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方斌著、于洋主编的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方斌书法作品选·师说》,2024年10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获得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有的评论者认为:方斌先生写出如此风格独特的“爨宝子体”(以下简称《爨碑》、“爨体
——以《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师说》为例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原院长、教授 陈建华)
由方斌著、于洋主编的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方斌书法作品选·师说》,2024年10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获得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有的评论者认为:方斌先生写出如此风格独特的“爨宝子体”(以下简称《爨碑》、“爨体”)书法,在国内实不多见。以“爨体”写《师说》,当代仅此一家。
生活于1200年前的唐代文学家韩愈,以弘扬儒道为己任,针对士大夫之族“竞耻相师”的流俗,“抗颜而为师”。他的《师说》,弘“传道、授业、解惑”之论,切人切世,观点鲜明,振聋发聩,逻辑绵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直成为阐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深远、情采并茂之美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爨宝子碑》有着重要的地位。周钟岳誉之为“南碑瑰宝”,康有为叹其有“端朴若古佛之容”。(1)方斌先生是国内不多见的写《爨碑》名家。他以“爨体”写韩愈《师说》,既承载《师说》的厚重文脉、又彰显《爨碑》在中国碑学里的重要地位,同时体现方斌先生书法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方斌先生的“爨体”书法,在表现风格上彰显魏晋南碑雄强逸宕、高古苍劲的金石味,是化古出新的典范。
一、方强逸宕的“爨体”笔法
《爨宝子碑》的笔法以独特面目著称于世,其点画异彩纷呈。“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2)一点成一字之规。(3)一点所失,如美女之眇一目。(4)写好“点”,是写好“字”的关键。《爨碑》的“点”多作三角状,圭角奇出,凝重峻利。有平点、竖点、斜点、水旁点、长点、变点等,形态、大小、方向、取势各不相同。《师说》对不同的“点”的处理,既坚守《爨碑》传统,又善于竞奇出新。《师说》中的“点”,既有平点,像“官”字“宀”部的上点、“之”“六”字的上点、“彼”“复”“行”“徒”等字“彳”旁的上点、“于”字左侧“方”旁的上点等,还有将字上部之短撇改作平点的,如“衆”“师”;有改上短横为点的,如“知”;有改短竖为点的,如将“其”字顶上两短竖改为“八”形的点状;有改捺为点的,如“欤”字“欠”部之捺笔;有改撇为点的,如“年”字之第一笔。对顾盼点如“道”“其”“必”“无”“焉”等的处理,秉持“两点顾自相应,三点者必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5)的用笔原则,体现为相互呼应和彼此均衡之美;方斌先生擅长以出其不意的侧欹之笔对“点”作特殊处理,像“其”“不”等字,故意夸大、张扬其左点,以不平衡来制造紧张感,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爨碑》横画最具个性:改隶书逆入法为切入法,变蚕头形为斜切方形,在收笔处呈顿挫上扬之势。典型的横画呈中间平、两头翘的特征。魏碑专家李松认为:《爨碑》之“横多有两头翘特征,是隶之楷化而来,如果以魏楷基因解析,两端均为三角点,是三角点与三角点的对接。”(6)《爨碑》“每每角出的平行横画,打破隶书‘雁不双飞’的基本原则,充分彰显‘翩翩起舞的装饰性的美’”。(7)
《师说》之横画,很好继承《爨碑》“一飞”“二飞”“三飞”“四飞”等“笔笔波磔”的笔法。“一飞”的字,如“而”、“不”“庸”之上横;“二飞”的字,如“其”“専”之上下两横和“矣”之中间两横;“三飞”的字,如“生”、“无”“襄”之上、中、下三横;“四飞”的字,如“业”“羞”“圣”之四横。方斌先生写“横”之特别用心处,在借助线条之粗细对比、墨法之浓淡映衬、上下之长短错综以形成视觉上的对照与张力;借助“偃”“仰”“平”的不同笔势,体现“雁尾”的方强之美,强化波磔的逸宕之姿,使横画体现出摇曳波荡的韵味。“庸”字之上横,“年”字之中横、“其”字之下横,一笔横天,“如列阵之排云”。(8)又如改“爲”字下四点为贯通底部的一横,有“孤舟横江渚”(9)之意象。
“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10) 《爨碑》中的撇、捺画颇具特色,如“春”“太”“举”等字,隶意明显,波挑突出,呈上翘之状,朴厚古茂、刚劲凝重。《师说》对撇、捺笔画的处理,继承波挑的隶意,以“波必三折,肘下风生,起止无迹,如锥画沙”而尽得其势。(11)“久”“少”“人”之撇画,“逺”“是”“彼”之捺画,处处为“三折”,展现顿荡、衄挫、放逸的笔意。
