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馆长|“文学四季在浙里”:这座文学馆如何传承浙江文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4:22 2

摘要:文学馆作为博物馆的分支,承载着传承文化、记录文学脉络的重要使命。近年随着博物馆热潮兴起,“打卡文学馆”成为文化新潮流。浙江文学馆历经20余年筹备,以“传承浙江文学辉煌传统、推动文学创新发展”为核心,在数字化建设与公众文化服务中探索特色路径。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

文学馆作为博物馆的分支,承载着传承文化、记录文学脉络的重要使命。近年随着博物馆热潮兴起,“打卡文学馆”成为文化新潮流。浙江文学馆历经20余年筹备,以“传承浙江文学辉煌传统、推动文学创新发展”为核心,在数字化建设与公众文化服务中探索特色路径。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记者采访了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请他聊聊建馆理念、数字化建设及公众文化服务等话题。

文学馆的建设初衷往往承载着对地域文化的梳理与传承。在浙江文学馆的筹备过程中,最想坚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浙水敷文——浙江古代文学展

浙江文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传统。康熙皇帝曾为浙江题写匾额“浙水敷文”,形容浙江这片山水涌现出的好文章,可见浙江文脉的悠久。尤其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句话叫作“一部浙江现代文学史,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浙江现代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中国文坛的半壁江山。进入当代以后,浙江又涌现出一大批以余华、金庸为代表的被大众所熟知的优秀作家。

半壁江山——浙江现当代文学展

所以浙江文学馆在筹备时,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样把浙江文学辉煌的传统传承下去。有句话叫作“经典永流传”,对于浙江文学馆建设来讲,我们要坚守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继续推动浙江文学不断勇攀新的高峰。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浙江文学馆有丰富的资源,而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文学标杆,也对浙江文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文学院和浙江文学馆一体两翼的功用,做到“引进来”和“推出去”,一方面通过浙江文学馆的建成把优质的文学资源汇集到浙江,同时又能够通过文学馆把更多浙江优秀作家推出去。

浙江文学馆酝酿20余年、建设4年之久,这中间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碰到的最大挑战是明确文学馆的定位,建设一个怎样的文学馆,特别是怎样与图书馆区别开来。虽然之前全国已建成一些文学馆,比如最早的河北文学馆,但对于文学馆的形态和功能,业内仍有探索空间。很多人印象中传统文学馆以展陈文献资料为主,如作家手稿、文献资料等,但我们希望浙江文学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浙江文学馆建在之江文化中心,与浙江博物馆、浙江非遗馆、浙江图书馆并列而居。相比之下,博物馆、非遗馆有自带流量的展品和绝活,图书馆有强大的文献借阅功能,文学馆如何凸显特色是最大难题。我们在实践中尝试通过搭建文学作品场景的方式,把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还原出来,努力将浙江文学馆打造成一个文学的精神场域,让走进文学馆的观众如同走进一间由浙江历代众多优秀作家共同写就的“立体大书”,希望观众进入文学馆能够放空,不带有太多的目的性,用心感受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杜甫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话,我们实践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浙江文学馆有自己的独特性,不泯然于众馆之中。

开馆以来,您认为最值得总结的成果是什么?

浙江文学馆从2023年10月正式开馆以来,我个人感到最欣慰的是实现了最初提出的品牌口号“文学四季在浙里”。意思是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通过一年半左右的实践,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茅奖作家对话浙江青年作家

我想浙江文学馆建成后的最大功能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开馆以来,我们举办的活动“高举高打”,比如借助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邀请五位新晋茅奖得主集体亮相场馆,与百余名浙江青年作家见面并对话,这在目前是空前的;去年成功参与承办“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国内外近百名青年诗人齐聚于此,反响热烈;今年初与浙江音乐学院合作举办文学迎新音乐会,以富有文学调性的各种艺术形式演绎文学作品,受到观众欢迎。

“在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特展

“侠之大者,百年金庸”特展

除了举办的各种文学活动受到大家欢迎,在展览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我们有两个办展思路:一是面向文学圈,如开馆时推出“在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特展,通过鲁迅学生、浙江文坛老前辈黄源先生与上百位中外文化名人的手信、照片,在行业内受到关注;今年初举办的“中外文学互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特展,还被中宣部点名参加了伦敦书展;二是面向公众,选择大众辨识度高的作家,如金庸、三毛。结合金庸百年诞辰举办“侠之大者,百年金庸”特展。今年联合浙江博物馆、舟山博物馆举办“心海之歌——三毛文学手稿特展”,展出三毛手稿、书信及个人物品等,引发轰动,三毛丈夫荷西的家人从西班牙专程赶来观展,媒体给予了充分的深度报道。

“心海之歌——三毛文学手稿特展”

及三毛丈夫荷西的家人

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浙江文学馆开馆以来最大的成果就是在如何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学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交出了一份远超及格线的答卷。

全国共有26家文学馆,如何打造属于浙江的文化符号?

