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或大或小,总孕育着无限可能。走进小巷,一处不起眼的书店里可能就藏着一段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来到乡野,一处旧宅里或能“长”出一方人文复合空间,可读书、可住宿,还可听音乐会;在高校辟出一处小店,或将成为青年学子创意落地的沃土……
空间,或大或小,总孕育着无限可能。走进小巷,一处不起眼的书店里可能就藏着一段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来到乡野,一处旧宅里或能“长”出一方人文复合空间,可读书、可住宿,还可听音乐会;在高校辟出一处小店,或将成为青年学子创意落地的沃土……
5月18日,中国旅游日前夕,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青春作伴 锦绣山河”联“店”直播在北京前门“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开播。该活动围绕“文化传承与时代脉动”这一主题,联动全国10余家“青春小店”和机构,向观众展示了小店里的蔚然大观。
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处处不大的空间中,各地青年正用各自的创意与行动,在“知”与“行”中传承千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勾勒未来图景。
小店里的“文化大观”
在安徽省安庆市南水关巷,有一处古朴的建筑。推开大门,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的雕像,阳光洒在雕像上,仿佛看见他们正穿越时空阔步走来。
新青年书店这里是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见证了两兄弟少年时期的成长、求学经历。再往里走,不少参观者会惊喜地发现,这里还藏有一家新青年书店。但这不仅是一家书店,更是革命先烈故事的讲述空间,是一处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学习场所。在该书店的90后主理人杨志宏看来,书店不是简单的消费场所,更要体现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仔细观察书店的空间设计,不难看出杨志宏的“巧思”。在他特别布置的主题书架上,革命杂志《新青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共产党宣言》译本、《中国青年》刊物等有序陈列,勾勒出“觉醒年代”进步青年的书架轮廓,重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
“这能让来到小店的人对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有更直观的认识。”杨志宏说,为让更多人浸润其中,他还会在店里定期举办文化沙龙。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几名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粉丝来沙龙“打卡”。几名年轻人以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为例,动情讲述他们对热血青春和读书报国的理解。虽早已对两兄弟的故事烂熟于心,但那一刻,杨志宏依然觉得有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动——那是两代青年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小店不“小”,藏有“文化大观”。有人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也有人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进店内,比如江苏无锡青年书店店长包怡芳。
无锡青年书店走进这家古色古香的书店,可以看到曾亮相春晚的惠山泥人形象“乙长福”“巳有禧”,还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威风凛凛的神话人物杨戬等。惠山泥人是无锡的“特产”,已有400多年历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惠山泥人,店里还有其他手工系列文创产品,比如捏兔儿爷、扎风筝、绣香囊等。“有顾客为看书而来,也有人是专门为这些文创来的。”包怡芳说,书店是一个文化的综合载体,把传统文化融入阅读空间,让非遗来到人们身边“活在当下”,“这样可以让文化更有温度,更触手可及,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这些文化瑰宝”。
成都雁鸿国风研习技艺馆在成都的一处国风研习技艺馆,手工匠人正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打造惊艳的手工艺品;在哈尔滨的一处小店,有职业沙画师用沙子来设计制作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可以说,在各色小店,文化不仅在被传承,更是在蜕变新生。
哈尔滨薛以恒沙画创意设计中心“青春小匠”的时代担当
每到周末,位于江苏苏州吴中区林渡暖村的心田里书房便更为热闹。
没错,这是一家开在村里的书店,在这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点一杯咖啡,参加一场读书会,或是在院子里点燃篝火,感受一场森林音乐会,甚至还可以住在这里……这里曾是一处约300平方米的旧民宅,而今在主理人许涛的改造和运营下,已变为一处人文复合空间。
