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连砍5刀都无法破防,中式铠甲实战有多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1:30 1

摘要:甲胄,在古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无论是内行外行,小说电影游戏,只要涉及冷兵器,就绝对绕不开“破甲”的话题。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常言道: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甲胄,在古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无论是内行外行,小说电影游戏,只要涉及冷兵器,就绝对绕不开“破甲”的话题。

可即便甲胄护具如此重要,但古代军队的着甲率,却一直给人一种不尽人意的感觉,甚至随着时代的进步,着甲率反而还降低了。如大唐将士有大半能着甲,但到了清代,士兵们却反而只有号衣穿了。

对此,我只能说:这里边水很深。

这里是冷研《中华兵器巡礼》,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护具的故事。

冷研之前其实已经多次讨论过护甲的防护能力。

简单来说,军用铁质护具完全可以防御大部分劈砍攻击,大幅削弱远程弓弩造成的伤害,对长枪等刺击也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近现代士兵放弃大部分个人防护,是因为现代武器的威力上限太高了。即便是坦克这种以能扛能打著称的陆地之王,最近几年也出现了“空气才是最好的护甲”这种奇妙的说法。当然最后俄乌战争让大家都努力叠甲了。

而在古代,人力有穷时,古代兵器再怎么升级迭代,杀伤力也是有极限的。配备一身优秀的护具,虽然算不上打出“whosyourdaddy”,至少也是开了挂,基本上就是刀枪不入。

比如汉代靠铁甲与强弩的加成可以一汉抵五胡,唐代明光铠帮助大唐打出了西出九千九百里的辉煌,而宋金时代则成了步人甲和铁浮图的防御军备竞赛。

日本《户川记》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朝鲜,备前无双の勇士,来国富源右衛追击一名落单的明军。

为了展示自己的勇武,也可能是馋明军的全套甲胄,总之国富源右衛决定和明军单挑。他连砍三刀,但都没破防,只能弃刀贴身肉搏,在激情摔跤被明军压在身下时,他伺机拔出肋差短刀刺明军腹部。一刀,没破防。两刀,还是没破防。

于是无双の勇士来国富源右衛破了大防,为了不被掐死,他只能招呼手下一拥而上,才最终杀死了那名明军。

网页来源:https://dl.ndl.go.jp/pid/936356/1/203

在战场上只靠护具,就能挡住对手五次攻击,中国古代铠甲防御性已经是溢出的状态了。

那么,是什么阻止了战场上的每个人拥有这种防御力呢?

很多人认为是铠甲的昂贵的价格!但与大家通常认识不同的是,影响军队披甲率的最重要原因其实不是价格。

古代甲胄确实不便宜,比如秦代一副皮甲要1344钱,能买1.3吨粮食了。

当时的物价是30钱一石(30公斤)粮食。宋代一副全装甲相当于四头牛。但这个价格在中华帝国的体量下其实不算什么,比如根据里耶简记载:迁陵县武库,存甲370套,弩251张,戟251支,也就是说该县,一共可以武装502名士兵。这502人有370件甲,披甲率为74%。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尚且如此,秦军精锐的披甲率就更可观了。比如秦始皇陵一号坑,秦俑中重装步兵占比72.7%,全部着甲。可以想见,当时武装到牙齿的虎狼秦军,正是凭借着高防护水平,从而横扫六合,统一中原的。

而汉代东海郡武库就储存了20万套甲;根据《太白阴经》的说法,唐军的披甲率能达到六成。而明代万历年间的79224名蓟镇明军,共装备69554套铠甲,总披甲率高达88%,总督总兵直属部队和某些重要防御支持点的明军,备甲率甚至超过了100%(有的人会有备用甲)。

所以真正影响护具防护能力的最大因素,其实是重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宋代步人甲,开禧北伐前,有官员发现两万多人的宋军中,堪披带者仅617人,不是国家没配备而是真穿不动啊!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其实不用不好意思,大家对于护具的概念绝大部分是来自游戏和影视。在游戏中,护具只要堆防御性能就可以了,重型护具的损益在绝大部分游戏是体现不出来的。

