDP的2%。按照养娃每年5万元计算,这可以支撑5000万新生儿的养育成本了,如果补贴到12岁,差不多一年可以多生400w,这已经很厉害了。国家再贴一部分,在养老金上再给画个大饼,那么1000万以上的出生人口,理论上可以维持住,这就已经很好了。
总结
对现代年轻人婚育现象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数据也非常严重了,大家都看的清楚.....
但是很少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或者说这就是发展的代价吧。生产关系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总不可能退回去.....
那我们只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原因,而不是人云亦云。当年计划生育是牺牲人口,助力地产(储蓄);现在反过来,也未尝不可。
在新青年的行为中,婚育只是第一步啊,是他们刚刚步入社会的开始,他们的婚育行为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必然会对消费和投资,带来严重的影响。
消费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从悦人,转向悦己;
这代人的储蓄,可能是中国人历史上的第一次,以前穷,未来养老金的问题肯定会浮上水面
他们的就业行为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理财,如何解决35岁危机?
新型生产关系的变化中蕴藏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不同于过往的生产活动
研究这一代人的行为,从他们身上找到机会,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来源:对对趣味财经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