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有些人既没发烧,也没咳嗽,连个喷嚏都没有,却总觉着乏力、头晕、记忆力下降。这是感冒,还是“悄悄话”的新冠在作祟?无症状感染到底是不是真的“无症状”?有没有可能,身体的小毛病,其实已经悄悄发出警告?谁又是那些最容易被“盯上”的人?
寒风一起,咳嗽声又在巷子里此起彼伏;门口的诊所门前排起了长队,门诊量再度飙升。人们心里开始犯嘀咕:难道新冠又卷土重来了?
可有些人既没发烧,也没咳嗽,连个喷嚏都没有,却总觉着乏力、头晕、记忆力下降。这是感冒,还是“悄悄话”的新冠在作祟?无症状感染到底是不是真的“无症状”?有没有可能,身体的小毛病,其实已经悄悄发出警告?谁又是那些最容易被“盯上”的人?
新冠病毒从不打正面战,尤其是在它“学乖”了以后。最新一轮的变异株在多个国家被证实传播速度更快,但症状更隐蔽。
根据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的联合监测数据,目前流行的变异株呈现出“低热、轻咳、无明显症状”的趋势,无症状感染比例高达38.2%。这意味着,很多人“看起来好好的”,其实体内早已风起云涌。
可别小瞧无症状感染,它并不是“没事的人走两步”。
相反,它像是“披着羊皮的狼”,表面无波无澜,实际上可能已经悄悄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尤其是免疫力本就不高的人群,后果并不轻松。
首先得明白,“无症状感染”并非完全没有反应,而是没有典型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一些“非典型表现”却正在人群中悄然蔓延。部分研究指出,有以下五类表现的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一是持续性的疲劳感。哪怕睡了十个小时,早上还是像没睡够一样。北京协和医学院一项对311名无症状感染者的随访研究发现,近六成报告在感染后出现长期疲劳现象,且持续时间从一周到三个月不等。
二是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差。明明刚放下手机,转眼就不记得要干啥。有些人甚至在驾驶、做饭时出现短暂“断片”。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脑雾”,在202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篇回顾论文中提到,“脑雾”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并不少见,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出现频率更高。
三是嗓子轻微发痒,咳嗽不明显。像是有根小毛卡着,但又咳不出来。这类“干痒型”咽喉不适,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临床观察中被认为是变异株感染的一种新表现。
四是胃口变差,饭吃着没味儿。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部分无症状感染者的味觉和嗅觉会短暂减退,但因无其他明显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劳累过度或年纪大了。
五是睡眠质量下降。夜里翻来覆去,醒得比鸡早。哈佛医学院的一篇跨国合作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可能打乱人的生物钟,哪怕不发烧,也让人晚上难以入睡。
常言道,“猫不叫不是没牙,病不吭声不代表不凶。”一些特殊人群,更容易在无声无息中被病毒盯上。
第一类是体质偏弱者。如南方梅雨季节时节,湿气重,很多人容易疲乏无力。这一类人群免疫屏障相对薄弱,新冠病毒容易“趁虚而入”。
第二类是高压工作人群。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紧绷的人,其实身体早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研究发现,慢性应激会显著降低T细胞活性,削弱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第三类是生活节奏较慢但社交密度高的农村或小城镇人群。因为防护意识较低,一旦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在家族聚会、庙会、赶集等场合中极易形成隐秘传播链。
第四类是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他们即使感染了,也往往不以为意,认为“就是累了”“天热没睡好”,实则已经被病毒“悄悄入侵”。
有句老话说得好:“水深不响,病重无声。”无症状感染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它的“隐形性”和“广覆盖”。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的国际多中心研究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在感染初期与有症状者几乎无异,且其传播能力并不弱于普通感染者。
也就是说,不咳不打喷嚏,不代表不传人。
更关键的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缺乏早期干预,更容易延误康复时间。有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中有约12.7%在感染后1至3个月内出现“后遗症”表现,如持续性乏力、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火眼金睛”,对无症状感染提高警惕?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小雷达”:
第一是身体“违和感”突然变多。不是累了一天的疲惫,而是那种“怎么老是没精神”的疲倦,要特别留神。
第二是邻里之间“同病相怜”。如果周围人都开始出现类似症状,而自己也略有不适,那么要特别注意是否属于同一传播链。
第三是近期出入高密场所较多。如大型商场、地铁、婚宴场合等,无论是否戴口罩,都可能面临风险。
在饮食和作息上,也有一些冷门但实用的小建议值得尝试:
中医角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免疫力差。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健脾食物,比如山药、薏米、红枣等,尤其南方多湿,祛湿健脾更为关键。
心理状态也不能忽视。2024年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焦虑和病毒感染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次中度运动,如快步走、广场舞、太极等,以缓解精神压力,提升身体免疫。
此外,适当晒太阳尤为关键。维生素D水平充足的人群,其感染后恢复速度明显更快。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研究团队发现,高原地区因日照充足,居民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低地城市人群,感染后康复时间也更短。
病毒不会敲门才进家,也不会发通知才传播。它可能藏在你看不见的空气中,也可能粘在你刚摸过的门把手上。更可能,在你以为“没事”的时候,已经悄悄来了。
所以,不以咳嗽论感冒,不以安静定无事。真正的健康,不是“看起来没问题”,而是身体里没有“隐患”。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真实医学研究的警示。无症状感染,不是“幸运儿”,反而可能是“隐患者”。
在这个变异株层出不穷、传播方式花样百出的时代,唯有提高警觉、增强免疫、优化生活方式,才能在“看不见”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如同老话讲的那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若青山都染了病,哪儿还能烧起健康的火?
参考文献:
[1]王辰,李兰娟,钟南山等.《新冠病毒感染的长期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24,104(12):873-87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新冠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 2024.
[3]徐瑞华,张红梅.《无症状新冠感染者神经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4,23(5):431-436.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内科董主任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