苏州心田里书房到乡村去,回归自然,这是许涛的理想之一。他在苏州经营书店已有13年,第一家店开在苏州古城。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许涛和朋友决定一起在村里也开家书店,在他看来,“乡村是离心灵最近的地方”,于是给书店取名“心田里”。
“这家店开在乡村,就要和乡村融为一体。”许涛说,这处空间不仅是为都市人群打造的诗意栖息地,更是村里的公共会客厅——诗人、作家来到这里,带来了鲜活的文化沙龙;音乐会开在院子里、森林里,成为村里的流动艺术节;游客来了,人气更旺了,有更多年轻人也来到这里创业,开起各色小店,比如咖啡馆、瓷器艺术空间等。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变得鲜活,许涛告诉记者,现在还有不少新村民来这里“安营扎寨”。
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无数青年正以行动努力破解的时代命题。同样将目光瞄准乡村广阔天地的,还有85后创业者、清潭村整村运营主理人张芝铭。
宁海清潭进士文化大院清潭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是一处拥有近千年村史的古村落。这里好山好水,但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也曾面临空心化、发展慢等难题。而张芝铭却从这处小山村看到了振兴的火苗。
2024年7月,她带领团队正式驻村,租赁乡村的闲置空间,与村集体签订整村运营的合同,“就撸起袖子干了”。他们深度挖掘当地的进士文化,打造团建、党建、研学等各类主题活动;推动当地村民共同创业,比如结合当地的美食,和村民联合开发推出进士泥炉火锅;在每个大的节日,策划主题活动,比如“临时村民计划”“新春民俗游园会”,还用AR技术在村内打造了首个元宇宙进士文化谷等。
在张芝铭看来,清潭村就是一家“青春小店”,可以理解为一家“村咖”、主题餐饮、实景剧本馆、非遗手工坊等。“但往更深处说,这里其实是一个青年‘乡创客’的聚集地。我们只是一群热爱乡村的80后、90后、00后,把自己的事业放在这里。白天我们在服务各种主题活动,你可以看到我们在端盘子、做咖啡、带团建研学活动、做讲解员;晚上关上门,我们可能在直播,在设计,在做AR效果。”
经过10多个月的努力,张芝铭团队的单月运营成绩如今已超20万元,村里累计接待服务超过两万人次。“目前村子线上曝光量已经超过100万次,来跟我们交流的团队有很多。”张芝铭计划,今年再孵化3个村民创业项目,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同时招引更多团队进驻,共同努力将这里打造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来花时间、花心思,把更多的创意想法通过一次次实践落地”。她相信再过两三年会有很多青年“乡创客”在这里开店,“让这处千年古村一年365天都有人来”。
多元业态里的未来图景
透过镜头,我们不难发现,小店可以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可以是融合文旅和商业的消费空间、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抓手。除此之外,包容万千的小店还有很多“面孔”。
它可以是一处学术交流平台。在西南大学,学术茶馆将茶香、书香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促进师生间的多元交流,让思想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
它还是一片创意种子落地的沃土。在东华大学,校内书店摆放着学生的各类设计作品。有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是学生通过乡村调研而来的,村民提需求,学生“接单”创作,这处小店让学生脑海中的效果图变为货架上的商品。
它也可成为前沿科技的“试验田”。当下,杨志宏就有个新想法——把AI等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书店,为读者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打造一处AI概念书店……
靖思·青年书店“这些小店不是一个简单的店面或空间,它是青年的精神驿站,融合了文化、科技、商业、旅游、体验等多元业态,更融合了青年的需求、信念等。”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戴俊骋看来,在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场景里,实现了国家战略与日常生活的连接,实现了青年需求与文旅发展的匹配,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转化,也完成了前沿科技应用场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也因此,戴俊骋将“青春小店”比喻为社会的“神经末梢”。这一处处“神经末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连接着青年与时代,更连通着理想与未来。
尤其面对AI时代,对青年来说,知识的获取更轻而易举,虚拟世界呈现的远方也近在咫尺。戴俊骋认为,“青春小店”已然成为青年感知“附近”、拥抱现实、发现问题、投身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面对未来,他希望年轻人知行合一、不断学习,同时要走出“茧房”、跳出屏幕,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统一,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新篇章。
黄山市屯溪区“懒鸟营地”思源·青年书店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