P2 护具的重量

不谈剂量说毒性都是耍流氓,而对于护具来说,不谈重量说防护能力,同样是瞎扯淡。

这幅画名为“脱袍见梦”,讲的是老九宋高宗逃命的时候梦到自己哥哥宋钦宗把黄袍脱下来给他披上,主打一个黄袍加身,这也是老赵家的传统艺能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账外的士兵。

此时老九刚刚逃离金军兵峰,属于一个脱离危险,但没完全脱离的状态,因此士兵们虽然在休息,但还是需要穿着最基础的护具。

就是这个看起来有点像马夹的东西。

这东西是有出土文物的,1995年,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墓葬群4号墓出土了一件“几乎”完整的胸甲,出土时长这样。

复原后长这样

而构成这件甲衣的甲片是这样的

三种甲片大小厚度不一,但每一片的分量都是实打实的。

一型甲片上圆下方,上开九孔,平均甲片长8厘米,宽4厘米,1.5毫米厚;

二型甲片上圆下方,但略长,上开13孔,在个别片上存在着打偏后重新补孔的现象。平均片长8.8、宽4.3、厚2毫米,重约25克;

三型甲片上圆下方,但窄长,平均片长12厘米、宽2.8~3.3厘米、厚2毫米,重约32克。

这件身甲用了846片甲片,重达20多公斤。而它,仅仅只是正常护具中的核心部件而已,全靠铠甲穿上之后长这样。

身甲配套的头盔、战裙和批搏,看着它就轻不了。好在中式护具的特色之一就是可以方便地分解穿戴,士兵们休息时可以像“脱袍见梦”中的士兵一样,暂时减轻一下自己身上的负担。

图中的护卫是大宋皇帝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的护具自然也是防护性能最强,重量最沉重的那一档,也就是甲片厚度达到两毫米以上的重装甲胄。

是的,甲片厚度其实才是中国铠甲轻重的标准,

之前的节目我们曾提到过。中国古代轻型铁甲的甲片大部分都在一毫米上下,达到两毫米,其实就是中国古代重甲的范畴了。

比如内蒙古商都县东大井墓地,出土铁甲片厚3毫米;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铁甲片、厚3毫米,现代全甲格斗选手的护具为了确保不开刃的钝刀撕开护具,平均厚度是4毫米。

历朝历代甲胄的设计各有不同,但人类本身是有极限的。在保证甲胄覆盖全身的前提下,大致在甲片厚度达到两毫米的时候,重量已经很让人受不了了。连宋高宗赵构都特意下诏,要求军器所制甲“勿过五十斤”。

这不仅仅是人的极限,对马来说同样是极限。

以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墓葬群4号墓为例,这个墓葬中同时出土了“相对”完整的马甲,经复原后是这样

除马面罩和护颊板外,甲片总计1349片,达到了近27公斤,听起来不多,但可护具的损益效果对人有,对马也有啊。

战马或许能扛得住人+护具+马护具的负重,但马怕热呀!!

