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承干(1888-1959),字直卿,湖南省长沙市人。17岁进湖南省立实业学堂读书,受到革命思潮的熏陶,立志要使国家富强,不受列强欺侮。1906年被军机大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与郭沫若、吴玉章、成仿吾等人同期,并时有往来,深受影响。1911年,闻国内爆发辛亥
李承干(1888-1959),字直卿,湖南省长沙市人。17岁进湖南省立实业学堂读书,受到革命思潮的熏陶,立志要使国家富强,不受列强欺侮。1906年被军机大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与郭沫若、吴玉章、成仿吾等人同期,并时有往来,深受影响。1911年,闻国内爆发辛亥革命,李承干毅然辍学,回国赴武昌黄兴军中。他认识到,“我国非推翻专制政体不足以致治,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逐于次年,怀实业救国之志,复东渡日本继续攻读工科。1917年底,学成归国。国内正处军阀混战时代,虽转徙湖南、福建多地,惜均无施展抱负之机会。
1927年北伐军光复南京后,李承干到金陵机器局任工务科长。在此期间,他除钻研枪械弹药之制造工艺外,尚用心探究“数十年来中国兵工之积弊”,冀有所成。1928年金陵机器局更名为金陵兵工厂,他被任命为工务处长;1931年升任厂长。在陈仪、俞大维先后任军政部兵工署长期间,李承干在陈、俞二署长的支持下,着手大力整顿厂纪,改革管理。他的治厂方策为: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革除陋习以防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善工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砥砺员工研究,扩大工余教育以培养其品格知识,改良员工生活以勉其精诚合作。此外,他还制定了《本厂办事一般条例》与《同人公约》等管理制度,颁发了“亲爱精诚、忠实职守、公正廉洁、勤俭求知”的十六字厂训。按照上述方策、制度与厂训,他经过数年努力,终使全厂面貌大为改观。
由于加强了管理,金陵兵工厂的产量大增,单价降低了1/3。李承干利用历年积余的款项,扩建厂房,增添机器设备,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1932至1937年间,先后建造了八二追击炮厂、防毒面具厂、工具厂,扩充了重机关枪厂、器材厂、翻砂厂。动力厂、铁厂、木厂,添置了许多新的机器设备和材料试验室,还建造了一批职工宿舍、家属宿舍、办公大楼及医院、职工学校。全部建设工程,共用银洋200余万元。全厂面貌,焕然一新。在工厂扩建、改造工程中,李承干自己一尘不染,公私分明。他常告诚职工说:“对机器材料、人力、经费及一切设备,应知为国家财产、人民脂膏,务须珍惜爱护,妥慎节用。当以一钱作数钱用,一物作数物用,一人作数人事。到1936年,全厂已有职工2800人,设备1000余台,年产24式重机枪600余挺、迫击炮480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金陵兵工厂奉命于11月开始西迁重庆。当李承干撤离南京时,曾转身面向工厂大门脱帽三鞠躬,深情地说:“再见啦!我们还要回来的!”李承干指挥全厂职工,将4300吨机械设备,分水陆两路,动用了火车、汽车、轮船、木船,经汉口再行西运。这两批运输大军,冒着敌机轰炸以及水路运输中触礁、沉船的危险,经过了三个月的艰苦历程。有些物品在转运途中沉到了江底,他们硬是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们一点点打捞上来,再换上木船、耕牛,继续艰难拖运前行。
在西迁途中,李承干不畏权势,以工厂西迁的大局为重。在轮船上人与物十分拥挤、工人坐宿无地的情况下,某位大官的家具竟占据了船舱大片的位置。他命人将该员的家具全部推入江中,说:“要告就叫他到兵工署告我去!”工人们对此无不拍手称快。各船队于1938年一二月间先后到渝,3月1日即在重庆簸箕石部分开工生产,成为全国内迁各兵工厂中拆卸、运输和建厂、复工最快的兵工厂。迁渝后,金陵兵工厂改称兵工署第21兵工厂,仍由李承干任厂长;同时,他还兼任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校长。为了抢时间早日生产出抗战前方追切需要的武器弹药,李承干的口号是:“开工第一!出货第一!”他说:“我不赞成等山洞开好、机器进洞再开工的办法,我们的抗战不能等呀。我主张先要有重建的准备,敌人把我们炸了,我们再盖新的,只要我们的人不死,我们总会有办法来复工。”
随后,第21兵工厂又先后接收了汉阳兵工厂的步枪厂、第20兵工厂和第40兵工厂的轻机枪厂和重庆武器修理所,新建了专门生产枪弹、炮弹的禁江分厂,专门生产82追击炮弹的安宁(云南)分厂,总、分厂工人人数共达1.4万人。全厂拥有机器设备3500台,主要产品达19种,82追击炮弹最高月产量达8万发、最高年产量达56万余发,成为战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为了提高生产能力、支援抗战,李承干还组织全体职工努力试制新产品、改造老产品。曾改造试制成功“中正”式步枪、82追击炮、反坦克炮等。他领导职工在完成生产任务之外,超额生产,捐献大炮和机关枪,供抗日前线杀敌之用。在他的带领下,第21兵工厂生产的机枪,在射速、射程上都有了很大提升。1943年,该厂对捷克式轻机枪又进行特殊的改进,可以进行立射、跪射、卧射,并可对低空飞行的飞机进行高射反击。他主持研制的宁造24式马克沁重机枪和82追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兵工界,曾获国民政府9次嘉奖。在抗战期间,第21兵工厂轻武器的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
