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619)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B站影视 2024-12-16 04:48 1

摘要: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上,小品《那能一样吗》以诙谐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双标”的故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生活中,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这么小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上,小品《那能一样吗》以诙谐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双标”的故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生活中,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这么小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你是不是没有家教啊,做事情那么没礼貌”!……

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双标,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比如因材施教……

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双标“的认识,先例举了生活中的“双标”现象,说明“双标”是非常普遍的,再进一步解释“双标”的含义:双标是双重标准的简称,即和自身利益相关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或事会,无论事件的好坏,都会不假思索的表示支持,并会为其找出好的理由,而不管这是否违背社会道德,是否伤害到别人。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厌恶的人身上,便会义愤填膺大加指责。当描述一个人“双标”时会隐含虚伪的意思。“双标”表现:

1.宽于利己,严于利人。

2.标准变化无常。

3.感性情绪占据主导。

“双标”析因:

1.人的自恋情结。

2.人们对标准的理解不同。

3.在心理的竞争中感性因素取得主导权。

4.受到偏见的影响。

5.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然,“双标”也有好处,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

写作时应当扣住“双标”这一关键词展开论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辩证看双标,人生不迷途。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论晴雨,自成风景;无论亲疏,不宜异同。二、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深浅有异,区别耕耘;物我有分,定乎内外。三、得失考量忌双标,待人处事当智变——利己莫取,处事勿固;双标之事,双标以论。

参考立意:

1.“双标”之事,“双标”以论。

2.辩证看待“双标”。

3.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双标”。

【参考范文】:

第一篇:《双标之思:公与私的界限》

在社会的舞台上,“双标” 现象如同一个变幻莫测的影子,时而清晰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引发诸多争议与思考。春晚小品所揭示的仅仅是生活中 “双标” 现象的冰山一角,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关于公与私界限的模糊与混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当一个人以 “我赶时间” 为由为自己闯红灯的行为开脱,却对他人闯红灯横加指责时,他显然是将个人的私利置于公共规则之上,私自扩大了自我特权的范围。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规则的公平性与权威性,更反映出其内心深处对公共利益缺乏尊重与敬畏。在公共事务中,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因为这些规则是保障社会秩序和谐稳定运行的基石。一旦个人的私利肆意侵蚀公共领域,社会的公平正义必将受到严重损害,人际关系也会因此陷入紧张与矛盾之中。

然而,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理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意义上的 “双标”,但这其实并非真正的双重标准,而是在公与私的清晰界定下对自我和他人的不同要求。严于律己是在个人品德修养与自我成长的私人领域,以更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追求自我完善与超越。这是一种对自我负责、对内心道德准则坚守的体现,它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素养与境界。而宽以待人则是在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的不足与过错。这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与对社会多元性的认可,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教育领域的因材施教也是如此。教育者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看似是 “双标”,实则是在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这一公共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于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进行的个性化调整。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共目标 ——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偏袒。

因此,我们在面对 “双标” 现象时,关键在于明确公与私的界限。对于那些因私利而破坏公共规则与公平原则的负面 “双标”,我们要坚决抵制与批判;而对于那些基于公与私合理界定的积极 “双标”,我们要正确理解并践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行为与社会交往中维护公平正义,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让我们以清晰的公与私界限为准则,审视 “双标”,使其成为推动我们进步而非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第二篇:《双标:人性的多面镜与社会的试金石》

“双标” 犹如一面多面镜,在生活的舞台上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百态。它既可能成为人性弱点的放大镜,将自私、虚伪等不良品质暴露无遗;又可能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试金石,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与价值取向。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负面 “双标” 行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自我中心倾向。例如在社区环境中,有些人自己在公共区域随意堆放杂物,却对邻居的类似行为表示不满,抱怨影响了小区的美观与通行。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心态,源于对自身利益过度关注而忽视他人权益的狭隘认知。他们在评判事物时,并非依据客观的是非标准,而是取决于自身是否受益或受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 “双标”,不仅破坏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也反映出个人品德修养的欠缺。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这种负面 “双标” 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引发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削弱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然而,当我们转换视角,审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及因材施教等积极的 “双标” 形式时,会发现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社会价值。严于律己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的高要求与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历史上的许多贤达之士,如曾国藩,他一生都在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来反省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的起居作息到为人处世的点滴细节,他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通过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他不仅在个人品德和事业成就上取得了非凡的高度,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宽以待人则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包容。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错与不足,是化解矛盾、增进友谊的重要法宝。当我们以宽和的胸怀去接纳他人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更是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深刻认识到每个弟子的独特性,针对他们的不同性格、天赋和志向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得每个弟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各具才能的杰出人才。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我们需要正确认识 “双标” 的两面性。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文化等多种途径引导人们克服人性中的自我中心倾向,减少负面 “双标” 行为的发生,树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弘扬积极的 “双标” 理念,鼓励人们在自我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其正面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 “双标” 这面多面镜成为反映人性光辉与社会进步的窗口,而不是暴露人性丑恶与社会矛盾的渊薮。让我们以理性与智慧为笔,以道德与责任为墨,在 “双标” 这一社会画卷上书写出和谐、美好的篇章。

