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轻点 “关注” 按钮,这样不仅方便您继续收到类似文章,还能轻松参与讨论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守创作的动力源泉~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轻点 “关注” 按钮,这样不仅方便您继续收到类似文章,还能轻松参与讨论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守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清影子卿
编辑|清影子卿
公元 1369 年,柳河川的暮色里,常遇春望着帐外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这位 40 岁的名将右手紧握长枪,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三个月前,他刚在开平城下大败元军,正准备挥师漠北,却突然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他喃喃自语:"开平已克,上都指日可待......" 声音渐弱,最终消散在漠北的风沙中。
这位被朱元璋称为 "万里长城" 的战神,带着未竟的北伐梦陨落,却在历史深处留下一声沉重的叩问:若他未曾早逝,大明王朝的轨迹会否重写?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南京城的秋风吹不散刑场上的血腥气。
凉国公蓝玉被剥皮实草时,距太子朱标病逝仅一年。
这位捕鱼儿海之战的功臣,曾是朱标最信赖的将领,却因一句 "太子薨,皇孙弱" 的私语,沦为皇权祭坛上的牺牲品。
蓝玉的悲剧,始于朱标的早逝。他本是朱元璋为朱标预备的 "军事屏障",却在朱标死后成为皇孙朱允炆的潜在威胁。
朱元璋看着蓝玉日益膨胀的势力,想起他强占东昌民田时的跋扈,想起他在军中立 "蓝家军" 的传闻,最终在晚年的猜忌中举起屠刀。
受牵连者一万五千余人,淮西勋贵集团几近覆灭,史称 "蓝玉案"。
若常遇春仍在世,这一切或许会有转机。作为蓝玉的姐夫、朱标正妻常氏之父,他与朱标一系的血缘纽带更紧密。
当年在南京,常遇春曾指着城楼上的朱标对蓝玉笑言:"此吾家贤婿,汝当全力辅之。"
若他能在朱标死后以 "国丈" 身份镇住朝堂,朱元璋或许会念及旧情,暂缓对蓝玉的清算。
毕竟在洪武朝,能让朱元璋放下屠刀的,除了马皇后,唯有这位曾陪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常遇春的忠诚,刻在每一道伤疤里。至正十五年(1355 年)采石矶之战,他冒箭雨跃上敌船,左肋被划开三寸长的口子,仍挥刀砍断元军帅旗;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鄱阳湖决战,他一箭射死陈友谅麾下猛将张定边,救朱元璋于重围之中;
洪武二年(1369 年)北伐途中,部将提议 "据北平而王",他却亲手将提议者绑送南京,对朱元璋说:"臣唯知有陛下,不知其他。"
这份忠诚,让他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即便他曾在酒后笑言 "当取元大都作王府",朱元璋也只是拍拍他的肩膀道:"待卿凯旋,联当为卿建府于北平。"
更关键的是,他深谙君臣之道 —— 每次出征必详细禀报行军路线,每次获胜必将降将、宝物悉数送交朝廷,甚至在朱元璋诛杀功臣时,主动交出手中三分之一的卫所兵权。
作为太子朱标的岳父,他的政治选择从未动摇。朱标监国时,他每日清晨必至东宫问安,遇有政务争议,常说:"太子所言,即陛下所言。"
这种姿态,让朱元璋既放心又感动,曾在宴会上对群臣说:"朕有常遇春,如汉高祖之有韩信,然遇春不似韩信之骄也。"
朱标病逝后,皇宫深处的烛光里,朱元璋对着两份名单反复权衡:一份是朱允炆,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另一份是朱允熥,朱标第三子,常氏所出。
按宗法,朱允熥才是嫡孙,但吕氏家族势弱,而常遇春若在世,身后是整个勋贵集团。
若常遇春仍在,历史可能走向另一条岔路。
朱元璋或许会选择朱允熥为继承人,因为常遇春的存在能平衡皇权与勋贵:作为托孤大臣,他可约束蓝玉、冯胜等将领,又能以 "皇祖父" 身份震慑诸王。
那时的朝堂,可能形成以常遇春为核心的辅政集团,徐达主政务,蓝玉掌兵权,李善长理财政,如同铁三角般拱卫皇权。
如此一来,朱棣的 "靖难之役" 或将胎死腹中。朱允熥作为常遇春外孙,继位名正言顺,且有蓝玉等将领效忠,朱棣纵有野心,也难找到 "清君侧" 的借口。
即便他强行起兵,面对常遇春经营多年的九边防线,面对蓝玉训练的神机营,燕军的骑兵优势恐怕难以施展。
历史上那个 "叔叔抢侄子皇位" 的悲剧,可能会被改写为 "勋贵辅政,藩王效忠" 的稳定格局。
明初军界,徐达与常遇春的 "双璧" 传奇无人不知。
徐达善用谋略,常遇春敢打硬仗,两人配合默契到无需多言 —— 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北伐,徐达说 "先取山东",常遇春便率骑兵十日奔袭济南;
洪武元年(1368 年)攻大都,徐达欲稳扎稳打,常遇春便领轻骑绕后切断元军粮道。
若两人皆长寿,这种默契可能延伸至朝堂。徐达的谨慎能为常遇春补上政治短板,而常遇春的果决可让徐达的谋略更快落地。
当朱元璋想对功臣动手时,徐达会委婉劝谏:"陛下还记得鄱阳湖的箭雨吗?"
常遇春则会直接叩首:"诸将何罪?愿陛下念及旧情!" 一柔一刚之间,或许能为明初保留更多栋梁之材。
更关键的是,他们对藩王的态度可能影响明朝国策。
常遇春曾在北平镇守三年,深知藩王拥兵的隐患,若他参与制定《皇明祖训》,可能会加入 "藩王不得节制地方军队"" 进京朝见需报备行程 " 等条款。
这些制度若能落实,朱棣即便有反心,也难在北平积蓄足够力量。
常遇春的早逝,是个人的不幸,却是帝国的 "幸运"—— 他用生命的戛然而止,成就了 "君臣相得" 的千古美谈,也避免了卷入明初血腥的政治漩涡。
倘若他真能跨越时空,看到蓝玉被诛、朱允炆失国、朱棣迁都的种种变故,或许会在长城之上长叹:"吾固知战之难,不知政之更难也。"
历史没有如果,但常遇春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忠诚与权力的永恒命题。
他的长枪曾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他的身影曾是功臣集团的精神图腾。
即便星陨柳河川,他留下的不仅是 "常十万" 的传奇,更是后人对 "英雄改写历史" 的无尽遐想 —— 这种遐想,让冰冷的史书有了温度,也让我们在回望六百年前的金戈铁马时,总能听见一声来自历史深处的叹息。
来源:历史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