竖如“万岁枯藤”。(12)“竖如屋漏”。(13)清姚配中《书学拾遗》曰:“竖又曰‘努’,汉代扬雄《方言》云:‘努,勉也。’‘努’有勉强用力之义,努力、怒目,皆用力于内,而情性见乎外。”“用力于内”,正是“努”的核心要义。《师说》竖画如“生”“非”“师”“㪽”“解”等,恰如其分把握“用力”的关捩,或笔锋横入,棱侧起势,中间提运;或末端慢弯,加力后斜蹲出锋。“则”“闻”“学”“前”“乎”等属努笔钩画之字,均用力于内,象如钢筋,曲折挫衄。屈脚(如“焉”)、踠脚(如“或”“惑”)等字,则如将军之张角弓,壮士之屈臂膀,皆以筋节和力度取胜。
“转折者,方圆之法。”(14)“屈折如钢钩”。(15)《爨宝子碑》中宝盖头(“宀”)与秃宝盖(“冖”)之右折最为奇特:或右折改为竖画,圆转暗过,状如折叉之股;或右折直接向下,蓄够势后再出钩。“愚”“爱”“学”“官”等字,两种折法和钩法均具。笔力千钧,遒劲高奇。
二、不守故常的结字谋篇
清代冯班《钝吟杂录》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观《师说》结字,也可窥方斌先生之用心:
一为上下相倾,欹正相生。在《爨碑》里,“崩”“长”二字,上部端正乖巧,下部歪斜不稳。“姿”字,下部之“女”极其宽博,托住上部。这种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生动活泼,“无意于佳乃佳”。《师说》也有此用例,如“欤”字,挤压左侧、凸显中部,右侧之“欠”改捺为点,上重下轻;圣字,凸显上部,压缩下部;“师”字,重心向左下倾斜;“苌”字,重心向右下倾侧;“道”字,极力张扬“辶”部。不守故常之用笔,其精妙在于以不对称的构形,形成参差错落的效果,彰显拙朴犷野的另一种审美意味。
二为“同字不同体,同笔不同形”。字字意别,方能气象万千。写《师说》之难,莫过于处理屡次出现的重复字。《师说》里,“之”27见,“师”25见,“也”“其”17见,“不”15见,“人”“子”12见,“道”“而”11见,“吾”10见,“惑”8见,“乎”“圣”“于”“矣”“无”7见,“者”“则”、“㪽”6见。如果不能妥帖安置,则会令鉴赏者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审美疲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师说》或变换偏旁、或欹侧左右、或腾挪位置、或伸缩点画,令每个字都有独具的风采。如“师”字,有偏旁作“㠯”的,有将“㠯”之第二、第四横作简化处理的,有将“㠯”向左侧夸张倾斜的,有往上部或向下部作笔画伸缩的。又“师”之右部作“巿”或“帀”,或将“巿”上部之竖画改成点状。“道”的写法也值得玩味。“辶”部有正常书写、省略上点或改上点为三点、将三点改为三撇等的不同写法。“吾”字,既有隶书正写,也有上部作交叉状、上部呈绞丝状的。“其”“也”“之”“不”等字,同样因避就而采取不同写法。不同的构形,正如“星辰丽天,皆有奇致”。(16)
“结构者,谋策也。”(17)明解缙《春雨杂述》云:“一篇之中,可无挈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师说》的结构布局也值得称道。既相避又相形,既相应又相辉;既行气贯穿,又时显波澜。《师说》于每一册页都精心安排大小字,如第一页之“传”、第二页之“惑”、第三页之“闻”,第六页之“犹”等,大字显豁,为篇之“眼”。反观第七页之“令”、第八页之“此”、第九页之“也”,细小如珠,有些小字仅占大字四分之一的空间。大小错综的布局,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体势宽博的,呈庄茂雄强之厚重美;体势灵巧的,显纤小活泼之玲珑美。既有密不透风之峻茂,也有气脉疏朗之流贯。大小相映“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情意真挚,痛痒相关。”(18)
三、高古脱俗的韵致与劲健逸宕的风格
“格不古则时俗,调不韵则犷野。”(19)《师说》引入各种古碑、古帖里的异形字,令“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20)其中如“无”字,有拉长右点为竖、令其出钩,将下四点改为一长横的“无”,其形见于《爨宝子碑》与北魏《高道悦墓志》;有去掉上头撇画的“无”,其形取自《张玄墓志》;有变“灬”部为双木的“橆”,其形取自《说文解字》。如“焉”字,有的取自《张迁碑》,有的取自《爨龙颜碑》,有的取自《朝侯残碑》;“圣”字,有的取自《石门颂》、有的取自《隶辨》、有的取自《杨岘碑》;“道”字,有的取自《张迁碑》、有的取自《衡方碑》,有的取自《高贞碑》。“而”“之”“也”“不”的异形,也广取于各种名碑或法帖。如此用心的选择和安排,“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是难以做到“指挥如意”,(21)得心应手的。