第三篇:《破双标之弊,立公正之标》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双标” 现象的泛滥犹如一股暗流,悄然侵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扰乱了人们正常的价值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双标” 之弊,努力树立公正的价值标准,以重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

“双标” 的弊端首先体现在其对公平原则的破坏上。无论是交通规则中的区别对待,还是亲子教育里的偏袒不公,都违背了最基本的公平公正理念。在法治社会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铁律,它要求对相同性质的行为给予相同的评判与处理。然而,“双标” 却让这条铁律在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下变得扭曲变形。当一部分人凭借特权或私利逃脱应有的责任与惩罚时,社会的公平天平便开始倾斜。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一旦积累,必然会引发公众的不满与怨恨,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例如,在一些职场环境中,如果领导对自己的亲信采取宽松的考核标准,而对其他员工则吹毛求疵,那么员工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变得紧张,团队的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整个组织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可能陷入混乱与衰败。

其次,“双标” 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完善。那些习惯于以双重标准来评判事物的人,往往难以形成客观、准确的自我认知。他们在自我放纵的同时,却对他人求全责备,这种心态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失去了改进和提升的机会。相反,一个秉持公正标准的人,能够以同样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和他人,在看到他人优点的同时,也能反思自身的不足,进而不断学习、进步。例如,在学术研究领域,如果学者们不能以统一的科学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同行的研究成果,而是互相包庇或恶意诋毁,那么学术的发展将会陷入停滞,整个学术环境也会变得乌烟瘴气。只有当大家都遵循公正的学术规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时,学术才能不断创新与进步,学者们也才能在相互切磋与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要破除 “双标” 之弊,树立公正之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社会层面,要加强法治建设与道德教育。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特权行为和不公平现象的打击力度,让法律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同时,要通过广泛的道德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与公平意识,使人们在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遵守公正的价值标准。在个人层面,我们要培养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公正原则,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此外,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感受,从而减少因主观偏见而导致的 “双标” 行为。

“双标” 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颗毒瘤,我们必须坚决予以破除。只有树立起公正的价值标准,让公平之光照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公正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破双标之弊,立公正之标而努力奋斗,共同书写社会公正与个人成长的壮丽篇章。

第四篇:《双标:从认知偏差到价值重塑》

“双标” 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差异,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认知层面的偏差与价值体系的失衡。深入剖析 “双标”,并引导其从认知偏差走向价值重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塑造健全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标” 往往源于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注意与主观解读。当一个人闯红灯时,他可能将注意力聚焦于自己赶时间的紧迫性上,而忽视了交通规则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而当看到别人闯红灯时,却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方违反规则的行为本身,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种选择性注意使得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信息加工结果,进而导致了 “双标” 的出现。在亲子教育中,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过错往往会因为情感因素而进行美化或淡化处理,而对其他孩子的错误则更容易从客观的道德规范角度去评判。这种情感偏向影响了家长的认知判断,使得他们在对待孩子犯错这一相同事件上采取了双重标准。

这种认知偏差所导致的 “双标” 行为,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对个人的价值体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长期的 “双标” 实践中,人们会逐渐模糊是非对错的界限,形成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他们不再以客观的道德和伦理标准来衡量行为的合理性,而是以个人的喜好、利益和情感为导向。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会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与形象,更会使其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困境。例如,一个总是对他人实行高标准、严要求,而对自己则宽容放纵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因为他的行为违背了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公平对待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从 “双标” 的认知偏差到价值重塑的转变,首先需要提高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性注意与主观偏见,引导他们学会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例如,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尝试先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背景,而不是急于评判;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也要以同样的客观标准来审视,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其次,要加强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与传播。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等多种渠道,弘扬公平、公正、诚实、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这些价值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在社会舆论方面,要积极宣传正面的道德榜样,批判负面的 “双标” 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氛围。

“双标” 作为一种认知偏差的外在表现,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体系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加强社会价值体系建设等途径,引导 “双标” 走向价值重塑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层面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在社会层面构建起和谐、公正、文明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过上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让我们以认知的觉醒为起点,以价值的重塑为目标,共同努力破解 “双标” 难题,开启美好社会的新篇章。

第五篇:《论双标: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与超越》

“双标”,这个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充满争议的现象,将我们置于一种复杂的矛盾境地。它既像是一把破坏公平与和谐的利刃,又仿佛是一把开启智慧与成长之门的钥匙。在这看似对立的矛盾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探寻如何寻求平衡与超越,使 “双标” 能够在合适的轨道上发挥积极作用,而非成为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羁绊。

