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8年,年轻的王恩茂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战场上,王恩茂或许没有那些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的将领那般耀眼,没有留下太多惊天动地的战绩。但要是说起政治工作,那他可绝对是行家里手,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能力。
1975年,毛主席查看各地领导的工作报告时,看到了一封信。他拿着信,仔细地看了一遍,顿时大怒。
毛主席放下信,立刻就把叶帅叫了过来,说道:“咱们得重新考虑一下他的工作安排,可不能埋没了人才。”
叶帅接过信,认真地看了起来。看完后,他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于是,毛主席和叶帅开始商量起王恩茂的工作安排来。
到底给王恩茂安排了什么工作?让主席和叶帅都觉得如此不合理,埋没了他的才能呢?
1928年,年轻的王恩茂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战场上,王恩茂或许没有那些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的将领那般耀眼,没有留下太多惊天动地的战绩。但要是说起政治工作,那他可绝对是行家里手,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能力。
提起南泥湾大生产,那可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旅长王震带着359旅的将士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他们要在这片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荒野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生产运动中,359旅的副政委王恩茂,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王恩茂一到南泥湾,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他心里清楚,大生产运动可不只是简单的开荒种地,它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发展,关系到革命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每天天还没亮,王恩茂就和战士们一起扛着锄头、铁锹,来到了荒地上。他卷起裤腿,挽起袖子,和战士们并肩作战。从挖坑到播种,从浇水到施肥,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他的双手磨出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从未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战士们看到副政委都这么拼命,一个个也都干劲十足,原本沉寂的荒地,渐渐充满了生机。
一有空闲,王恩茂就会来到地里,仔细地观察作物的生长状况。他蹲在田埂上,眼睛盯着那些农作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要是发现有什么问题,比如叶子发黄、长虫了,他就会赶紧拿出小本子,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
然后,他就会跑到附近的村子里,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百姓请教。他虚心地听着老百姓的讲解,不时地点点头,还认真地在本子上做着笔记。老百姓们看到这位解放军首长这么谦虚好学,也都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除了关注作物的生长,王恩茂心里还装着战士们的思想动态。他知道,这些战士们大多年轻气盛,都憋着一股劲,渴望上战场杀敌立功。在他们看来,扛枪打仗才是真正的革命,而农业生产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这种思想要是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大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
王恩茂很快就察觉到了战士们的这种想法。他深知,这种思想如果不及时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召开工作会议,好好给战士们上一堂思想教育课。
会议那天,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气氛有些沉闷。王恩茂站在中间,缓缓地开了口:“同志们,我知道你们心里都想着上战场杀敌,这是好事,说明你们都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但是,大家要明白,生产与作战同样重要。我们现在在这里开荒种地,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力量去和敌人战斗。没有粮食,我们拿什么去打仗?没有后勤保障,我们怎么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他接着说:“大家想想看,我们在这里开垦出的每一寸土地,种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代表着我们的希望和未来。等收获的时候,我们不仅有粮食吃,还能支援前线,让更多的战友能够吃饱饭,有力气打仗。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吗?”
战士们听了王恩茂的话,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有的战士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有的战士则陷入了沉思。王恩茂看到战士们的反应,又结合实际情况,给战士们讲了许多生产与作战相辅相成的例子,让战士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产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战士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再把农业生产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项光荣的任务。大家干活的积极性更高了,荒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王震将军看到战士们的变化,十分高兴。他找到王恩茂,拍着他的肩膀说称赞道,你这政治工作做得真是太好了!战士们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咱们的大生产运动就能顺利进行下去了。
在王恩茂的不懈努力下,战士们的精神头儿一下子被点燃了。原本有些低迷的士气,如今重振旗鼓,每个人都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天还蒙蒙亮,战士们就纷纷从简陋的营房里钻了出来。他们手里拿着的,可不是什么精致的农具,而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可都是他们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凑齐的。
那时候,军队的财政状况实在是不乐观。就连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靠从战场上收缴来的。开垦荒地的工具,还有生产用的物件,更是得东拼西凑,全靠战士们自己去搜集。有的工具,是他们在战场上打完仗后,从那些被消灭的敌人那里捡来的。
还有些东西,是他们跟当地的老百姓交换来的。有时候是一块舍不得吃的干粮,有时候是一件穿得有些破旧但还能保暖的衣服。老百姓们看着这些可爱的战士,也都很乐意跟他们交换。毕竟,战士们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也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
