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18岁的小迪像只挣脱笼子的鸟,兴奋得睡不着觉。他考上了心仪的985大学,爸妈乐得合不拢嘴,邻居们也夸:“这孩子有出息,前途无量!”小迪幻想着大学生活,憧憬着新朋友、新风景。可就在他收拾行李准备报到时,一通电话如晴天霹雳——疾控中心通知他,H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18岁的小迪像只挣脱笼子的鸟,兴奋得睡不着觉。他考上了心仪的985大学,爸妈乐得合不拢嘴,邻居们也夸:“这孩子有出息,前途无量!”小迪幻想着大学生活,憧憬着新朋友、新风景。可就在他收拾行李准备报到时,一通电话如晴天霹雳——疾控中心通知他,HIV检测阳性,确诊艾滋病。
小迪愣在原地,手机差点摔地上。他脑子一片空白,喃喃道:“怎么可能……她肯定早就知道,还传给我!”“她”是小迪的初恋小陈,初中时的旧同学,高考后在一次生日派对上重逢。两人聊得火热,迅速坠入爱河,两个月内发生了无保护性行为。小迪从没想过,这段甜蜜的恋情会成为他18岁人生的转折点。
回到家,小迪锁在房间,偷偷上网查艾滋病症状,越看越心慌:低烧、腹泻、乏力,最近一个月他全中了!他鼓起勇气买了HIV试纸,结果阳性,像是被判了死刑。他打电话问小陈,小陈矢口否认,愤怒地提出分手。小迪不敢告诉爸妈,独自跑到疾控中心复查,结果还是阳性。他瘫坐在长椅上,眼泪止不住:“我才18岁,人生还没开始,怎么就完了?”
疾控中心的医生接待了小迪,语气温和但严肃:“小伙子,别慌,HIV不是绝症,现在医学能控制病情。你得告诉我,最近有没有高危行为?”小迪红着脸,吞吞吐吐说出和小陈的交往。医生皱眉:“无保护性行为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你最近的低烧、腹泻、乏力,可能是急性感染期的表现。”
医生安排了血常规、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小迪的CD4细胞(免疫系统关键指标)偏低,病毒载量较高,确诊HIV感染。医生安慰:“现在开始抗病毒治疗,能活几十年,关键是坚持吃药。”可小迪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艾滋病=死刑”的念头。他不敢回家,怕爸妈失望,更怕同学知道后指指点点。
小迪的妈妈小丽发现儿子不对劲,追问之下,他崩溃大哭,把真相和盘托出。小丽如遭雷击,抱着儿子泪流满面:“你咋这么傻!这可怎么办?”爸爸老王沉默半天,拍拍小迪肩膀:“儿子,爸妈陪你扛!去最好的医院,治好为止!”
一家人来到省城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老马接诊。他翻看病历,沉声说:“小迪的情况是急性HIV感染,发现得早,及时用药能控制病毒,生活质量跟正常人差不多。”他开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叮嘱每天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CD4细胞和病毒载量。
小迪开始治疗,起初副作用明显,恶心、头晕,让他吃不下饭。老马鼓励:“这些反应正常,坚持一个月就好了。HIV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治疗。”小丽每天炖鸡汤给儿子补身体,强颜欢笑:“儿子,妈相信你能好!”老王也在网上查资料,得知现代医学让HIV感染者寿命接近常人,渐渐燃起希望。
三个月后,小迪复查,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CD4细胞回升,低烧和腹泻消失。他终于露出笑容:“医生,我是不是能正常上大学了?”老马点头:“当然!按时吃药,注意安全,你跟别人没差别!”
小迪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2010-2020年,我国15-24岁青少年新增艾滋病病例12.8万例,平均每天8人确诊。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指出,2011-2015年,青年学生HIV感染年均增长率达35%,18-22岁学生占65%。年轻人为何成了艾滋病“重灾区”?
性教育缺失:中国性教育起步晚,内容保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调查显示,仅50%大学生接受过性教育,且多不涉及艾滋病或性病预防。年轻人对高危行为缺乏警惕,像小迪这样懵懂“试爱”,一不小心就中招。性观念开放:调查发现,60-80%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或多伴侣,开放观念与防护知识不足形成矛盾,增加HIV传播风险。派对、社交软件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潜在性伴侣,但安全意识跟不上。社交媒体影响:网络时代,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接触性内容,甚至结识陌生伴侣。《柳叶刀》(The Lancet)指出,线上交友增加了无保护性行为概率,HIV传播链随之延长。小迪的教训让人心痛:一次冲动,可能毁掉一生。年轻人需要科学的性教育,学会保护自己。
HIV感染早期(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4周)常有症状,但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或皮肤病。以下三个皮肤异常需警惕:
红色丘疹:感染HIV后,70%患者会出现红色丘疹或风团,伴明显瘙痒,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很多人以为是过敏,延误诊断。皮肤干燥瘙痒:HIV削弱免疫力,导致皮肤异常干燥,甚至发展成干性湿疹,抓挠后掉屑。小迪起初以为是天气干,没当回事。皮肤溃烂:免疫力下降,易并发带状疱疹,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水疱,甚至溃烂,伴剧痛。其他症状包括:
持续低烧:体温38℃左右,持续1个月以上。慢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持续1个月。体重下降:6个月内体重掉10%以上。口腔真菌感染:反复鹅口疮,口腔白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强调,这些症状不等于艾滋病,但有高危行为后出现,需立即去疾控中心或医院检测。小迪若早点警惕,或许能更早干预。
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有“后悔药”——暴露后预防(PEP)。《美国感染病学会杂志》(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指出,PEP需在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连续28天,可将HIV感染风险降低80%以上。越早服药,效果越好。
小迪错过了PEP窗口期,懊悔不已。医生提醒,即使没高危行为,日常也要注意:
避免高危性行为:拒绝一夜情、嫖娼,使用安全套。选择正规机构:纹身、打耳洞、修脚选有资质的店,避免血液暴露。远离黄赌毒:吸毒、卖淫是HIV高危行为,坚决远离。目前,艾滋病无根治方法,但抗病毒治疗能让患者活得和常人一样长。小迪的案例告诉我们,预防胜于治疗,一次疏忽,可能改变一生。
半年后,小迪适应了抗病毒治疗,副作用消失,身体恢复如初。他勇敢走进大学校园,加入社团,交了新朋友。他不再隐瞒病情,主动跟室友科普艾滋病知识:“按时吃药,我跟你们没区别,别怕!”室友们从惊讶到接纳,给了他温暖。
小丽和老王也走出阴霾,学会用爱包容儿子。小丽常说:“儿子,你是爸妈的骄傲,活着就好!”小迪开始写日记,记录治疗和成长,偶尔在网上分享,鼓励其他HIV感染者:“别放弃,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如今的小迪,阳光依旧,笑容更坚韧。他计划大学毕业后做艾滋病公益,帮更多人了解性安全。他常对朋友说:“18岁,我差点毁了自己,但现在,我要活得更好!”小丽看着儿子,感慨:“这孩子,长大了。”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冲动。一次高危行为,可能让青春折翼。愿小迪的故事警醒更多年轻人:保护自己,珍惜生命,让未来不留遗憾。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