相比于全国其他文学馆,浙江文学馆的独特性首先源于浙江文学辉煌的传统。我们考虑,要充分展现浙江文学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发展,因此积极与中国作协合作,在浙江文学馆相继落户三大国字头中心: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以及正在筹建的英语国家翻译交流中心。

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落户签约仪式

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的落地,与浙江在全国数字化领域的领跑优势密切相关;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则得益于浙江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市场发行方面的“产学研一条龙”优势,比如浙江师范大学有全国第一所儿童研究所,创作方面浙江儿童文学作家众多,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全国也处于第一梯队;英语国家翻译交流中心的筹建,依托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在文学翻译领域的优势,其翻译了大量国外作品引入中国,同时也将很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这几个国字头中心的加持,成为浙江文学馆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浙江文学馆拥有全国第一个文学数字化体验展厅,从浙江文学馆文学数字化系统到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数字化是否已成为浙江文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实践对全国文学馆的转型有何示范意义?

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

关于浙江文学馆的数字化建设,我们在2023年4月场馆尚未完全建成时,就在中国作协支持下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签约,共建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在文学馆建设中,我们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除智慧场馆建设外,还在展厅专门设立全国首个文学数字化体验厅。去年承办全国文学馆联盟年会时,我们提出“共建、共融、共享”全国性文学馆数字服务平台的构想,前不久我们在北京发布了全国首个文学数据标准。这些成果体现了浙江文学馆在文学数字化方面为全国同行探路的初衷。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实践,不仅为全国文学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更要努力探索文学数字应用的可能途径。

作为文学馆,我们没有博物馆自带流量的展品,也没有图书馆强大的文献借阅功能。如何呈现文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数字化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我们希望为全国文学馆同行抛砖引玉,同时欢迎文学界同行共同合作,拓宽中国文学数字应用的前行道路。

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避免技术喧宾夺主?确保文学的情感深度不被数据化稀释?

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在数字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单纯依靠设备和技术不是文学馆追求的方向,我们不能一味炫技,技术应始终为内容服务。

在文学馆数字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非常关注数据库建设,目前浙江文学馆的大数据中心正致力于各类文学数据库的建设,如红色经典数据库,拟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中国文学走出去和引进翻译作品的数据库;另一方面,按照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洪森调研浙江文学馆提出的要求,我们要重点聚焦“正在发生的文学”,通过设立“文学热力值指标”,把全国正在举办的文学活动、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成果以及全国文学地标等,通过数字化形式第一时间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总之,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未来中国文学大数据建设也将致力于内容建设,也希望得到全国文学界同行,尤其是文学出版单位、创作单位的支持。

接下来,浙江文学馆有哪些发展规划?能否透露一两个值得期待的重点项目?

通过开馆一年半的实践,我们初步明确了场馆建设的方向。下一步,我们将坚定地将浙江文学馆打造成文学打卡圣地,进一步建设好浙江文学馆这座令人向往的文学殿堂,更要为繁荣创作推动文学浙军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尽到一份心力。

在文学公共服务方面,我们将大力开展面向公众的“文学诗教”活动,这是我们开展文学通识教育的突破口。其实在建馆前,我们就经过充分调研,选择“诗教”作为浙江文学馆开展文学通识教育、提升公众文学素养的有效载体。经过一年实践,“文学诗教”活动已在浙江全面启动,我们推出了“文学诗教”接力计划,目前该计划已列入浙江省政府文化强国建设重点工作,也作为省作协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将以县域为单位,以学校为终端,覆盖全省11个市、100个县区,同时感谢《诗刊》将全国诗歌教育中心落户浙江文学馆,目前我们正在全省铺开挂牌“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诗教实践基地”,也在积极筹划出版“诗教计划”相关的读本。

与此同吋,在推动文学创作方面,我们已与媒体合作重启了举办二十届后一度中断的“浙江青年文学之星”榜单发布工作,以往评选出的“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均已成为文学浙军的中坚力量,我们现在每季度发布1至3名有最新创作成果的浙江青年作家并从中产生一名年度人物,相信这些青年作家都是浙江文坛的当打主力,也是文学新浙派的未来希望所在。

图源:浙江省作家协会官网、浙江文学馆官网

初审:唐姝菲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宋强

排版|小棠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来源:好书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