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连连!虹口禁毒个案故事再荣登国家级报刊,彰显专业风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3:30 3

摘要:5月16日,凉城新村街道禁毒社工任佳萍撰写的个案故事《拨开迷雾见新生》登上《中国禁毒报》,这并非任佳萍首次获此殊荣,早在今年2月,她的另一篇个案故事《走向 “美丽人生”》已在《中国禁毒报》亮相,如今再度登报,不仅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肯定,更充分展现了虹口禁

虹口禁毒个案故事

再荣登国家级报刊

《拨开迷雾见新生》

5月16日,凉城新村街道禁毒社工任佳萍撰写的个案故事《拨开迷雾见新生》登上《中国禁毒报》,这并非任佳萍首次获此殊荣,早在今年2月,她的另一篇个案故事《走向 “美丽人生”》已在《中国禁毒报》亮相,如今再度登报,不仅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肯定,更充分展现了虹口禁毒工作在基层服务中的深厚积淀与卓越成效。

任佳萍 凉城新村街道禁毒社工

任佳萍,2007年8月进入自强虹口区工作站成为一名禁毒社工,扎根禁毒一线18年;她积极整合资源,在“虹舟就业”担任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岗位机会。任佳萍现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担任组长,带领组员和服务对象参加了4次禁毒视窗的拍摄,并在上海市电视台法制天地栏目进行播出;她累计荣获市、区级荣誉10次,并有2篇个案报告被《中国禁毒报》刊载。

《走向 “美丽人生”》

在《拨开迷雾见新生》这一案例中,任佳萍以细腻的笔触与专业的视角,记录了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重寻新生的过程。从建立信任到精准帮扶,从解决实际困难到重塑生活信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虹口禁毒社工团队的用心与坚持。正如故事中所呈现的,禁毒社工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服务对象心灵的守护者,用耐心与专业为他们拨开迷雾,照亮前行之路。

此次个案再度被国家级报刊录用,不仅体现了一线社工在服务中的专业素养,更反映出虹口禁毒工作在个案管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深度探索。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禁毒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未来,虹口禁毒将以此为激励,继续深耕服务,用更专业的态度、更温暖的行动,书写更多助力服务对象新生的故事,为禁毒事业贡献更多 “虹口力量”。

《拨开迷雾见新生》

漫漫人生路上,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总有一些人,能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走出困境,实现蜕变。原某便是其中之一。

原某的经历,是一段充满挣扎、觉醒与重生的旅程。多年前,因一时好奇和朋友的诱骗,他不慎沾染毒品,就此坠入深渊。吸毒后原某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对一切都丧失兴趣,只沉醉于毒品带来的虚幻“快乐”之中,甚至开车帮人运毒,最终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

2024年6月,原某出狱。起初,他情绪低落、对未来感到绝望,抵触外界干预。但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的禁毒社工没有放弃,第一时间整合资源,为原某申请临时救助并送去慰问品,得知他就业困难,便提醒他申领失业金缓解经济压力。禁毒社工经常与他谈心,传递正能量,还耐心做原某家人的思想工作,让家人接纳他,陪伴他走出阴影。渐渐地,原某紧闭的心门打开了,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沉沦,要开始改变。

刚开始求职时,原某四处碰壁,这一度让他萎靡不振。就在他几乎要打退堂鼓之际,禁毒社工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向他伸出援手,帮他探寻灵活就业或创业方向,重拾生活信心。

一次偶然机会,社工得知原某想和弟弟及几个朋友投身殡葬行业,详细询问后发现兄弟二人的创业计划是精心准备过的。禁毒社工深感欣慰,并大力支持。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资金短缺、经验匮乏、竞争激烈等难题接踵而至。但一路上,禁毒社工始终相伴。

筹备阶段,原某因其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未满,而无法担任法人,深感挫败。他找到禁毒社工倾诉心中苦闷,禁毒社工及时给予抚慰,缓解他的焦虑情绪。禁毒社工查阅有关规定后向原某建议道:“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未到,确实不能担任法人。但可以问一下你的亲属是否愿意担任,如果愿意,之后等你解除限制了,还可以换回来。”

在禁毒社工的帮助下,今年2月,原某的公司顺利挂牌营业。禁毒社工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还将自己这段时间整理出来的丧葬风俗和殡葬行业工作技巧传授给原某,鼓励他入一行就爱一行,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都可以来找社工。

如今,原某的公司已经驶入正轨,他还成为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的一名“同伴辅导员”,平日里一有时间就积极地参与社区的禁毒宣传活动,结合自身经历呼吁大家远离毒品诱惑,也让正在戒毒的人看到希望。

