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想象中的天堂”到“现实中的生存战场”,中间不过几步之遥。为什么我们对西方国家总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为什么在遭遇窃贼、歧视、孤立、失望之后,才发现那个“他们的世界”,其实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欧洲是自由、浪漫与秩序的代名词。在那里生活,好像就等于逃离了内卷、焦虑和喧嚣。
但现实呢?
“下飞机不到一分钟,手机和钱包全没了。”
“在地铁上被围偷,报警却无人受理。”
“住了一年的楼下邻居竟然是惯偷。”
一位在欧洲生活两年的中国留学生感叹:“我再怎么小心,也还是被偷到只剩内裤。”
从“想象中的天堂”到“现实中的生存战场”,中间不过几步之遥。为什么我们对西方国家总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为什么在遭遇窃贼、歧视、孤立、失望之后,才发现那个“他们的世界”,其实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谁能想到,欧洲的小偷竟然成了欧洲的一大景观。”
这句话虽然带有调侃的意味,却真实地道出了许多留学生在欧洲生活中最头疼的一件事——被偷。
对于不少留学生而言,出国留学意味着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也意味着进入一个文化、安全和社会秩序迥异的新环境。
欧洲的“偷窃文化”,对许多初来乍到的学生而言,往往是一记措手不及的当头棒喝。
一个在罗马生活了两年的中国小伙,自认为已身经百战。他甚至和小偷做了半年的邻居,从被偷到识别小偷、总结套路,几乎练就了“第六感”。
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他从意大利飞往西班牙,在落地的短短一分钟内,就被偷得“连内裤都没了”。
这一经历看似夸张,却并非孤例。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在欧洲被偷、被骗的经历:在地铁上、在商场、在火车站,甚至在咖啡馆,一不留神,背包、手机、钱包就消失无踪。
对此,不少“留子”甚至戏言:“没有被偷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欧洲小偷为何猖獗?
欧洲部分城市长期以来存在着结构性的治安问题,尤其在游客和外来人口密集的地区,小偷“活跃”成风。
那中国的留学生群体为何那么容易成为欧洲小偷的目标呢?
一是欧洲的法律宽松,一些国家对盗窃的刑罚较轻,尤其是“轻微盗窃”(如金额低于一定标准)往往被视为轻罪,惩罚不痛不痒,导致犯罪成本低,复犯率高。
二是欧洲移民复杂化背景,部分犯罪团伙源于非法移民或难民潮带来的边缘群体,他们生活困苦,无固定收入,进而从事盗窃等违法行为。
三是警力不足与执法效率低:在部分欧洲大城市,警方力量有限,对“非暴力”的财产性犯罪处理效率低,报警后往往不了了之。
四是游客与留学生的“软目标”特质,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被认为携带现金多、警惕心弱、反应慢,非常容易成为下手对象。
不少中国留学生之所以成为盗窃目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化差异和“安全幻觉”。
很多人出国前受欧美治安良好的刻板印象影响,放松了警惕,加上初来乍到对当地环境不熟悉、语言不通,使他们在应对盗窃事件时处于明显劣势。
再加上传统“礼让”和“羞于指责”的文化倾向,使得面对小偷行为时反应不够果断,也助长了这些违法行为的气焰。
面对层出不穷的盗窃事件,一些留学生自发形成了互助社群,制作“欧洲小偷图鉴”——包括小偷常见的外貌特征、作案手法、出没地点等。
这份自发的“小偷图鉴”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成为“欧洲生存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留学生自发组织的反制行为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起到了极大的预防和警示作用,也体现了留学生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觉醒。
尽管环境不可控,但个体仍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安全系数:比如分散财物存放,避免所有现金和重要证件集中在一个包里;使用防盗包或贴身内袋;避免在人群密集场所掏手机或钱包;学会识别可疑行为,如贴靠、碰撞、围堵等;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保持警觉,尤其是地铁、火车和机场;下载并了解当地报警和求助途径;与当地中国使领馆保持联系,必要时寻求协助
对于留学生来说,留学生活本该是一段充满收获与挑战的人生旅程,但奈何安全问题始终是痛中之痛。
在众多留学生的“被偷”经历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心理现象:对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理想化崇拜。
长期以来,在国内舆论和西方媒体的宣扬下,很多人对欧美国家,尤其是欧洲,怀有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滤镜。
他们将那里视为“人文圣地”、“文明灯塔”、“法治典范”,认为一旦踏上那片土地,便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加自由、公正和高度文明的世界。
可是,现实却往往不像想象中那般美好。
在网络论坛、短视频平台、甚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对西方社会的极端推崇言论,“在欧洲,狗都有尊严,在中国连人都不如。”“国外月亮真的是比较圆,空气都比中国香。”“只要一出国,整个生活水平提升一个档次,什么都比国内强。”“移民就是新人生的开始,彻底摆脱中国的‘不自由’。”
这种言论常常不经任何思考地被传播、复制,导致部分人形成了对“出国即天堂”的单一认知。
他们将欧洲描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理想国度,而忽视了背后的社会矛盾、现实问题和文化隔阂。
然而,现实总是最无情的清醒剂。
