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汉阴县城东花月湾迎宾公园里,白鹭翩跹、水清岸绿,三五成群的市民漫步健身步道,享受着生态改善带来的惬意。“现在河水清了,环境好了,我们在这里散步很舒心!”前来健身休闲的李大妈感慨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汉阴县城关镇各级人大代表扎根一线、履职尽责,推动生
初夏时节,汉阴县城东花月湾迎宾公园里,白鹭翩跹、水清岸绿,三五成群的市民漫步健身步道,享受着生态改善带来的惬意。“现在河水清了,环境好了,我们在这里散步很舒心!”前来健身休闲的李大妈感慨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汉阴县城关镇各级人大代表扎根一线、履职尽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纸面”落到“地面”的生动实践。
从“问题清单”到“行动指南”,织密生态监督网
城关镇地处汉阴县核心区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凸显。今年以来,镇人大主席团将“生态保护”列为年度监督重点,组织辖区134名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村组、企业、河道开展的“地毯式”排查。
“我们梳理出工业废水偷排、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处理滞后等7类26项问题,形成生态环境问题清单。”镇人大主席、调研组组长徐平介绍。这份清单迅速转化为镇政府的“任务书”:联合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成立整改专班,建立“问题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问效”闭环机制,并将生态治理成效纳入村级年度考核。
为确保监督不留死角,该镇人大还创新推出“代表网格化巡查”制度。以月河、观音河等主要流域为轴,将全镇划分为21个生态网格,每个网格由5-6名人大代表牵头,定期走访巡查并实时提交问题线索。“过去靠突击检查,现在通过常态化监督,问题发现更及时了。”县人大代表陈忠秋展示自己的巡查记录:今年以来已推动解决污水管网渗漏、河道白色垃圾等环境问题13件。
治污攻坚中的“代表力量”,以实干守护碧水蓝天
生态环境保护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该镇人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视察活动。代表们深入矿区、河道一线,通过“看、听、问、评”相结合的方式,对秦岭生态保护暨矿山修复、水源地漂浮物打捞暨人居环境整治、库塘周边环境治理及村道修复、城市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进行全面“体检”,为绿色发展筑牢屏障。
在城关镇中堰村,占地80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里,蔬菜大棚与荷花池塘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村民乱倒垃圾的荒坡地。2022年,县人大代表邓超在走访中发现,该片区杂草丛生,农户经常把生活垃圾倾倒在这片区域。邓超提出“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推进”建议后,经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后,该村通过荒坡改造,发展“种养循环”农文军旅生态农业,既解决污染问题,又带动了3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这样的案例在汉阴县城关镇并非个例。随着“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人大代表跟踪督办月河水质提升工程,推动建设污水处理厂,完成3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并以“护水净土靓家园”为主题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月河水质检测数据显示各项指标持续稳定达标;面对农村垃圾“围村”难题,代表们调研后建议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如今全镇30个村(社区)实现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
生态与民生共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麒麟村,镇人大代表张梅芳正带着村民在蚕桑产业园开展管护。“这片200亩的蚕桑基地既能保持水土,还能发展桑蚕产业,每亩年收入超过6000元。”她介绍,镇人大通过“代表联络站”收集群众意见后,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金丝皇菊、蚕桑等经济林木,既绿化荒山又富了百姓口袋。
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城关镇人大代表深知,不仅要做好“减法”减少污染,更要做好“加法”增添绿色。今年植树节期间,人大代表们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群众、预定新兵和家属等200余人,在中堰村民兵产业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活动现场,代表们干劲十足,挥锹铲土、扶苗填坑、培实新土、提水浇灌,每一个环节都做得认真细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数百棵树苗在产业园里“安家落户”,为荒山披上了绿色新装。
随着生态治理深入推进,汉阴县城关镇探索出“生态+”融合发展路径。月河村依托千亩特色林果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中堰村利用果蔬智慧大棚和荷虾共养等文旅项目,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龙岭社区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和旧厂区改造,吸引3家绿色企业入驻……“环境好了,产业兴了,群众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人大代表、麒麟村党支部书记杨春雷说。
长效机制护航,让生态文明成色更足
为巩固治理成果,该镇人大启动“生态环境保护代表问政会”,每季度组织代表、群众与镇属单位负责人面对面质询交流。在4月的问政会上,针对双星村餐饮油烟扰民问题,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现场承诺“一个月内完成整改”,赢得群众掌声。
与此同时,镇人大联合辖区中小学开展“环保小代表”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培育生态保护新生力量;在人大代表建议下,镇政府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发展产业、绿化家园、助农增收”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如今,月河樱桃、长窖蜂糖李、前进猕猴桃、三坪阳光玫瑰葡萄等生态产业林已初具规模,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统计,仅生态产业一项,就为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水源地保护到生态产业发展,从环境整治监督到绿色理念传播,汉阴县城关镇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行走在今天的城关镇,月河河畔的生态环境记录着人大代表履职足迹,各村的生态林见证着干群齐心植绿的汗水,而那些曾经困扰群众的“生态痛点”,正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亮点”。在汉阴城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通讯员 张辉)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