从吸毒者到创业者,原某完成了华丽转身。他的故事,是生命顽强不屈的有力见证,是戒毒人员满怀希望走向新生的生动诠释。

《走向 “美丽人生”》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背后,隐匿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失意,也有新生。曾经深陷毒品泥潭的李某,就是在黑暗中摸索,最终走向自己的“美丽人生”。

迷失的岁月

1969年2月,李某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她的成长之路原本顺遂而充满期待,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悄然降临。2013年11月,李某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10天,2014年4月,她因再次吸毒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

在戒毒所的日子漫长而孤寂,她开始意识到吸毒的后果不仅仅是法律的制裁,更会带来身心的双重痛苦。

然而,毒瘾的摆脱并非易事。2018年8月,李某再次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这些经历像沉重的枷锁,让她的人生被阴霾笼罩。她感到被世界抛弃,孤独、无助、绝望充斥着她的内心。

曾经,父母的臂膀是李某温暖的港湾,但如今,父母均已去世,李某失去了最坚实的依靠。丈夫和儿子也在她循环往复的吸毒经历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由于李某对家庭隐私极为看重,2020年期满出所后,社工一直无法与其家人进行深入接触,这也使得李某的家庭支持十分薄弱。

另外,李某还患有较严重的疾病,年龄偏大、身体欠佳加上缺乏谋生技能,让她的生活陷人困境,这无疑也增加了她复吸的风险。

黑暗中的曙光

社工深知帮助李某摆脱毒品泥沼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需要全方位努力。社工先走访了李某所在社区居委会干部和民警,却因李某平时几乎不在社区活动而收获甚少。多方查找后,社工联系上了同样是在册吸毒人员的李某哥哥,才对她有了进一步了解。

基于此,社工制订了详细的服务计划,目标是引导她从身心两方面彻底摆脱毒品依赖,找到工作,开启新生活。计划包括不定期见面和电话联系、推荐健康体检、鼓励参加社区活动和就业培训等。

起初,李某对社工的帮助十分排斥,每次见面都敷衍应对。但社工凭借倾听、同理的专业方法和真诚态度,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

真正让李某发生重大转变的契机,是2023年夏天其在社工的推荐下参加了由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虹口工作站举办的“美丽人生”电影艺术治疗小组。这个小组创新性地将欧文•亚隆模式理念运用于电影疗法。欧文•亚隆认为,人生存在四大难以回避的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不懈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中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要直面这些问题,并在生活中找到应对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应对存在的挑战,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电影疗法在李某身上产生了显著成效。通过观看电影,李某仿佛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的情感就像一面镜子,提醒她注意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 模式,有效减少了情绪问题。电影内容的魅力,激发了李某体内的外向因子,不仅增强了她的交流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她从容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李某从需要社工提醒参加变成了自觉询问社工之后的活动何时开展。

重识生活意义

随着“美丽人生”电影艺术治疗小组活动的结束,李某主动和社工聊起了自己的病情,她透露自己患病已经10多年了,但因经济情况不允许而迟迟没有治疗,这次活动让她敢于直面关于孤独和死亡的人生问题。

社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行动起来,介绍李某参加了一个疾病讲堂项目,帮助李某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随后,社工整合资源,安排她参加免费健康体检,在街道送温暖活动中为她送去慰问,肯定她的康复表现,坚定她的治疗信心。

治病的同时,李某有了就业的想法。2023年9月中旬,借助“虹舟就业基地”项目,社工为她找到了一份在医院做保洁的工作。李某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但由于长时间未就业,她的行动不是很灵活,工作起来有些吃力,但在社工辅导下,其逐渐适应并变得自信,家庭关系也得到改善。她还告诉社工,明年想考助理社工师,帮助更多人。

危机中找到新生

命运的考验并没有结束。2023年年底,社工在后续跟进中发现李某情绪低落,原来她的疾病有恶化的趋势,这令她感到生活无望。社工决定进行危机介人。

社工第一时间给予心理支持,倾听李某的痛苦和无助,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她。同时联系医疗机构获取医疗资源,了解治疗方案和救助渠道,预约专家门诊并陪同就诊,为其普及相关知识。渐渐地,李某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未知带来的恐惧大大减少。

为了让她感受到更多的关爱,社工还组织了一场家庭会议,让家人了解李某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家人纷纷表示会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此外,社工联系社区志愿者和康复互助小组,为李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帮助申请相关救助,缓解其经济压力。

在社工的帮助下,李某走出绝望,积极面对病情,配合治疗,努力工作。社工也在持续关注她的身体和就业情况,还指导她考试学习,带她参加各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李某不仅自己在努力改变,也影响着身边的人。她的故事让许多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火花,因为她证明了,尽管需要艰难跋涉,但只要有爱的陪伴,就可以通往“美丽人生”。

来源:上海禁毒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