长期以来,方斌先生浸淫于《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好大王碑》《天发神谶碑》等一批魏晋名碑,习染所得,笔下自流出高古脱俗之韵致。明人杨慎《墨池琐录》云:“书法惟风韵难及。”“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所谓“晋韵”,即是碑文中流露出来的潇洒风流之韵和尽变穷奇之趣。古人重“晋韵”,是因晋碑“去古未远”之故。近人云龙跋《爨宝子碑》言:“字尤古劲,有篆隶余姿,可观见晋人之流风余韵。”《爨宝子碑》属汉晋时期一种典型的过渡性书体。这种字体介乎隶楷之间,“杂有八分及后期破体”,“出现隼尾波,收笔出分叉翘起。”(22)《师说》用笔之波磔法,如捺画之“道”“逺”“爱”“后”等,即有“隼尾波”遗意。再则,横画如“师”“不”“圣”等字,隶意十足。点画如“惑”“必”“乎”等字,楷意浓烈。体兼隶楷而笔具方圆,正是对“过渡性书体”的演绎,是对“晋人流风余韵”的诠释。
《师说》的风格,可用“劲健逸宕”四字评之。“劲健”指的是雄健有力的审美风格,属阳刚之美,以气势的博大取胜。唐代司空图《诗品》列“劲健”一品,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喻之。“劲”为“方劲”“遒劲”“老劲”,“健”为“雄健”“雄强”“老健”。方斌先生用笔之“劲健”“雄强”“老健”,与“方笔”笔法的使用有必然的联系。《师说》承继《爨碑》圭角呈露、方中寓圆的特点,笔画棱侧,昆刀切玉,血浓骨老,筋藏肉洁,故呈雄健之美。《师说》又别具“逸宕”的另一种“姿美”。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爨碑》“奇姿百出”,清末李根源《景邃堂题跋》评其“姿媚如神女”,近人由云龙《定庵题跋》评其“有篆隶余姿”。《爨碑》这种独具的“姿美”,为方斌先生所继承并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方斌先生之“爨体”,是多种艺术元素的深度融合,既呈现《爨宝子碑》“奇姿百出”的风采,还兼具《爨龙颜碑》“方入方出”的“魏楷基因”,(23)并有着《嵩高灵庙碑》的方峻古朴和跌宕奇崛。方斌先生“爨体”自具家法的流动美和姿态美,还得益于长期临习和创作章草,得其或往或还、顾盼生姿的“形”之婉转美和“气”之流贯美。
四、清代以来的“爨体”临习与方斌“爨体”的书法成就
刻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的《爨宝子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云南曲靖县扬旗田出土。出土后,清代阮元、康有为等为之作碑评,极力予以推介与阐扬。清代最早临习“爨宝子碑”的是金农。书法评论家岳雁文《爨宝子碑爨龙颜碑赏析》一书,评金农书法“颇得《爨宝子碑》的精髓”,“风格卓尔不群,独树一帜,是出古入新的典范。”书家杨岘也最早临习“爨体”一位,他的节临作品,融入个人风格,笔法由方改圆,笔画多有飞白,显得朴拙巧雅。书家杨守敬晚年的节临《爨碑》作品,厚重拙朴,精到灵动,气清神腴。书家沈曾植则将铺毫、绞转、提按等笔法融入“爨体”作品,形成缤纷离披、奇而不野的风格。书家王世镗精研“爨体”,他临习之作存留刻石之意,方劲宽博,秀敏内含。书家经亨颐的“爨体”节临本,既保存原碑古拙厚重的金石味,又注入清雅的书卷气。书家李瑞清以翻腾之笔临《爨碑》,追求“险绝入平正”的境界。书家弘一法师、三多、高二适、陶博吾、王蘧常等,也都在临习《爨碑》上下过较深的功夫。概而言之,清代至民国时期,书家对“爨体”的接受,基本停留于临摹阶段。
随着原云南空军学校校长刘毅夫将所藏善本(“玉字本”)《爨宝子碑》由滇入粤,赠予当时广东省主席陈铭枢,陈铭枢转赠给时任黄埔军校副校长的李济深作为寿礼,李济深之侄李然存此拓片(24)。1975年,秦咢生从李然处借得拓片后,其弟子周树坚将之刊登于《岭南书艺》,遂使“爨体”善本(“玉字本”)《爨宝子碑》风行于天下。在广东也形成了临习《爨碑》的风气。
在“爨碑”的临习、创作和传播中,以秦咢生之“爨体”被誉为“秦宝子体”。他所书的“爨体”大字端庄稳健,渊雅静穆,具正大之气。其“爨体”匾额传播于岭南大地,影响众多的书法爱好者。秦咢生弟子李卓祺、陈颂声、周树坚等,也极力推介《爨宝子碑》,李卓祺以左手书“爨”,化欹为正,具灵动之势。陈颂声将“爨体”推广至澳门乃至国际。周树坚除出版《爨宝子碑》拓片外,还出版《爨宝子集联》字帖,并在《岭南书艺》杂志上大量推介“爨体”,其作品端庄潇洒,刚健浑穆。
在《爨宝子碑》的接受过程中,陆续出现临习“爨体”的书家,在广东,形成了以曾习经、范家驹、饶宗颐、赖少其等为代表的“岭东书法群体”。在云南,也出现了陈正义等为代表的“爨体”书家。
从习“爨”的成就和影响来说,在当今,方斌先生无疑是继秦咢生之后的另一位大家。其理由有四:
(一)习“爨”时间最长。方斌先生习书60多年,临“爨”40年。曾言自己“学书六十余载,今仍未敢懈怠,闲暇尚潜心临习古人碑帖,心存敬畏,务求精进,盖以不负先贤先祖。”长年临“爨碑”,将字之笔画构造、形体大小、平直偃仰、风韵神态等,烂熟于心,深入骨髓。他家中所存的“爨体”临本盈箱累椟。它每次创作“爨体”,必先按原碑再临一遍,从中得到别样的灵感启示。故他的“爨体”作品,既得“爨”之形,更得“爨”之神。
(二)“方宝子体”特色鲜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文学的典型是“独特的这一个”。引而申之,“方宝子”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独特的这一个”存在,有着鲜明的文化标识和个性风格。既承继古法,又拓出新境;既蕴含高古的晋韵,彰显雄健的本色,体现光明正大的气象,又绽放多姿多彩的逸宕之美。
