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恰逢第十五个中国旅游日,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非遗传承人一行走进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开展非遗考察、学习,实地参观了钱塘非遗馆、王的手创、万事利丝绸博物馆、花西子等优秀非遗工坊、企业,与非遗品牌创始人、文创设计师等展开深入交流,一起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月19日,恰逢第十五个中国旅游日,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非遗传承人一行走进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开展非遗考察、学习,实地参观了钱塘非遗馆、王的手创、万事利丝绸博物馆、花西子等优秀非遗工坊、企业,与非遗品牌创始人、文创设计师等展开深入交流,一起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畅想理塘、钱塘未来非遗合作创新之路。
在钱塘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沈小玲,钱塘区文联秘书长许波胜、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老师、“莲花落”传承人胡伟泉等陪同下,理塘县非遗传承人一行在“花西子”品牌的创办公司宜格集团,深刻了解到通过工艺复刻、文化叙事、社会联动等多维度实践,如何将传统非遗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时尚符号,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国货品牌的创新。
理塘县噶龘文创工坊的丁真批德,对宜格在女性友好方面的行动产生了深刻共鸣。噶龘工坊致力于拓展高原女性“她能量”的发展和挖掘,本着“为妇女创造就业机会,倡导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办的KADHAK品牌,取用酥油等高原天然材料,制作手工皂、润唇膏等,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宜格慈善基金会的“薪火传承计划”非遗进校园项目,引起了理塘非遗传承人们的重视,从编写非遗教材、制作非遗校服,到非遗文化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等举措,直接启发了理塘非遗人如何更好传承非遗的思路。
在“王的手创”省级非遗美学生活馆,品牌创始人王丹青向理塘非遗传承人一行系统介绍“108种手艺”计划。该手创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记录并推广不同地域的非遗技艺,目前通过商业手段已经激活了70多项非遗手工艺。理塘非遗传承人们一边听,一边欣赏目不暇接的非遗作品。一只毛绒娃娃,让“妈妈树牛羊毛妮编制技艺”传承人多吉眼前一亮,引得他主动向手创团队的北山老师介绍起他们的技法,进一步探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经济价值转化。
王丹青看到有理塘非遗传承人在馆里的书法区写藏文书法,激动地说:“可以请老师给我们写一个藏文的‘王的首创’吗?”理塘“卓擦书法”传承人昂旺登登立马热烈回应,写下藏文草书“守艺者”、藏文行书“王的手创”,赠送给王丹青。还一并写作“钱塘文艺潮”,赠送给钱塘区文联。风格优雅的藏文,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收获满满。王丹青称赞“理塘真是个非遗的宝藏之地!”,并相约下半年赶赴理塘交流学习。
行程中,考察团一行还打卡了钱塘非遗馆,探知了钱塘的潮涌、围垦、烟火、风雅和创新。参观了万事利丝绸博物馆,了解“万事利”品牌如何将丝绸美学做到极致,唐卡传承人们在馆内见到了12幅敦煌藏经洞丝绢古画,繁复细腻的线条与唐卡如此相像,感叹文化血脉中引以为傲的中国美学。
返程中山歌传承人郎加领着大家唱起了《理塘县歌》《柔情的无量河》,献给一路陪同的钱塘区文联的朋友们,悠扬的旋律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藏戏传承人丁真汪扎、次乃曲措,带着高原特有的颤音也哼唱起了“夏天的快乐”,洛绒泽旺更是以一首《马背上的理塘》,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掌声如潮般漫涌。正如藏戏里那句古老的唱词:“相聚的时光如露珠般短暂,真诚的情谊却似雪山般绵长。”那些关于雪山、草原、河流的旋律,正以最动人的方式,将理塘的热忱与钱塘的温情编织成友谊长歌。
离别前,理塘文联常务副主席简安向沈小玲等,献上了代表深情厚谊的哈达,并邀请钱塘区文联、文旅、艺术家、传承人等在7月参加理塘的夏日盛典“八一赛马会”,体验高原上的热情奔放。双方充分肯定了相互的优秀传统非遗,也期待未来能够在非遗方面的交融、交往、交流,续写“文化走亲”。这不是告别,而是理塘与钱塘非遗情缘的又一次深情续章。
本次考察学习活动是由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文联和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文联主办,理塘县文广旅局、钱塘区民政和文旅体局协办的“最美遇见·礼赞塘塘”2025年钱塘、理塘多彩非遗展演活动的配套活动,同时也是2025“塘塘文化年”的首场之秀。理塘县文联常务副主席简安表示,传统非遗是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依托“塘塘合作”的平台和优势资源,创造两地非遗人“零距离”交流对话和互鉴合作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振兴理塘非遗事业,还能撬动两地实现多元交融,持续擦亮“塘塘合作”金字招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祝佳妹)
来源:文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