许多移民或留学生在欧洲生活一段时间后,逐渐感受到理想破灭的痛苦。有的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坦言:“我曾经用尽全力想逃离中国,现在却拼命想回去。”
另一个被滤镜遮盖的重要问题,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在一些欧洲国家,留学生或新移民在公开场合说中文、穿着传统服饰、庆祝节日时,时常会遭遇异样目光、甚至公开排斥。这种“文化孤岛感”是许多初来乍到者没有预料到的。
有网友这样总结:“所谓的自由,是当地人给自己的。而对我们来说,那不过是看起来可以呼吸的空气,实际却处处是无形的天花板。”
批判盲目崇拜,并非否定欧洲的制度价值和社会成就。欧洲的医疗保障体系、历史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的确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但问题在于——它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认知,而不是单一的崇拜。
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天堂复制体”。真正的“看世界”,不是通过别人的描述,而是靠自己走出去,用双眼去观察、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理解。在理解中建立尊重,在尊重中保持清醒。
如果说,过去的留学,是一次“向西而行”的渴望,是对更发达国家的仰望与追逐。
那么如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或“跟随者”,而是以更坚定的文化身份、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展示自己。
他们不再唯西方马首是瞻,也不再羞于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而是在重大场合主动展示中华文化,在危难时刻坚定选择“祖国”,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自信,是一代留学生的转变,也是整个国家实力提升后带来的时代烙印。
2023年2月,土耳其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大批外国人被困。当时,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联络在灾区的中国公民,确认安全状况并协助撤离。
中国还派出救援队赶赴前线,成为最早抵达现场的国际救援力量之一。与此同时,中国驻外使馆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领保电话”与“紧急撤离机制”,确保一旦发生战争、疫情或自然灾害,能尽最大努力把国人安全带回家。
在国外,有中国护照的那一刻,意味着你背后站着一个不断强大的国家,而这份“护照红”也成为很多人心中最踏实的底色。
从乌克兰撤侨,到苏丹内战中的包机回国,再到黎巴嫩撤离行动,中国已多次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只要你是中国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不会放弃你。”
疫情高峰期,全球医疗资源告急,许多海外留学生买不到口罩、无法就医。
中国驻外使领馆组织发放“健康包”,包内装有口罩、中药、连花清瘟、体温计,甚至还有一张亲笔写的小卡片:“祖国一直在你身后。”
这种国家行为传递出的不仅是外交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对国民生命价值的尊重。
“以前我们在国外,总是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外国人’,不说中文、不穿中式衣服、不吃带味道的饭菜。现在的我们不一样了——我们穿汉服、唱京剧、跳扇子舞,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一位中国女研究生身着粉白相间的汉服参加毕业典礼。头戴步摇,衣摆飘飘,在庄严典礼中翩然而立,赢得全场掌声与摄影师的聚焦。她说:“我想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有现代科技,还有千年的文化。”
类似的场景在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地频繁上演:男生穿马褂,女生披霞帔,或淡雅或庄重,成为典礼中最亮眼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社团在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校园活动:包饺子、做灯笼、写书法、跳舞龙舞狮。外国师生纷纷参与、拍照、学习,有人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国际文化日。”传统节日不再只是乡愁的寄托,而是中华文化的窗口。
在某些欧美国家,留学生曾因为外貌、语言被孤立甚至攻击,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了挺直腰板反击。他们不再羞于承认身份,而是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来处。
许多人在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用中文讲述中国故事、用Vlog记录真实的华人生活,打破偏见、输出影响力。
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我们以为是去寻找一个更好的世界,后来才明白,真正的旅程,是在异乡慢慢学会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
那些被偷的背包、失望的滤镜、孤独的深夜,教会我们世界的复杂。
而一次次回家的航班、在毕业典礼上穿上汉服的勇气,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什么叫归属、什么叫成长。
留学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去拓宽自己人生的界限,远行的终点不是变成他人的模样,而是更坚定地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来源:艺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