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克雷库出生于达荷美西北的一个小镇。跟我们讲过的很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个小镇做题家。靠着优秀的成绩一路高升,最终考入了法国弗雷儒斯军官学校,成为了达荷美的优秀军官。
马蒂厄克雷库,世界上最成功的伞兵。
1933年,克雷库出生于达荷美西北的一个小镇。跟我们讲过的很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个小镇做题家。靠着优秀的成绩一路高升,最终考入了法国弗雷儒斯军官学校,成为了达荷美的优秀军官。
克雷库
在法国的克雷库,受到了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等先贤的深刻影响。他也向往这些大文豪们出口成章的文采。但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克雷库军校的文化实在是有限,自己进行不了文学创作,怎么办呢?
他的思路十分清奇,长篇大论自己不行,人家玩格言,每当有什么事情发生他都要讲几句格言。
克雷库的格言五花八门,比如:
树枝不会在变色龙的手臂上折断。
看不懂吧?看不懂没关系,至少克雷库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法国最大的文豪是雨果的话,他觉得自己就是达荷美的雨果青春mini版。
1960年,克雷库从法国军校回国,深得时任总统马加赏识,让他当总统的卫队长。但是,1963年军事政变时,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政变军队,作为总统保镖的克雷库说了一句:
正义会在终点等待着所有人。
我们现在看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正当事人的理解就是我投降了。克雷库没有做任何抵抗,顺滑的投到了政变部队这边。靠着这次横跳,他荣升为达荷美的工兵连连长兼混合型第一件连长。
别以为管两个连是小官,当时达荷美全国一共才两千人的军队,克雷库一个人管着全国十分之一的兵力,这要是搁在唐朝,至少是个天宝十节度。
之后的几年里,克雷库经过几次横跳,成为了达荷美的伞兵司令兼副参谋长。你可能会好奇,这种技术水平跟冈比亚争雄的国家居然能有伞兵?实际上,法国人走的时候给达荷美留下了好几架飞机,一开始的达荷美空军真的有空降能力的。只不过后来由于找不到飞行员才废弃的,所以克雷库的这个伞兵,是货真价实的伞兵。
后世很多人说,1972年的军事政变是克雷库指挥的,实际上这是冤枉了他。克雷库当时伞兵司令当的好好的,完全没有政变的动机。那场政变是由两个排长组织的,两个愣头青搞下了政府后发现自己资历太浅无法主持大局,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来领头,因此才推出了克雷库。克雷库作为达荷美著名伞兵,完全是白捡了一个总统,堪称达荷美的黎元洪。
因此,10月26日政变发生,克雷库10月30日才发表第一次讲话,因为他完全没有任何纲领和准备。他在演讲中痛斥达荷美三巨头为:“达荷美的怪物、先天缺憾的底效率者、臭名昭著的腐败分子、不可原谅的无能之辈”,头衔之长,龙妈看了直呼内行。
但是,把老人喷了个爽以后,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呢?
克雷库说,我们达荷美不走资本主义,不走共产主义,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达荷美社会文化体系!
上一个这么干的人,是杜瓦利埃:
海地总统杜瓦利埃
那么,克雷库的达荷美特色社会文化体系是什么呢?
他也不知道!
克雷库上台以后,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先卖国。
这句话我是认真的说的。有一说一,冷战期间对于第三世界小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国都有机会在美苏那里捞点好处。反正达荷美本来也是一穷二白,能从第一世界捞点好处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卖国嘛,不丢人。
虽然贝宁既没有啥资源也不是什么关键位置,但是70年代冷战白热化的美苏早已经上头了,看到克雷库表态不明确后,立刻派人上门谈价钱,要求加入自己的阵营。
克雷库倒是不敢左右逢源,只是跟两边都谈不拢价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人送上了一记助攻。法国在达荷美发动了一次失败的政变,引起了达荷美上下的一片愤怒。恨屋及乌,大家觉得跟法国一样走资的美国只不过是盒装和袋装的乐事薯片的区别,换个皮而已都是一个味。所以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克雷库下定决心——1974年11月30日,克雷库宣布达荷美正式走马科斯道路,爷投共了!
为表决心,老天主教徒克雷库表示自己已经是无神论者,从此跟上帝一刀两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达荷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另外他还学到了苏联的传统艺能,为了清除反对派发动了带清洗。只不过克雷库的带清洗比较特殊,慈父同志的带清洗是给人扣的罪名一般是间谍,而克雷库为了干掉自己反对派,公开在大会上宣布内政部长米歇尔跟自己的老婆有一腿,把自己给绿了。以此为名把内政部长给干掉了。
真的猛士,敢于面对鲜艳的绿帽。克雷库决心下到这种程度了,达荷美国内再也没人敢反对走社会主义路线。背靠苏联老大哥,克雷库又在1975年把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虽然古代的贝宁全境都在尼日利亚境内,但克雷库不在乎。
那么,克雷库折腾的这么热闹,苏联对贝宁如何呢?
看见小老弟如何上道,苏联就一句话——百亿补贴勋多多!
要说勋宗对克雷库是真的不错,他不仅给贝宁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技术指导,还指了条明路——像朝鲜和古巴一样,由苏联包养,种棉花。
苏联的经互会体系是个比较特殊的体制,经互会里面的国家除苏联外,每个国家只负责一部分的产业就可以了,由老大哥负责统购统销。比如古巴负责蔗糖,朝鲜负责纺织等等。勋宗给贝宁指的路子很明确——种棉花,种多少我收多少,勋宗不说让你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吧,至少混个温饱还是轻松的。
当然了,勋宗也表示,阶级兄弟不分大小。你要想搞工业也行,搞点纺织业,至少原料你能解决。挖矿也行,金矿挖出来也是硬通货,石灰你也不缺,开个水泥厂也可以。就是千万别挖石油,那玩意苏联也在往外卖呢。
勋宗把几条路子摆在了贝宁面前,克雷库选的哪天路呢?