就这样,战士们拿着这些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工具,浩浩荡荡地上了山。那山,原本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荆棘满地。可战士们不怕,他们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这片荒山变成肥沃的土地。
到了山上,战士们就开始忙活起来。王恩茂也跟着战士们一起干活。他虽然是个领导,但从不摆架子。他和战士们一样,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拿着工具就干。他一边干活,一边还不忘鼓励战士们:“大家加把劲儿,咱们一定能把这片荒山变成良田!”战士们听了,干劲更足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战士们用着这些简陋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开垦着荒地。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原本荒芜的山上,渐渐出现了一块块整齐的田地。田地里种上了各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还有蔬菜。战士们每天都会到田地里看看,给农作物浇水、施肥、除草。
王恩茂(左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作物茁壮成长。小麦抽出了金黄的麦穗,玉米长得又高又壮,蔬菜也绿油油的,十分喜人。当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时,王恩茂骄傲不已。他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回想起以前经历的种种困难,那些再苦再累的日子,在此刻看到这片沃野千里的景象时,都变得值得了。
在南泥湾,王恩茂学会了如何组织战士们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正是在南泥湾的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前往新疆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王恩茂紧紧跟着359旅,在敌后那片复杂又危险的战场上四处奔波。那时候,日子可不好过,到处都是枪炮声,时不时就得提防着敌人的突然袭击。但王恩茂和战士们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给前线战士们提供充足物资的重任。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大家的努力下,物资一点一点地攒起来了。战士们虽然累,但心里踏实,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前线的兄弟们做了点实在事儿。
终于,他们共同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一刻,战士们都激动得不行,有的抱在一起哭,有的又蹦又跳。大家心里明白,这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可这仗还没打完呢。没多久,王恩茂就跟着部队来到了延安,准备对抗来犯的国军。那局势,依旧紧张得很。
时间一晃到了1947年,国民党在各个战场上那是节节败退。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他哪肯就这么认输,一咬牙,纠集大量的士兵,气势汹汹地进攻陕北。他想着破坏我党的中央机关,让咱们军队没了主心骨,变成一群没头苍蝇。
这时候,中央机关已经暂时撤出了延安,一路向北行进,转移阵地。可胡宗南带着他那大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彭老总则带着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一带设下了埋伏。那地方地形复杂,两边是山,中间一条路,正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司令员王震和政治部主任王恩茂带着2纵,负责阻击敌军,还要保证毛主席等人的安全撤离。王震和王恩茂围在青化砭的地图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着,具体什么时候出击,怎么配合,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二天,国民党31旅大摇大摆地来到了青化砭附近。这帮家伙,根本就没把地形探查清楚,和他们那上司胡宗南一个德行,骄傲自大得很,觉得解放军没什么好怕的。他们排着队,慢悠悠地走进了埋伏圈。
就在他们刚一踏进圈里,只听“砰”的一声枪响,紧接着,2纵的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枪炮声震得地都抖了起来。敌军一下子就懵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子弹就像雨点一样朝他们射了过来。
敌军31旅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士兵们四处逃窜,有的丢了枪,有的扔了帽子,那场面,狼狈极了。2纵的战士们可不含糊,他们越打越勇,就像猛虎下山一样,把敌军打得丢盔卸甲。没过一会,敌军31旅就被尽数消灭了。
这一仗,打得干脆又漂亮!战士们的士气一下子就大涨起来了。毛主席等人知道后,也忍不住夸赞这场仗打得好。毕竟,这可是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仗,战士们都憋着一股气,这一仗,把以往的憋屈都尽数发泄了出来。
王震
打完这一仗,王恩茂又跟着部队来到了西北地区。这次,他们要对上的是马家军。这马家军十分熟悉西北的地形,打起仗来又狠又猛。
王恩茂他们先是对马家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兵力部署、作战习惯。然后,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作战计划。
经过一番苦战,战士们终于取得了极大的胜利。西北地区迎来了解放,老百姓们高兴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不过,有轻松的地方,也有难啃的骨头。距离中央机关很远的新疆,那就是一块特别难啃的硬骨头。
新疆那地方,形势极为复杂。当地有各种各样的势力,有的有自己的武装,有的和老百姓关系复杂。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他们不甘心失败,躲在新疆的各个角落,时不时地搞点破坏。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派遣王震先行一步,前往新疆。临走前,毛主席特意把王震叫来,语重心长地对他嘱咐,你是要去‘唱主角’的,到了那儿,一定要做好事,多为老百姓着想。
王恩茂知道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跟随王震将军一起去新疆。就这样,王恩茂跟着王震一起,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危险征程。
1949年,王恩茂已然是第一兵团的政委,他和军长郭鹏一同朝着新疆边境进发。队伍一路行进,所到之处,路况复杂得很。有时候是漫天黄沙的戈壁滩,一脚踩下去,沙子能埋到小腿肚;有时候又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路崎岖陡峭,马儿走起来都直打滑。
而且,这一路上可不太平。他们途径多个地方,遭到了多股当地势力的围追堵截。这些当地势力,有盘踞多年的土匪,也有一些心怀不轨的武装团伙。他们仗着对地形熟悉,时不时地冒出来给解放军使绊子。
有一回,队伍正走着,突然从旁边的山谷里窜出一伙土匪。这伙土匪个个凶神恶煞,手里拿着土枪、大刀,嗷嗷叫着就冲了过来。第一兵团的战士们可不含糊,迅速摆开战斗队形。王恩茂站在一旁,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大家别慌,先稳住阵脚,找好掩体,等他们靠近了再打!”
