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不再恐同日,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希望唤醒世人对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群体的恐惧的关注,和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的差异而产生的一切加在肉体或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国际不再恐同日,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希望唤醒世人对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群体的恐惧的关注,和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的差异而产生的一切加在肉体或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今年的国际不再恐同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录中“除名”的25周年。然而,今年和往年有很大不同,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个非常恐同的人登上了世界舞台,这就是特朗普。
特朗普“二进宫”以来,因为其保守主义的倾向,导致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针对LGBTQ群体原本比较友好的政策与言论开始“收紧”,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青少年和校园生活。
仅仅以号称“自由世界”的美国为例:
特朗普当选后,引发了美国校园内反LGBT情绪的上升。例如美国防自杀组织“特雷弗项目”数据显示,在特朗普 2024 年胜选后的第二天收到的电话、短信和聊天信息比选举前几周增加了近 700%,许多 LGBT 青少年在选举后出现了焦虑、抑郁、自杀念头等心理问题。
部分学生在特朗普当选后变得更加大胆地发表反同言论,如密苏里州的杰克・尼科尔斯就表示,其同学对他说 “你们这些同性恋现在得回到壁橱里去了”,甚至有跨性别者在社交媒体上相约自杀。
一些学校在特朗普上台后减少了对LGBTQ+组织的支持,限制了相关活动的开展,导致这些学生失去了重要的社交和情感支持系统。
而特朗普对LGBT群体的限制政策也引发了社会上的激烈争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因为特朗普的“号召力”,去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这种趋势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压迫的现实。
从限制性别肯定医疗,到剥夺LGBTQ青少年在课堂中被看见的权利,这些政策不仅将脆弱的群体推向社会边缘,更在无声中灌输着一种危险信号:
某些身份是不应被存在的。
此外,还有无数没有被报道的、无法被诉说的结构性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和亲密关系暴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LGBTQ青少年群体。
现实是,LGBTQ青少年本就存在,他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校园、社区、家庭中。
然而,那些试图将LGBTQ身份从课堂与公共空间抹去的政策,正在悄无声息地传递一个危险的讯号:
这个身份“不该被提起”,甚至“令人羞耻”。
每当听到“LGBTQ不适合青少年了解和接触”的论调,我总忍不住思考:
说这句话的人,在童年时接收了怎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
所以我想借这个特别的日子,跟大家分享我作为一名LGBTQ群体友善心理治疗师,常听来访者讲述的成长中被迫隐藏真实自我的经历。
希望我的分享,能为大家提供一个重新认识和讨论LGBTQ青少年群体的参考。
我的大部分工作,是帮助来访者释放那些藏在内心深处、长期侵蚀自信与自我价值的“有毒声音”。
我将这些声音称为“游乐场信息”——它们源自我们年幼时在操场边、饭桌旁、电视机前不经意间接收到的种种认知。
这些信息未必明确,却深深植入我们的脑海。
从金钱观、成功观、学业观、失败观,到性别认知和性取向,都包含其中。
久而久之,这些“游乐场信息”构筑起我们最基础的信念体系,而这些信念,又在无形中主导着我们的情绪反应、行为模式与世界观。
许多来访者向我倾诉,他们在童年时期饱受误解与否定,这些经历不仅造成长期的心理发展障碍,更让他们深陷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羞耻漩涡。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美国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其危害早已不止于纸面,它们正制造一场真实而深刻的心理健康危机。
在这场风暴中,LGBTQ青少年,承受着最沉重的打击。
美国防自杀组织“特雷弗项目”数据显示,每年超180万13-24岁LGBTQ+青少年考虑自杀,每45秒就有一人尝试自杀。
该组织的存在本身即印证了悲剧:一些LGBTQ孩子认为不被允许“做自己”,甚至愿以生命为代价逃避真实身份。
在中国,诸如北京同志中心、同性恋亲友会、广州同城社区、上海女爱和云南平行等组织,长期致力于关注LGBTQ群体权益与心理健康,通过提供支持、开展教育及社会倡导等多元化服务,助力改善群体生存环境。
