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以来,这两个90后宜昌小伙儿,把宜昌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非遗素材等融入脱口秀表演,用年轻人热捧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也让宜昌有了自己的本土脱口秀表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5月4日晚7点半,宜昌市西陵区卓越广场二楼“宜笑堂”,近百平方米的小剧场里,一场本土脱口秀正在上演。
舞台上,34岁的徐李志鹏和31岁的黄江龙90分钟的方言脱口秀表演,引得台下观众笑声一片。
去年以来,这两个90后宜昌小伙儿,把宜昌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非遗素材等融入脱口秀表演,用年轻人热捧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也让宜昌有了自己的本土脱口秀表演。
108个座位挤进300多人
2016年,徐李志鹏和黄江龙,靠着人物模仿和卡通配音视频,在网络上收获大批粉丝。
2017年,“吐槽大会”等综艺节目刮起了脱口秀热,李诞、李雪琴、徐志胜等一批脱口秀演员走红网络,深受年轻人追捧。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徐李志鹏说,与传统相声、二人转等曲艺相比,脱口秀的受众更年轻,贴近生活的时尚包袱和笑梗、表演节奏迎合了年轻观众的需要。
两人一拍大腿:“要不我们也试试?”
宜昌人性情幽默、喜好故事传唱,如果将丰富的本土故事和时尚元素结合,通过个人的语言包袱与观众产生情绪共鸣并传输快乐,哥俩琢磨“这事儿能成”。
徐李志鹏最喜欢的脱口秀演员是付航。“他的表演很多以生活和热点话题为题材,很能激发年轻观众的共情,牵动大家的嬉笑怒骂。”
去天津和西安看相声、去沈阳和长春看二人转、去北京和上海看成熟的脱口秀团队表演,为了摸清脱口秀的“门道”,两人跑遍全国的曲艺演出剧场。
黄江龙是国家级非遗下堡坪民间故事的区级传承人。他认为对地方脱口秀而言,不光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本地人的生活。
他在学习当地“三个女婿看岳父”故事时发现,口述也能将简单人物关系塑造出有画面感的故事,于是开始尝试把非遗故事整理加入当下网络笑梗。他把“人亲水也甜”民间故事和当下流行的“有情饮水饱”相联系,把故事人物性格用网络流行的“E人”“I人”进行表达,现场表演效果颇佳。
起初,两人没有固定演出场地,只能到处“打游击”,靠接商演、借别人的舞台尝试脱口秀。
2024年10月,主打本土原创脱口秀的“宜笑堂”剧场开业。首场演出,只有108个座位的剧场挤进来300多人,笑声持续近2个小时。
特意坐火车来看脱口秀
“每天都在琢磨内容。”徐李志鹏说,观众的年龄、职业、兴趣不尽相同,为了最大程度调动观众情绪,除了特定主题和大纲,他们更多时候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即兴表演。
“宜笑堂”开业以来,坚持每周两场演出,节假日则根据售票情况进行加演。
每次入场前,每名观众都会在纸条上写下一句话。表演阶段,两人随机抽取一张纸条,并根据内容现场说段子、丢包袱。
虽然表演中会有大量的宜昌方言,但随着外地观众增多,两人会根据对方所在城市方言、当地特色曲艺进行现场创作,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搬了一周的砖,来解压一下很舒服。”“氛围非常好,全程笑到飙泪。”在网络售票平台上,两人的表演好评如潮。
28岁的武汉观众刘玥,“五一”假期和朋友一行3人来宜旅游,白天在景区游玩后,晚上就想看看当地特色演出。“在上海、南京等许多城市,小剧场遍地开花,已成为城市文化繁荣的晴雨表。”她说,“宜笑堂”剧场主打脱口秀,有自己的特色,也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看完对宜昌本土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
让黄江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荆州观众,每到周末都会坐火车来宜昌看他们表演,而且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看完表演又连夜坐火车返回荆州。
“从凑热闹到忠实粉丝,大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黄江龙说,今年“五一”假期,“宜笑堂”连演4场,其中40%以上为外地游客。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