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被迫延期高雄演唱会的消息 ,连同各地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二阳”“三阳”经历分享,让不少人重新翻出了压箱底的口罩,甚至开始囤积退烧药、感冒药和消毒物资。
近日,新冠感染的热度突然飙升,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那三年的紧张氛围。
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被迫延期高雄演唱会的消息 ,连同各地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二阳”“三阳”经历分享,让不少人重新翻出了压箱底的口罩,甚至开始囤积退烧药、感冒药和消毒物资。
药店货架上,布洛芬、连花清瘟等药品的销量悄然回升,朋友圈里“求购辉瑞特效药”的焦虑情绪也在蔓延。
这种恐慌并非空穴来风——中疾控数据显示,4月新冠病毒门急诊流感样病例阳性率从7.5%攀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翻了一倍 ,冰冷的数字让“新冠卷土重来”的传言有了实感。
面对疫情抬头,官方通报给出了明确的科学解释。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XDV变异株及其新分支NB.1系列,虽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增强,住院人数不会超过此前JN.1毒株流行时的水平 。
此次反弹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2025年初经历了三年来最弱的流感季,人群呼吸道免疫力整体偏低;二是距离上一波自然感染高峰已过去一年,抗体保护几乎消失 。
值得警惕的是三类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人因免疫衰老易发展为重症,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可能因感染加重原有病情 。中疾控特别提醒这些群体需优先接种疫苗,并在感染后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 。
然而,比病毒更危险的是某些“防疫商人”的推波助澜。近日,江苏省疾控中心发布辟谣通告,揭穿一名自称“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的假专家——此人多次以权威口吻预测疫情走向,声称“端午前后将现超级传播链”,诱导民众抢购特定药品,后被证实与疾控系统毫无关联 。
类似闹剧早已层出不穷:有自媒体渲染“XDV毒株引发白肺潮”,配图却是三年前的旧新闻;某直播博主声称“某中药能杀灭新冠病毒”,实际成分与板蓝根无异;甚至有人伪造“某地封城”通告,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抢购潮。这些谣言往往打着“内部消息”“专家解读”的旗号,利用公众对专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在制造焦虑中收割流量、兜售商品。
其实回望那三年,我们早就已经不是面对新冠病毒的“新手”了。与其盲目囤药,不如适当备好口罩、消毒液等基础物资;比起轻信“偏方神药”,更应关注官方渠道的疫苗接种通知。
正如在那三年里我们学会的:防疫不仅需要医学手段,更需要清醒的头脑。
当朋友圈又被“某地医院挤爆”的聊天截图刷屏时,不妨多看一眼中疾控每日更新的哨点监测数据;
当所谓“专家”侃侃而谈时,记得查证其是否出现在卫健委公布的专家名单里。
病毒或许会反复,但经历过考验的我们,理应比过去更冷静、更坚定、更勇敢。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