克雷库
克雷库表示:大哥,我全都要。
克雷库是个有追求的人,为了贝宁的前途,他一上来就开启了地狱副本——工业化。
他利用勋宗给的贷款,把纺织厂建了,水泥厂盖了,海上采油设备也借钱弄上了,准备全面开花。
他完全没有考虑一个问题——工厂盖起来了,谁来操作?
本来贝宁的教育系统,差不多就是驾校老师教胎教学生的水平。克雷库上台后,大力的把自己的格言融入教育体系,要求全国学生学习自己的格言,比如“穷又不是宿命”等等。按说心灵鸡汤学点没啥,可是心灵鸡汤读再多,不如数理化有实际效果啊。
慈父同志能搞工业化,根本原因是沙俄本身是一个能诞生门捷列夫的国家。而在人均胎教肄业的贝宁,谁来负责操作这些机器?
所以,虽然苏联努力的派专家教,但奈何贝宁人是真的学不会。纺织厂造出来的棉布质量都不如卫生纸,水泥厂造出来的水泥盖猪圈都不达标。至于海上采油,足足拖到了1982年才打出第一桶原油,此时石油红利期已经快结束了。贝宁只能低价销售原油,高价购买成品油,自己往外贡献剪刀差。
而且,由于贝宁没有自己的发电厂,电力全部进口自邻国加纳。加纳不仅没有给贝宁在电费上量大从优,甚至来了个超级加倍。几年工业化努力下来,贝宁自己赔的倾家荡产,加纳的电费赚的盆满钵满。
一边是产品卖不出去,一边是成本居高不下,贝宁的工业化道路结果,相信大家都能想到。克雷库不得不关闭三分之二的国企,但依然无法挽回贝宁的自由落体。
截至1985年,贝宁的外债从4亿美元飙升到8亿,GDP从14亿下降到10亿,克雷库心急如焚,连格言都没心情说了。
为了搞钱,克雷库无所不用其极,他投向了当时非洲唯一一个土豪——卡扎菲。克雷库于八十年代再次宣布,放弃无神论信仰,成为穆斯林,改名为艾哈迈德.克雷库,实现了从基督徒、无神论到伊斯兰教的三次横跳,都让他跳完了。
但是,卡扎菲毕竟不是苏勋宗,没有那么多钱能养活一个国家。1985年,穷如老狗的克雷库决定干点狠活,他拨通了苏顺帝的电话,告诉他:只要苏联出钱,贝宁愿意帮苏联处理核废料。
戈尔巴乔夫立刻表示那感情好,成吨的核废料立刻拉到了贝宁。贝宁有核废料处理技术吗?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架不住克雷库闭着眼睛当死,挖个坑一埋就算处理了。古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今有贝宁收废料,一个真敢给一个舍得埋啊。
这种PY交易很快被法国和英美得知,这三个国家迅速表示愿意帮贝宁创造外汇。三国送来了大量的核废料在贝宁深埋,五常中除了中国外,几基本都利用贝宁处理过核废料。
但是,处理核废料获得的几百万美元,对于贝宁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到1986年,贝宁经济终于彻底玩崩。苏联模式中没有失业,但很可能开不出来工资。在拖欠工资这个问题上克雷库是一视同仁的,教师、公务员、军队不能幸免,连神职人员也没放过。
所以在反对他这个问题上,贝宁社会各个阶层也是高度一致的,时隔10年之后,他们又开始玩儿传统手艺搞政变,光1988年就政变了两回,也就是克雷库有丰富的政变经验,拼掉老命才弹压下去。
到1989年的时候,克雷库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好,彼时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倒台,苏联也自身难保。于是,他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横跳。
1989年年末,克雷库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路线,同时宣布自己放弃伊斯兰教信仰,重新信回基督教。我颜色革命我自己,你们都没话说了吧!
克雷库
这次克雷库的变色虽然没有保住政权,却成功保住了自己。 1990年贝宁大选,克雷库黯然下台。但是他没有受到任何的清算,反而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的继任者虽然努力改革贝宁经济,也没有让国家经济有多大起色。1996年,克雷库王者归来,重新当选,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出政坛,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名言:你不离开权力,权力就会离开你。
2015年,克雷库去世,享年82岁。贝宁为他全国哀悼一周,极尽哀荣。
作为一个领导人,克雷库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但是他有他显著的优点——不贪污不腐败,虽然他折腾了贝宁几十年,但是他确实是在为了国家而折腾。
克雷库
贝宁的故事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它经济了文官政府,军人政治,走过资,走过社,种过田,开过厂,有贪官,有清官,但却始终没有摸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后世的人看克雷库当初坚持工业化的选择非常可笑,可是如果克雷库真的选了勋宗给了道路,无非也只是让贝宁成为非洲的古巴,这一刀早晚要挨,看以什么形式而已。
当人们习惯生存时,会觉得生存的权利是天经地义的。当人们习惯发展时,会觉得发展是理所应当的,其实,生存和发展本就是一种幸运,只是当人民身处幸运之中时,总是将那视为平常而已。
来源:小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