战士们按照他的指示,纷纷躲到石头、大树后面。等土匪们冲到近前,只听一声令下,枪声大作。战士们的枪法那叫一个准,一枪一个,土匪们被打得鬼哭狼嚎,丢下几具尸体,狼狈地逃窜了。
像这样的战斗,一路上发生了不少。但第一兵团的战士们勇猛作战,不管遇到多厉害的敌人,都毫不退缩。每一次战斗,他们都凭借着顽高超的战术,成功地将敌人击退。
当地的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前,他们一直被这些势力压迫着,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现在,看到解放军这么厉害,把那些欺负他们的人都打跑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路边欢呼,有的还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和水,送给战士们。
王恩茂和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也没闲着。他们每到一处,就找当地的百姓聊天,了解新疆的情况。百姓们一开始还有些害怕,不敢多说。但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和蔼可亲,还帮他们干活,慢慢地就打开了话匣子。
就这样,一路打,一路了解情况,队伍终于成功来到了基地。到了基地后,王恩茂因为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当地军区的书记,开始全身心地致力于新疆的解放工作。
可这工作刚开展没多久,就遇到了麻烦。王恩茂得知,当地的一些势力在南疆作乱,妄图扰乱我军的计划。这些势力在南疆到处煽风点火,抢夺老百姓的财物,搞得南疆人心惶惶。
王恩茂眉头一皱,立刻召集手下开会商议对策。他在会上说:“这南疆的动乱必须马上平息,不能让他们坏了咱们的大事。我决定派遣一个团的兵力前去平息,大家有没有意见?”
手下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很快,一个团的士兵就集结完毕,准备出发。这一路上,士兵们走得十分艰难。
首先,他们要时刻警惕周围的威胁。南疆地形复杂,到处都是山沟、树林,说不定哪个角落里就藏着敌人。士兵们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随时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其次,他们还要克服高原反应。南疆有些地方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士兵们刚到那里,就感觉头晕目眩,呼吸困难。
另外,他们还得急速行军。为了尽快平息动乱,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士兵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奔跑着。脚上的鞋子磨破了,脚底也磨出了血泡,但他们一刻也不敢停歇。
就这样,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士兵们终于成功平息了当地的动乱。当他们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基地时,王恩茂和战士们都欢呼起来。
从解放军进驻新疆开始,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新疆的局面就基本稳定了。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被欺负,生活也渐渐有了盼头。
而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恢复当地的生产与经济发展。这方面,王恩茂可是有经验的。毕竟,他们曾经把贫瘠的南泥湾改造成了千里沃野。
有了这样的经验,在新疆王恩茂就有了底。他琢磨着,这新疆地方大,可很多地方也是荒着,要是能让军队自己动手,搞搞生产,一来能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二来也能给当地百姓做个榜样。于是,他下了令,让军队开展自我生产活动。
战士们扛着锄头、拿着镰刀,就奔向了那些荒地。一开始,那地可不好开垦,土硬得很,锄头下去,只能刨出个小坑。战士们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白天黑夜地干,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手上全是泥巴,可谁也不在乎。
慢慢地,荒地变成了良田。等农作物收获的以后,一部分留给了军队,解决了战士们的吃饭问题。另一部分,就卖给了新疆的百姓。这买卖公平,价格也实惠。百姓们一开始还有些不敢相信,这解放军种出来的东西,咋还卖给他们呢?而且价格还这么公道。他们买了粮食回去,一尝,味道还真不错。
通过这样的方式,解放军和当地居民的关系渐渐拉近了。以前,百姓们对军队还有些敬畏,现在,他们觉得解放军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战士们也会经常帮着百姓干活,修修房子、挑挑水,百姓们也会给战士们送些自家做的馕、奶茶啥的。这你来我往的,感情就越来越深了。
王恩茂多次进行实地调查,就想了解村民们的生活情况。他经常带着几个干部,背着个包,就走村串户去了。到了村民家里,他就找个地方坐下,和村民们拉起了家常。
有的时候,他还会前往牧区。牧区和村子里可不一样,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王恩茂到了牧区,也不把自己当外人,跟着牧民们一起工作。他学着牧民的样子,拿起鞭子,帮着放羊。那羊可调皮了,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王恩茂追得气喘吁吁的,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还觉得挺有意思。
他还帮着牧民除草。牧区的草地上,有时候会长出一些杂草,这些杂草会和牧草抢养分,影响牛羊的草料质量。王恩茂就跟着牧民们,蹲在地上,一把一把地把杂草拔掉。他的手上沾满了泥土,脸上也晒得红扑扑的,但他干得可起劲了。
新疆的百姓们看到王恩茂这样,这让他们倍感亲切,对王恩茂也越来越信任了。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王恩茂与新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新疆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都熟悉得很。他看着新疆从最初的战乱、贫困,一点点地变得稳定、繁荣,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他觉得自己就是新疆的一份子,愿意把自己的后半辈子都奉献给这片土地。
可是,命运有时候就是喜欢捉弄人。因为工作的调任,王恩茂不得不前往安徽芜湖担任地委副书记一职。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王恩茂想到要离开生活多年的新疆,他心里别提多伤心了。
他走的那天,新疆的百姓们都来送他。大家站在路边,眼里含着泪,舍不得他走。百姓们哭着说:“王书记,您可一定要回来啊,我们都盼着您呢。”
