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率明显上升!专家: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这三类人要注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17:20 1

摘要: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突然多了不少“阳了”的人。一些人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中招。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新冠又回来了?更让人焦虑的是,身边咳嗽的、发烧的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突然多了不少“阳了”的人。一些人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中招。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新冠又回来了?更让人焦虑的是,身边咳嗽的、发烧的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

医院门急诊排起了长队,连感冒药也一度紧俏。不少人心里打鼓:这波是不是比之前更严重?是不是又要抢口罩、囤药了?

新冠还在,但我们真的需要重新紧张起来吗?

从数据来看,确实有迹象表明近期新冠感染率在上升。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发热门诊的接诊量比前几个月翻了一倍还多

而且,不少人表示这次感染后的症状比之前更“难缠”:嗓子像吞了刀片,咳嗽咳得停不下来,甚至持续一周都不好。这让人不禁担心:病毒是不是变“毒”了?疫苗还管用吗?口罩是不是又要戴紧了?

其实,这一波感染并不意味着病毒更厉害了。从病毒学角度来看,病毒的变异是常态,不断适应宿主是它的本能。现在传播的主要是JN.1变异株,它是奥密克戎家族的一支。

虽然传播力强,但并没有证据显示它更容易导致重症,多数人感染后是轻症或无症状。但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毕竟对一些人来说,再普通的病毒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普通人来说,这波感染的“杀伤力”确实不如早期那么高。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免疫基础,不管是疫苗带来的,还是之前感染后留下的免疫记忆。

但免疫不是铁打的,它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如果这时候正好病毒来了,免疫力又处在低谷,自然就容易“二阳”甚至“三阳”。不过好消息是,即便多次感染,重症率依旧很低,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已经学会和它“相处”。

但有三类人,真的不能大意。

第一类是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的高龄人群。像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些“老搭档”,本来就让身体处于一种“高耗模式”,再来个病毒,哪怕是轻度感染,也可能是压垮心肺功能的导火索。

第二类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正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像是“断电的防盗门”,病毒一来,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第三类是孕妇。虽说现在大多数孕妇感染后并无大碍,但在某些特定阶段感染,确实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这三类人群不是说感染了一定会出问题,而是他们一旦感染,风险确实比普通人大得多

所以,口罩该戴还得戴,尤其在人多、密闭、通风差的地方。别觉得自己戴口罩是“多此一举”,其实你是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负责。

那口罩到底还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答案。医学研究反复证实,口罩是预防呼吸道病毒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它就像一扇门,把外面的病毒挡在门外。

特别是N95或医用外科口罩,过滤效率很高。虽然不能百分百阻挡病毒,但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感染风险。就像下雨天撑伞,不是说你一点都不淋湿,但总比光头上阵强得多。

也有朋友问,现在感染症状这么重,是不是病毒变坏了?其实未必。很多人这次觉得更难受,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反应过猛”

打个比方,第一次遇到病毒时,身体是“陌生人”,反应比较慢。第二次再遇到,身体立刻“认出敌人”,便开始大规模“扫荡”。

这时候,反应虽然快了,但也容易出现更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喉咙特别痛、咳嗽剧烈,甚至发烧时间更长。并非病毒更凶,而是“我们打得更猛烈”。

这种“免疫记忆”本质上是好事,说明身体学会了如何对抗新冠。但如果免疫系统太敏感,也容易“误伤”自己。就像家里装了安保系统,敏感度太高了,风吹草动都报警,反而搞得神经紧张。

说到底,普通人真的不必过度焦虑。新冠已经从“猛兽”变成了“常驻居民”,和流感、鼻病毒一样,是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共存的角色。我们不能指望它彻底消失,只能通过科学的方式降低它对我们的影响。

一个真实的例子可能更有说服力。在某三甲医院的呼吸科门诊,近一个月来接诊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感染者占比超过40%,而这部分人中,约30%有心脑血管病史。

其中一位75岁的阿姨,因为感染新冠引发肺炎住进ICU,家属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这类案例并不少见,提醒我们:对于高风险人群,哪怕只是咳嗽发热,也不能轻视。

很多家庭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孩子阳了,家里老人怎么办?最实际的办法其实是物理隔离+口罩+通风。别指望喷点酒精就能解决问题,病毒不是蟑螂,不怕那点味儿。

更别想着“早点传一遍全家就没事了”,这种“群体免疫”逻辑早就被证明不靠谱。病毒会变,免疫力会降,每一次感染都不是在“清零”,而是在“加码”身体的负担。

疫苗还打不打?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加强针依旧是最有效的保护。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就像穿防弹衣,不是让你刀枪不入,而是让你中弹时不致命。现在的新冠疫苗也在不断更新,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已在多地陆续推广,有条件的尽量跟进接种。

说到底,新冠不再是“国家级紧急事件”,但也不是可以被彻底忽略的“小感冒”。它像一个不请自来的老邻居,时不时来串门,不至于翻天,但也不能完全当它不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有准备的平静。总结一句话:普通人不需要重新“封城式”防护,但口罩和常识,还是需要时刻在线

尤其在高发期、多人场所,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依旧是最简单有效的健康守门员。而那三类高风险群体,更要当心,别把“小病”当成了“大意”。

病毒会变,生活也会变,但不变的是,我们能选择用科学、理性和一点点生活智慧,去应对它。别慌,也别放松,刚刚好就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周报[EB/OL].(2025-04-15)[2025-05-1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规范(试行第十版)[S]. 2024.
[3]李霞,王志芳. 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40(10):1234-12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