在社会交往与公共事务中,负面的 “双标” 常常引发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对自身的污染排放行为视而不见,却对其他企业的环保措施吹毛求疵,试图通过指责他人来转移公众视线。这种 “双标” 行为严重破坏了环境保护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社会舆论场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有些人对自己支持的群体或观点,无论其是否存在缺陷,都一味地偏袒与美化;而对对立的群体或观点,则进行无端的攻击与抹黑。这种基于立场而非事实的 “双标”,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舆论秩序,也加剧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分裂与对立。这些负面 “双标” 的根源在于个人或群体的私利驱动与价值扭曲,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以双重标准来评判事物,从而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及因材施教等积极的 “双标” 理念时,会发现它们蕴含着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与超越的智慧。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的精妙平衡。严于律己是对自我的一种高度负责,通过设定高标准、严要求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与能力素质。而宽以待人则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与包容。这种平衡使得个人既能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又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例如,在一个团队合作中,成员们如果能够在自我要求上做到严格认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同时在对待其他成员时保持宽容与理解,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相互学习,那么这个团队必将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因材施教也是如此,它在教育的普遍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兴趣和学习方式。教育者通过因材施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目标,又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种平衡与超越的智慧,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为社会培养了多样化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要在 “双标” 的矛盾中实现平衡与超越,需要我们具备理性的思维与高尚的品德。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避免被个人的情感、利益所左右。同时,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善良、包容、公正的心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在社会层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与文化引导。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负面 “双标” 的生存空间;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积极的 “双标” 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践行这种平衡与超越的智慧。

“双标” 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挑战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在矛盾中积极寻求平衡与超越。通过正确的认知、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实践,让 “双标” 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让我们在这复杂的社会舞台上,以智慧为导航,以品德为基石,驾驭 “双标” 这一矛盾之舟,驶向平衡与超越的彼岸,书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篇章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画卷。

第六篇:辩证看待 “双标”,坚守公正与善意

“双标”,这一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引发人际矛盾与社会争议的根源之一,又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蕴含着积极的价值与智慧。因此,我们有必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剖析 “双标”,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与个人成长中坚守公正与善意。

生活中,那些负面的 “双标” 行为确实令人诟病。以交通规则为例,有些人自己闯红灯时,总能找出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如 “我赶时间”“没注意到” 等,而当看到别人闯红灯时,却立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加以指责,批判其 “没素质”。这种对同一行为因实施主体不同而产生的天壤之别的评判标准,充分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与虚伪。再看亲子教育领域,部分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的错误时,往往以 “他只是个小孩,不懂事” 为由轻易原谅,而对于他人孩子的同样过错,却可能恶语相向,质疑其家庭教养。这种 “双标” 不仅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交往原则,也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他们会在这种双重标准的环境中逐渐失去对是非对错的准确判断,误以为自己可以享有特权而无需承担责任。

然而,我们不能因负面 “双标” 的存在而否定所有形式的 “双标”。在一些情况下,“双标” 其实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处世态度和教育方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便是一种典型的正面 “双标”。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皆以此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对自己的要求几近苛刻。在失街亭之后,他主动上书自贬三级,深刻反思自己在用人方面的失误,承担起全部责任;而对待下属和同僚,他却极为宽容大度,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不计较他们的一些小过失。正是这种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的 “双标”,让诸葛亮赢得了众人的敬重与追随,也使得蜀汉政权在艰难的处境中得以维持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 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 “双标” 理念。孔子堪称这一理念的典范践行者,他深知每个弟子的性格、天赋、志向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弟子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导。对于子路的鲁莽,孔子会加以引导和约束,使其学会沉稳;而对于颜回的谦逊好学,孔子则给予更多的赞赏和更高层次的知识传授。通过这种因人而异的教育 “双标”,孔子培养出了众多各具才华的弟子,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待 “双标准” 呢?首先,我们要树立公正平等的价值观,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摒弃因个人喜好、利益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合理 “双标”。在评判他人行为时,应遵循普遍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其次,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正面的 “双标” 来提升自我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在自我要求方面,要不断提高标准,追求卓越,勇于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在对待他人时,则要多一些理解、包容和耐心,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进步,给予鼓励和支持。最后,在教育、管理等领域,要充分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存在,合理运用 “因材施教”“因岗而异” 等正面 “双标” 策略,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提高整体的效率和质量。

“双标” 并非绝对的善与恶,其本质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它。我们应坚决抵制负面 “双标” 带来的不公与伤害,积极倡导和践行正面 “双标” 所蕴含的公正、包容与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构建起和谐、友善、公正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让 “双标” 这把双刃剑在公正与善意的轨道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与和谐。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