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文博事业发展新航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5:32 2

摘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我市博物馆事业改革发展成果,5月18日早上,2025年度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我市博物馆事业改革发展成果,5月18日早上,2025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天水主会场宣传活动在天水市博物馆成功举办。天水地区各级文旅局、博物馆界同仁及天水师范学院师生、社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开展仪式,“化干戈为玉帛:秦与西戎的交往交流与融合”学术讲座。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各县区博物馆文创产品展销和文物普法宣传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天水市博物馆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活动,不仅为公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更为天水文博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一、展览叙事:在历史纵深中构建文化认同

天水市博物馆以“大历史观”策划展览,通过三大主题展览将地域文化纳入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深度诠释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生关系,既能增强公众的文化归属感,也为博物馆确立了“文明阐释者”的时代角色。

“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5月18日—8月17日,天水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联合多地文博机构,通过文物实证展现秦戎文明的交融历程,揭示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价值。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复现,更是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代命题的文化呼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教材。

“异宝西来——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古代货币精品展”(5月12日—7月11日,天水市博物馆第三、四临展厅):以货币为媒介,串联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展现天水作为丝路重镇的历史地位。展览突破地域局限,将本土文化置于全球文明对话的坐标系中,凸显博物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中的桥梁作用。

“共情共鸣——武威市博物馆藏民族文献展”(5月12日—7月11日,天水市博物馆第五临展厅):通过民族文献的展陈,聚焦文化传承中的“共情”内核,揭示不同民族在文字、信仰、生活方式中的深层联结。这一展览呼应了快速变化社会中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需求,为博物馆守护文化身份提供了实践样本。

二、公众参与:在开放共享中重塑博物馆生态

天水市博物馆以“全民共享”为导向,设计三大类活动,通过“专业服务大众化、学术内容通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推动博物馆从“文物展示空间”向“社会参与平台”转型,构建起“博物馆-公众-社会”的良性互动生态,为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传播挑战提供了解法。

文化普惠活动:5月15日“民俗文物公益性鉴定专场”吸引市民携带传统服饰、器具等藏品参与,专家现场解读文物背后的民俗记忆,实现“文物鉴定”与“文化传播”的双向赋能。这一活动打破了博物馆的专业壁垒,让文物保护从“机构行为”转化为“全民自觉”。

学术亲民实践:5月18日“化干戈为玉帛:秦与西戎的交往交流与融合”专题讲座,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历史叙事,使展览内涵得以深度延伸。这种“展览+讲座”的组合模式,既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认知层次,也彰显了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中心”的功能升级。

云端文化桥梁:天水民俗博物馆参与的“铁钟铸忠魂,薪火永传承”“博博生吉——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云直播活动(5月17-18日),通过跨地域连麦,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数字化流动。直播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更以“科技+文化”的形式,探索了博物馆在“数字社会”中的传播新路径。

三、教育赋能:在代际传承中培育文化新生力量

天水市博物馆以青少年为核心,以“教育链”串联“人才链”“创新链”,设计四大社教活动,将博物馆转化为“文化创新实验室”,通过代际传递与跨界融合,为文博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青春动能。

志愿者培育工程:5月12日志愿者培训活动,通过优秀志愿者经验分享与专业讲解员指导,构建起“老带新、专兼结合”的志愿服务体系。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效能,更通过志愿者的“文化使者”角色,将博物馆影响力延伸至社会各领域。

古籍修复实践:5月16日“以志愿之手,让古籍重获新生”活动,组织文保专业大学生走进文物修复中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这种“产学研”融合模式,为文物保护事业储备了青年人才,也让“冷门专业”在博物馆平台上焕发活力。

跨界创意课堂:5月18日“秦戎文化交融珠宝设计”活动,以展览中的珠宝文物为灵感,引导参与者手工制作珠串。活动打破“观看-倾听”的传统模式,通过“文物元素-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的闭环,培育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校园文化浸润:5月20日“《伏羲功绩展》进校园”活动,将流动展览与民族自豪感教育结合,推动博物馆教育从“馆内阵地”向“校外课堂”延伸。这一举措响应了“大思政课”建设需求,凸显了博物馆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中的独特作用。

同时,天水民俗博物馆还相继开展了“送给妈妈的礼物——传统首饰制作课”研学活动、守护历史的传承——古建筑保护立体书制作课、古韵新拓——传统拓印技艺体验活动、拾得皮影——垃圾分类与皮影制作等社教活动,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

四、创新发展:在业态融合中开拓文化传播新场景

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需以“创新为翼、法治为基”,既通过业态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又以制度保障守护文化根脉,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动态平衡。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天水市博物馆以“文创展销”与“文物普法”为抓手,探索博物馆功能的现代化延伸:

文创产业破圈:5月18日文创展销活动汇聚各级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文物元素IP化、文化体验消费化”,打通“展览-体验-消费”的产业链条。这一实践既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也为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市场化样本,呼应了“博物馆创新发展突破口”的时代定位。

法治守护文明:同期开展的文物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法律法规宣讲,将“文化保护”与“法治教育”结合。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更以法治思维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筑牢底线,确保文化传承在“有序、合规”的轨道上推进。

在时代坐标中锚定博物馆未来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是天水市博物馆对“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命题的系统性回应:通过展览构建文化认同、以活动激活公众参与、用教育培育创新力量、借业态拓展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博物馆从“文化容器”到“文明引擎”的角色升级。

站在文博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天水市博物馆将继续以“守护文化根脉、回应时代需求、引领未来方向”为使命,让博物馆成为:

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场:在传承中挖掘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培育发展动能;

公众与文明的连接点:以开放姿态吸引多元参与,以专业服务满足精神需求;

地域与世界的立交桥:在本土文化的深耕中树立文化自信,在全球文明的对话中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天水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