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沟通桥 献策发展事——记民革榜样人物、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瞿世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5:02 2

摘要:瞿世镜,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中心主任。发表专著、译著12部,在意识流小说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被誉为“亚洲伍尔夫研究领导者”。

人物名片

瞿世镜,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中心主任。发表专著、译著12部,在意识流小说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被誉为“亚洲伍尔夫研究领导者”。

“很高兴作为一名‘90’后在这里发言。”日前,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瞿世镜作为民革党员代表,分享了自己与民革结缘,在岗位建功、参政履职、助力发展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和感人故事,九秩高龄的他一番发言引得现场掌声连连。

瞿世镜的故事与学术探索、国际交流和参政议政紧密相连。他不仅在意识流小说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还在立足国际视野提出政策建议中贡献智慧力量,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服务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献身学术研究:为改革开放服务

谈及自己的研究工作,瞿世镜常说:“我的研究工作,始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

1979年,瞿世镜获悉全国社科系统招考研究人员,立马报名参加。通过考试,他被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录取为外国文学助理研究员。在交流谈话中,上海社科院的领导发现他对西方文学、音乐、美术、哲学、心理学等方面均有涉猎,于是决定将研究英国现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课题交给他。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亦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刚接到任务时的瞿世镜,本想研究19世纪英国小说。时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常务副所长王道乾对他说,从全国大局考虑,中国要搞现代化,改革开放必须知己知彼,密切关注西方现代当代文学发展动态,加强文化学术交流。

“意识到我的学术研究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我就鼓起勇气踏踏实实展开研究,希望能提出中国学者的一家之言。”瞿世镜说。

但当时在研究经费紧张、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工作推进十分艰难。“我需要把伍尔夫所有的作品、日记等都搜集齐,还要了解她创作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她的审美观点等。”瞿世镜说,那时候,英国当代小说很少有中译本,就是原本也很难找到,正好他有亲戚在国外,就请他们帮忙搜集资料寄过来。

就在瞿世镜研究工作渐入佳境之际,1983年,他不幸身患重病。几次手术后,在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完成了手头的重大课题,将自己的学术研究逐步向前推进。

“可能是我想参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意愿太过强烈,最终我战胜了病魔,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瞿世镜感慨道。

在困难艰苦的条件下,瞿世镜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音乐·美术·文学:意识流小说比较研究》《当代英国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等专著和译著。他对伍尔夫的翻译与论著为推动国内的伍尔夫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在我国的意识流小说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被国际伍尔夫学会会长雷文贝克教授誉为亚洲伍尔夫研究领导者,还获得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有贡献人士奖章、美国传记研究院金质荣誉奖章。

瞿世镜(左一)参加学术会议。

投身国际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1989年至1990年,瞿世镜接受英国学术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出国讲学,访问了牛津、剑桥、斯坦福、哈佛等英美大学。在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中,他让国际伍尔夫学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也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

“当时西方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不少误解。”瞿世镜说,“我们要让外国友人亲眼看看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也要让他们了解我们,这样才能互相包容,共同前进。”

瞿世镜先后促成了英国华文作家协会代表团访华、2次英国作家代表团访华,来访者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等。“当时我的工资很低,但还是自掏腰包宴请英国华文作家访华代表团。我是真心诚意请他们来,因为我知道文化交流相互理解非常重要。”瞿世镜说道。

“得知我是民革党员,他们提出想要访问上海的孙中山故居。”瞿世镜陪同英国作家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我认为,中英双方作家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文学,而且要了解对方的国家,我希望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交流渠道。”

2003年,四位中国作家和四位英国作家,共同登上火车,用16天的时间穿越正在经历巨大经济变革的中国大地。途中,作家们参加研讨会、阅读会、读者见面会,在与文学爱好者和学生们的交流中,在旅途中的灵感启发下,创作出新的作品。作家们的文章最终被收录到中英双语合集《灵感之道——中英作家列车在线》一书中,图文并茂地生动记载了中英两国的八位作家在旅途中的真实感悟。

作为“灵感之道——中英作家列车在线”这一两国作家共同旅程的推动者,瞿世镜表示,这是一次中英作家直接沟通对话的机会,能让英国作家看到中国土地上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促成这次活动,就是想让中英的年轻作家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国家和作品。”

瞿世镜始终致力于为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搭建桥梁。2008年,在由上海社科院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瞿世镜、任一鸣教授的新著《当代英国小说史》新书发布会上,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安德森致贺词,表示希望此书成为帮助中国读者了解当代英国文化的一座桥梁。

瞿世镜(右)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躬身参政履职:厚积薄发着眼大局

2007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大会举行,这也是全国政协十届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13位政协委员结合履行职能的实践和体会,作了精彩的大会发言。

最后一位发言的就是瞿世镜,他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20年来建言献策的经历。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政协委员,我们必须以历史为参照系,才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多年来,瞿世镜始终围绕“路线稳定、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核心价值、全球格局”五大主题建言献策。“围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建言献策、履行职能,这是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使命和职责。”瞿世镜说道。

瞿世镜平时研究工作很忙,但他在政协大会上的发言,都是经过查阅大量可靠翔实的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在政协履职中他常常感觉到个人能力的有限,为此他日以继夜拼命读书,补习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各种知识。

“每年全国两会前做准备工作时,我都要仔细阅读四本书,即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和《社会发展蓝皮书》。”瞿世镜说,从这些书中可以全面了解世界大格局和中国社会概况,从中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改进的问题,为提案和发言充实素材。

2007年11月21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表彰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瞿世镜的提案《关于改革所得税法的建议》成为优秀提案之一,正是对他资政建言工作成果的肯定。

令瞿世镜欣慰的是,他的政协提案和发言,不仅得到中央领导重视,也获得学术界认可。1984年,他的论文《维护社会持久稳定的建议》因提出独特的“十字形分析框架”,荣获“改革建议论文一等奖”。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与《解放日报》《文汇报》联合举办“理论创新”学术论文征集活动,瞿世镜的论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体制改革》(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书面发言稿)获二等奖。

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参政履职,瞿世镜始终肩负起一个民革党员应有的责任,同时还牵挂着民革事业的发展。他常对看望他的民革年轻党员讲,希望青年一代能够秉承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在新时代将民革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王恺强)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