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传统文科专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于即将面临高考选择的高中生来说,双学士学位项目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门。接下来跟着小优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传统文科专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于即将面临高考选择的高中生来说,双学士学位项目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门。接下来跟着小优一起来了解下吧!
“双学士学位”项目是指本科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同时修满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通过相关考核。本科毕业且达到学士学位要求后,可被授予双学士学位。该项目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修读两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多学科知识体系,采用多学院教师联合授课拓展学习资源,且学位证书明确标注双学位,社会认可度高,就业更具优势。
“人工智能+文科" 项目更是其中的亮点,它旨在打破文理壁垒,让学生既能掌握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又能深入研习文科知识。这种 "技术+人文" 的知识架构,显著提升文科生在智能时代的职业竞争力。
国内多所大学已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文科" 双学位项目,以下为大家介绍三所各具特色的院校:
1. 北京科技大学 英语+人工智能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及“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显著学科优势。学校依托外国语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跨学科资源,于2025年新增“英语+人工智能” 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推动英语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外语人文+人工智能技术”双轨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在夯实学生英语语言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智能系统开发、数字叙事设计、文化产品建模等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语言智能应用能力、面向国际市场的数字文化产品设计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化传播策略制定能力。
在科研资源方面,一方面整合校内科研平台,依托外国语学院 “当代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重点实验室,为语言认知与智能干预研究提供实证支撑;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践,与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开发、跨文化传播策略制定等实战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 "985工程""211工程 "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卓越的学术实力。学校依托文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科优势,于2025年启动"汉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方向)+人工智能" 双学位项目,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度融合。
在培养模式上,通过“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1228计划”,该计划以3-5年为期,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学生将修读汉语言文学和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交叉学科思维方式与较强的编程实践能力,成为能融合应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科研平台支撑上,北师大依托 “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 等双一流学科,建成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千万级语料库、智能分词系统等前沿资源,又助力学生在汉字智能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等真实科研场景中,提升语言数据处理、算法优化等实操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依托外国语学院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于2025年新增“翻译+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响应国家“新文科”战略与智能时代语言服务需求。
该项目采用小班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翻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导师团队。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融汇翻译理论与实践技能,熟悉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在翻译领域的运用,旨在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并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人工智能 + 文科" 复合型人才就业领域多元:可进入科技企业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开发;或在教育行业参与智能课程设计,也可在文化传播领域负责数字产品建模与跨文化传播策略制定,还能在涉外机构、高科技企业从事人机协同翻译与本地化管理工作。
从发展前景来看,随着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文科" 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这类人才既能发挥文科的人文素养和语言优势,又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发展,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独特竞争力。除了 "人工智能+文科",文科领域还有其他双学位模式,比如 "法学+会计"" 经济学+社会学 " 等,这些模式同样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多元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评估兴趣与能力
双学位课程量通常比单专业多30%-50%,课业压力较大,需评估自身时间管理能力,合理规划学习节奏,确保能同时掌握文科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课程的实践。
2.关注院校学科优势
优先选择两专业均具备强势学科基础的高校:一方面,可查看目标院校的专业是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是否入选 “双万计划”、人工智能学院是否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直接关系到课程质量与科研资源;另一方面,留意学校的特色资源禀赋,如对接区域产业的实践平台,这些资源能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更精准的应用场景,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了解历年分析。
来源:优志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