不过,这些组织的服务范畴较为综合,并非专门聚焦于预防LGBTQ青少年自杀议题 。
多项研究数据揭示了中国LGBTQ群体面临的心理健康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在2014年发布的《中国性少数学生出柜报告》指出:
近85%的LGBTQ学生曾经历阶段性抑郁,近40%在过去一年中有过自杀念头。
其中,跨性别学生的情况尤为严峻——自杀想法的比例高达50%,远高于男同性恋(32%)和女同性恋(37%)学生。
另一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JAMA网络版》的研究,通过对吉林省63所高校共89,342名年轻人进行横断面调研发现:
同性恋群体在心理健康与自杀风险方面表现更为严峻,其抑郁症、焦虑症及非自杀性风险的患病率均高于顺性别同龄人。
此外,人民网曾援引专家张北川的调查数据,中国同性恋人群中,33.9%的人曾产生自杀念头,13.7%实施过自杀行为。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至今尚未建立覆盖LGBTQ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全国性权威统计体系。
这一重要领域,仍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与数据缺失。
所谓“异性恋正统观”,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认为异性恋是唯一自然、正常的性取向表达方式。
这一观念在针对LGBTQ群体的政治攻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电台播放的歌曲,到学校设置的课程,再到主流媒体呈现的形象,异性恋正统观无处不在。
异性恋正统观越是根深蒂固,就越容易为排斥或忽视LGBTQ身份的政策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
在一个以异性恋正统观为基础构建的社会中成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恐同和恐跨观念的影响,这些负面观念可能来自家庭、宗教,或文化传播。
即便是充满爱意的家庭,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传递出微妙信号,暗示LGBTQ群体是“异类”,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他们可以被容忍,却不被真正认可,更谈不上被欣赏和赞美。
打破这些有害观念,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集体的行动。
仅仅给予被动的社会支持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积极推动LGBTQ身份的正常化,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
提高LGBTQ群体的关注度、开展相关教育,并给予肯定,都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如果将LGBTQ群体排除在学校和公共空间之外,我们所谓的“保护”孩子,不过是对他们的打击。
创造一个不再需要“出柜”的世界,始于我们每个人的言传身教——无论是有意识地去做,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接纳他人,更要教会他们接纳自我。
得一提的是,培养包容的理念,远比灌输歧视观念更为简单。
如果我们不主动播撒爱的种子,恐惧就会在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成就偏见。
为了提供支持,以下是七项行动,个人和家庭可以通过这些步骤消除恐同和恐跨心理,防止欺凌行为,并成为积极的LGBTQ同盟者:
1.设想你家中有一个LGBTQ孩子。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打破异性恋正统观,培养早期的同盟意识。
2.主动进行自我反思。
审视个人偏见和内在观念,这是营造包容和接纳性环境的关键。
3.在对话中做到包容。
使用中性语言,比如问“你的朋友有男朋友还是女朋友?”,让LGBTQ群体的存在成为日常对话的一部分。
4.提供展现LGBTQ群体生活的书籍和媒体资源。
让LGBTQ群体在文化作品中得到呈现十分重要,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们。
5.营造开放、包容的空间。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我,无需担心被评判。
6.进行真诚的对话。
即使心存疑虑,也要主动提问,表明你愿意了解并支持LGBTQ群体。
7.以身作则。
孩子会观察身边成年人的行为并进行学习。真诚地支持LGBTQ群体,坦然接纳自我,就是最好的包容教育,能让孩子深刻理解接纳与尊重的意义。
创造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会,最有力的方式就是躬身践行我们所期待的改变。
当我们勇于挑战异性恋正统观念、为LGBTQ群体发声,并直面内心深处的偏见时,我们便能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被看见和被重视的未来——无论他们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如何。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