(三)成果多,反响大。至今,方斌先生在全国各大美术馆举办个展14次,出版文学、书法专著16部。他的“爨体”作品刊登于《荣宝斋》《大家真迹》《中国文艺家》《中国收藏》《中华英才》《光明日报》、《诗词之友》《书法导报》《中国文化报》《侨报》《华报》等杂志和报刊。作品被印制为《欧亚国家名片中国文化》六国邮票予以发行。“爨体”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政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数十个单位收藏。中央电视台及省市6家电视台先后8次为其拍摄书法专题片。他还因此被授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艺术导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等称号。
(四)以“爨宝子体”题写的匾额、撰写的楹联遍布全国各地,见于名山大川、刻于风景名胜及全国各大寺庙、进入政府各部门或社会各群体,在很大层面上宣传了“爨体”书法,带动社会“习爨”的风潮,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时代经典、人文复兴的岭南书法之方斌现象”。正如《中国文艺家》杂志主编冯楚先生所言:“方斌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传播和弘扬,在岭南所引发的传统书法热,是公众所期待的一种文化复兴之渴望与希望。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大匠之门’和‘大师之门’正在向我们徐徐打开。”这,也许就是《师说》作为“名师教学范本”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之所在。
注释:
(1)(16)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P832,P77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2)(5)清王棠《新知录》,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P407,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3)唐孙过庭《书谱》,毛万里、黄君主编,《中国古代书论类编》P389,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4)明张懋修《墨卿谈乘》卷九,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P225,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6)(23)李松《魏楷体系研究》P1181,P159,荣宝斋出版社,2023年 12月第1版
(7)赵发潜《魏碑笔法与碑志》P72,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8)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历代书法论文选》P27,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9)(15)(17)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历代书法论文选》P32,P31,P30,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10)(14)宋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P38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11)明丰坊《书诀》,《中国古代书论类编》P5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2)传东晋卫铄《笔阵图》,《中国古代书论类编》2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3)(21)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历代书法论文选》P734,P742,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18)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国古代书论类编》P52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9)明赵宦光《寒山帚谈》,《中国古代书论类编》P42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20)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历代书法论文选》P493,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22)(陆锡兴《汉字形体史》P426,《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
(24)黎向群《岭南历代书法名家》P250,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