骑过马的观众都知道,马快速奔跑和负重的时候身体身体燥热出汗特别多。给马披上沉重的全包护具,马走直线冲是没问题,但跑得慢,加速也慢,对地面平整度的要求也更高。

《勇敢的米哈伊》第一部中赛里木巴沙有一段长镜头,非常帅。

但是,穿甲的不跳鹿磐,跳鹿磐的都没穿甲。穿甲的别说跳“几个”鹿磐,一个都难跳过去,哪怕是穿道具甲也也一样跳不了。

于是,就有换了道具护甲的演员被障碍绊倒了。

而对于骑在马上的骑兵来说,沉重的甲胄同样不好受。

骑马不是骑小电驴,骑手并不是坐在马背上的,而是“半站”在马镫上。冲锋时马背上下颠簸,体力消耗同样很大,而且有可能对骑士造成一些永久性损伤。

金国大将完颜晏才40多就脊椎退化,就是因为长期穿重甲策马砍杀,马背剧烈冲击人脊椎造成的。

所以实际上重骑兵其实更容易得职业病

实际上重骑兵的甲胄其实已经超出了骑士的承受极限,控制护具的重量,反而成了中国古代护具设计中最重要的命题。

P3 护具的选择

对护具来说,控制重量甚至比控制成本更重要,甚至于,就算增加成本同时还会降低防护能力,也必须要控制重量。

如隋炀帝的皮甲,就是用特殊的技术,让护具既轻便又保证了防护能力。但不是所有朝代都有开皇三十年那么富足的家底,大部分将领只能选择更轻薄的护具。

但这也意味着放弃一部分防护性能。

李世民轻装出门探查王世充敌情时就吃了亏,要不是昭陵六骏给力,射在飒露紫脖子上的箭足够把李世民摔下马了。

但是也不是就李世民一个人浪,古人浪是常态,护具设计的再全面,也架不住人家就是嫌累赘,不用。

比如这个部件。

这是清代的腋甲,里面是一块半圆形的铁片,把它挂在肩膀上可以保护腋下。辽宋金夏那个时代,大概公元10世纪就有这东西了,只不过当时不包布,就是个新月形状的铁片,非常朴实。

设计理念是好的,但金国武将郭蛤蟆表示:笑死,没几个人穿。

郭虾蟆,会州人,世代都是金国的民团射手。金宣宗时,他与哥哥郭禄大一起以善射应募从军。兴定初年,郭虾蟆的哥哥郭禄大因为屡立战功,被“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镇守会州。

顺便一提,所谓“遥授”就是给官位品级,但是不必人一定要那个地方去当官。比如你在巴黎城外为法王立下汗马功劳,路易国王封你个加沙公爵,这就叫“遥授”。

通辽可汗封燕王也是同理。

兴定五年(1221),西夏步骑万余人攻入定西,郭虾蟆领兵击败之,斩首700,获马50匹,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西夏数十万步骑攻打凤翔府元帅赤盏合喜以郭虾蟆总领军事。

当时郭虾蟆跟随元帅巡城,见围城濠沟外有个敌将特别嚣张,以为自己在城上弓箭射程之外,指天指地地骂,元帅就问一旁的郭虾蟆:能杀吗?郭虾蟆估算了一下距离,答了一个字:可。然后等这个敌将手肘一抬,一箭射杀。

金史原文是这么写的“虾蟆平时发矢,伺腋下甲不掩处射之无不中”。

腋下甲不掩处。

当时甲胄的设计对腋下是有防护的,但奈何人家就是不穿那个配件,郭蛤蟆也只能含泪收了这份功劳。

不过,不穿其实也有不穿的道理。

腋下虽然是致死区,但想精准命中难度极大,只要放下手臂,批膊和肩膀就是最厚的防御。除了郭蛤蟆这种猛人,基本没人能抓住这个弱点。两块大概率派不上用场的铁片,平白增加自己身上的负重,大部分将领当然会选择拒绝。

甚至现代COSER也不太待见腋窝下的这个部件。比如我们英俊美丽的安禄杰,他所有的甲胄穿戴视频没有一个穿过腋窝下那个护腋的。

这一行为反而相当符合古人的心态,既然没大用,那就干脆不用。

总之,古人叠甲,从来不是越厚越好,而是“够用就行”,“越轻越好”。叠了最厚的甲反而吃了大亏的,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就如我们开头讲的那个故事。

明军勇士身着全甲,堪称把叠加做到了极致。相比之下,日本武将富源右衛門的护具就很简陋了,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侵朝时期的本子国护具,拢共四千克,八斤。

防护虽然薄弱,但富源右衛門凭借武艺,为自己争取到了五次正常情况下有效甚至致命的进攻机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反观明军勇士,甲叠的很厚,可他从头到尾没能做出有效攻击,是在对手主动来摔跤后,才凭借甲厚得到了掐死对手的机会。

而这,其实就展示了古代护具的核心矛盾。

防护性能强的护具最安全,但太重,影响灵活性,反而降低战斗力。轻便的护甲负担更小,但也更容易暴毙。为此,古人在护具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它可以整穿,也可以只护住致死区,还可以方便的调整穿戴的配件。

但再好的甲胄也不能让人天下无敌,再强的狠人也不可能单挑一支军队,最好的护具永远是身边的兄弟。能让更多兄弟用上合适的甲胄,才是增加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最佳手段。将领对护具的要求,从来都是“够用”,是符合使用场景,是越多越好。

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其实一直都是性价比。

参考文献:

赤峰市红山区西水地发现一座辽墓_于海燕

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墓葬出土铁甲复原研究_白荣金

辽墓出土兵器探索_崔跃忠

中国古代铠甲的历史变革分析_贾潍

时段理论视野下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研究_赵戈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