在整个抗战期间,为了保证职工有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来完成繁重的军工生产任务,李承干采取了多种配套措施,关心职工的身体、生活和学习。他除了增拨经费办好食堂外,还发动职工搞副业生产,养猪、种菜、磨豆腐、酿酱油,以改善职工的生活,保证了本部9000多名职工和3万多名家属的生活供应,甚至连帮助大龄青年男女找对象的事情也放到了他的议事日程上。他让厂里福利部门组织“婚姻期成会”,举办集体婚礼,给热心介绍对象者以奖励。他又在厂里组织“互济会”,每人每月交会费 100元(法币),互助互济,会员家中生养、生病和亡故,可得补助。他在厂内实行物资平售,职工按人口计算,以服务年资长短为标准,售给粮、油、炭、盐、毛巾、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战时生活的最低需要,使大家安心生产。
1941年9月,他又设立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保证兵工生产对技术人才的持续需求。在战时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挤出部分资金,逐年扩充体育设施,建造游泳池、溜冰场、运动场,添置各种球类。厂里每年开一次运动会,他带头参加,亲自到嘉陵江上游泳。李承干一生重事业,淡泊名利,刚正不阿,以身作则。在重庆时期,各工厂都奉命要成立国民党党部,规定全体职员必须加入国民党,否则即行免职。李承干宁愿不当厂长,也不愿加入国民党,曾三上辞呈,以表决心。后来,当局出台了一项变通规定,称“技术人员应笃信三民主义,不必一定入党”,这一僵局才得以解决。在遇有紧急任务时,他身先士卒,带头苦干。1941年夏天,有一船2000石大米运到,为抢在日机空袭和下雨前完成卸载,需大量人力。李承干振臂一呼,带头挑米上岸,厂里工友受其感动,纷纷前来抢运,肩挑背扛,连子弟学校的几童也来参加,很模便卸完了一船米。
为了事业,他终生未娶。初到重庆时,他已年过半百,热心人要为他做媒介绍对象,他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况且单身者颜多,何止我一人。就这样,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兵工事业上。他在兵工界工作20年,由厂长而至兵工暑副署长,始终一身布衣,两袖清风。到离职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是两只肥皂箱中的布衣和书籍。他始终重视一个人的精神与品行,曾说:“国家的强弱,视乎其国民之奋靡,而不在人数之多寡。苟国民精神振作,而能急公好义,为国忘私,则国家有不兴盛者;反之若国民生活腐败,精神萎靡,知识简陋,品性卑劣,好逸恶劳虽为数众多,亦未有不日趋于灭亡者。”他常以此语告诫本厂职工。循此思想,他十分重视对职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他认为,“凡技能、人品低下,而不努力者,可予淘汰。如有必要,则去数劣者,而添一优者,自为上策”。他的治厂理念还充分反映在1940年他请郭沫若所写《第二十一工厂厂歌》的歌词中。歌词写道:“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勤俭求知,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智能,工作是不断的竞争。我们有骨肉般的友爱,我们有金石般的至诚,我们有熔炉般的热烈,我们有钢铁般的坚韧。”
日本投降仪式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承干曾对兵工事业的发展有过美好的设想,但因国内局势的迅速变化,全面内战爆发,致使其愿景未能实现。他曾向兵工署建议,将第21厂与钢铁厂合作,“谋机器及工具制造之新建设,俾军事与民主事业相辅并进,而以武器制造为副,庶使有利民生,兼固国本。”他主张努力发展科学,尤其着重研究国防科学,将武器制造的学术研究,寄寓于各种工业之中。无事以民为主,有事变民为军。他的这些想法,虽受到有识之士的赞许,但日益恶化的局势,打碎了他的美好梦想。他在《敬告本厂同人》中无奈地说:“奈胜利已将一年,仍是荆榛遍地,满目疮痍。前途茫茫,识者忧之。”1947年3月,李承干正式辞去第21厂厂长职务。7月,以兵工署副署长身份,赴美国考察。在美国,他应南京永利厂总经理侯德榜之聘,于同月返国,就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协理兼铔厂厂长。
永利铔厂
1949年,李承干拒绝去台湾,并参加永利铔厂的护厂斗争,拒绝铔厂迁台。9月,他应邀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任国家计量局局长。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全国工商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著《直公嘉言录》。1959年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李承干像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