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22年的6565家增长至6833家,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作为连接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导体”,青年力量正以独特的创新思维与技术能力重塑博物馆公
2024年3月,小观众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杨 洋 摄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22年的6565家增长至6833家,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作为连接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导体”,青年力量正以独特的创新思维与技术能力重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博物馆日常运营和文化推广注入新的活力。近日,国际博协对2025年度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作出阐释,并将“青年力量”设为国际博协第27届大会的其中一个分主题。这充分说明,当技术基因、社群思维与全球视野深度融入博物馆肌理,青年群体已成为其文化生态的共建者,正在触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层变革。未来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其能否构建持续激发青年创造力的生态系统——这不仅关乎博物馆自身转型升级,更是文明传承范式在数字时代的必然演进。
创新青年主导的服务与传播形式
线下与云端交织的文化体验正重塑博物馆的未来图景,青年群体以其“数字原住民”基因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服务端,青年群体通过在展厅内使用光影交互装置、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沉浸式体验,通过虚拟展厅开发、文物数字孪生技术等打破时空壁垒,使文物“活”起来,让观众从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感受“穿越式”文化体验。比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供养人”计划招募青年开发者持续打造“敦煌元宇宙”项目,这不仅是一个数字化文化保护和研究的项目,更是一个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和旅游体验创新平台。该项目可以让全球用户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到敦煌石窟,感受壁画的壮丽和独特魅力,更是可以通过VR设备参与壁画修复,获得真实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带动敦煌研究院网站线上访问量激增数倍。在传播端,青年群体引领的技术革新不仅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物理空间上的极大限制,更成为创造文化传播新业态的掌舵人。从纪录片到短视频,从新闻到直播,从传统绘画到AI绘图,从端游到网游,Z世代以社交媒体为阵地,将文物转化为大众更易接受的青年语态。比如在支付宝上线的数字看展平台“云上觅宝”,依托互联网与新技术手段,将静态博物馆展览与文物移入云端,深入挖掘阐释文物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用户通过一台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跨时空观看海内外上百个数字展览;2024年,上海博物馆针对“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推出一系列创新文化互动项目,打造“海陆空”看展新体验,利用直播等渠道联动商圈,发展“票根经济”,使该展览在观众人数、文创销售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傲人成绩,成为通过展览品牌建设和传播能力建设赋能城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极佳案例。这群青年“技术传译者”不仅推动博物馆服务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更以“线下打卡+线上裂变”的混合模式,重构文化遗产的传播生态与价值维度。
打造青年主导的社群与社区建设模式
在数字技术重塑社会连接的当下,博物馆正加速从静态文化容器蜕变为动态社会创新实验室。青年群体通过构建社群与社区共创网络,推动博物馆突破物理边界与单向叙事,使其从孤立的文化艺术殿堂转型为开放的社群枢纽。这种转变不仅提升公众参与度,更意味着博物馆将文化阐释的权利一部分让渡给了青年群体。比如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香港西九文化区在为公众提供世界级文化设施、公共空间的同时,通过青年群体深度参与社区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共融为核心、青年赋能为动力的新型社区发展路径。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办、香港青年协会合办的“咸蛋黄下的西九艺术二三事2022”活动中青年设计师以日落为灵感设计艺术装置,将文化地标通过“随意门”引入社区,形成物理空间与艺术表达的有机融合;西九文化区还通过“共融西九社区参与计划”招募青年志愿者组成“社区共融大使”,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让走进西九文化区的公众感受社区通达共融的氛围提升社区凝聚力。西九文化区的青年社区建设模式,本质是一场文化治理范式革新:通过赋权青年、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实现了文化活力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释放,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治理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无独有偶,苏州博物馆为拓展服务对象和舞台,签约全国大型连锁酒店、连锁书店等,合作推出主题酒店、主题书店,同时推出社区博物馆,打破传统博物馆馆藏模式,对社区不同的地域空间进行规划和利用,让博物馆也能够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发挥更大作用。
搭建青年主导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互鉴桥梁
在文化传播领域中,青年群体始终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文化中介”,更是激活不同区域间文明对话的“翻译机”,这种跨越时空与地域认知障碍的独特媒介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博物馆人的重视。比如青年设计师以大英博物馆重要馆藏“罗塞塔石碑”为创作元素设计出象形文字表情包生成器,即全球用户可输入不同语言体系中的任意短语,由AI自动转换为象形文字并匹配动态贴纸,迅速火遍全网。随之而来的象形文字挑战赛同样引爆跨文化互动:韩国女团用象形文字编排舞蹈动线,加拿大程序员开发出AR扫墓应用《与拉美西斯对话》,等等,这种基于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二创,在“梗文化”驱动下出现“破圈”的现象层出不穷;山西博物院在抖音平台推出《宝贝在干嘛》改编视频,将鸮卣、晋侯鸟尊等馆藏明星文物与网络神曲相结合,配以“糟了糟了,还没找我宝贝聊会天”的魔性歌词,单条视频获赞26.7万;三星堆博物馆将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堆堆”打造成说唱歌手,发布原创RAP《我的面具很酷》,并在“抖音美好奇妙夜”与甘肃铜奔马、苏州吴王夫差剑组成“文物男团”登台表演,实现“严肃考古”与“潮流文化”的碰撞。这种“文物+流行文化”的混搭,既契合青年群体的表达习惯,亦成为该群体走进博物馆的契机。
要更好发挥“博物馆热”中的青年力量,需以机制创新为基石,技术赋能为手段,文化共鸣为目标,通过创新服务与传播形式、打造社群与社区建设模式、搭建文化传播与交流互鉴桥梁,激活博物馆文化遗产中的当代价值,同时为社会塑造一批兼具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这种双向赋能模式将成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之一。
(作者陈雯鸶系致公党党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分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室副室主任)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