王恩茂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车,车子缓缓地开动了,他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到了安徽芜湖,王恩茂努力地适应着新的工作环境。他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办公室,处理各种事务。他走访企业、农村,了解当地的情况,想尽办法为百姓谋福利。可是,不管他怎么努力,总觉得不得劲。
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在部队里工作,进行政治工作。他喜欢和战士们在一起,喜欢那种充满激情的氛围。在芜湖的日子里,他常常想起新疆,想起那里的百姓,想起和战士们一起奋斗的日子。
于是在1975年的时候,王恩茂在撰写工作报告的时候,还附带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详细地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中央能够将他调回部队。他写道:“我在新疆工作了那么多年,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在部队里发挥我的作用。希望中央能够考虑我的请求。”
当毛主席也看到了这封信。他拿着信,仔细地看了一遍,顿时大怒,怎么能让他当地委副书记呢?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王恩茂同志是个有能力、有经验的好干部,应该让他到更合适的地方去发挥他的作用。
毛主席放下信,立刻就把叶帅叫了过来。他对叶帅说:“你看看这封信,王恩茂同志在信里提了他的想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咱们得重新考虑一下他的工作安排,可不能埋没了人才。”
叶帅接过信,认真地看了起来。看完后,他点了点头,说:“主席说得对,王恩茂同志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更能施展才华的舞台。”
于是,毛主席和叶帅开始商量起王恩茂的工作安排来。他们考虑了很多方面,觉得还是让王恩茂回到部队比较合适。他们决定,尽快给王恩茂一个答复,让他能够安心地工作。
最后在众人的一致推荐下,王恩茂顺利当上了南京军区的副政治委员,又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军队工作。打从离开新疆后,他就一直惦记着部队,惦记着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能重新回到军队这个大家庭,他打心眼里高兴。
在南京军区工作期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没过多久,组织上又安排王恩茂到吉林省委工作。这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到了吉林后,他迅速熟悉当地的情况,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他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们一起劳作,了解农业生产的情况;他走进工厂车间,和工人们交流,关心工业生产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吉林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后来,王恩茂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可是个了不起的荣誉,也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然而,在王恩茂的心里,始终有一丝遗憾。他常常想起新疆,想起那里的蓝天白云,想起那里的雪山草地,想起那里的热情好客的百姓。他其实一直想要回到新疆,回到那片他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土地。
1981年,中央为了在新疆等地更好地开展工作,决定派遣一位经验丰富、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前往新疆。这消息一传开,王震将军立马就想到了王恩茂。王震将军深知王恩茂在新疆工作多年,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都了如指掌,而且他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是前往新疆工作的合适人选。
于是,王震将军立刻向中央推荐了王恩茂。他找到中央的领导,诚恳地说:“王恩茂同志在新疆工作过很长时间,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他有能力、有热情,我相信他去了新疆,一定能把工作开展得很好。”中央领导听了王震将军的推荐,觉得很有道理,便开始认真讨论起来。
经过一番讨论,中央最终决定让王恩茂回到新疆工作。当这个消息传到王恩茂耳中时,他激动得连说了好几个好字。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认真听取关于新疆工作的工作报告。他一边听,一边在心里谋划着去了新疆之后的工作计划。
报告结束后,王恩茂一刻也没有耽搁,带着家人立马上任了。一路上,他望着窗外不断变化的景色,心情格外舒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新疆那片熟悉的土地,看到了那里热情好客的百姓。
当车子终于驶入新疆的地界,王恩茂看着眼前大变的新疆,感慨不已。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变得宽敞平坦,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田野里庄稼长势喜人,工厂里机器轰鸣。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既陌生又亲切。
王恩茂一到新疆,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疆的经济工作中。在王恩茂的推动下,新疆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改善了水利设施,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产量逐年提高,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直到2001年4月12日,王恩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88岁;他的骨灰安放在乌鲁木齐革命烈士陵园,这实现了他“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一辈子"的愿望。
来源:千年历史老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