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 18 日,俄罗斯发动了自 2022 年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共发射 273 架无人机。目标直指基辅州的瓦西里科夫空军基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军事设施及顿涅茨克前线。此次袭击持续时间长达 9 小时,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及顿
2025 年 5 月 18 日,俄罗斯发动了自 2022 年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共发射 273 架无人机。目标直指基辅州的瓦西里科夫空军基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军事设施及顿涅茨克前线。此次袭击持续时间长达 9 小时,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及顿涅茨克州等地均成为重点攻击对象,乌克兰多地拉响防空警报。
2025年5月18日俄乌各集群作战效能对照
作战集群歼敌人数主要作战区域关键装备出动量中部420哈尔科夫-苏梅州天竺葵-2无人机×38架次西部240赫尔松州9M131反坦克导弹×12发南部200扎波罗热州2S4郁金香迫击炮×9门东部160顿涅茨克州TOS-1喷火坦克×5辆第聂伯50第聂伯河左岸300mm龙卷风火箭炮×3轮此次行动特点包括:
精准打击关键节点:瓦西里科夫机场作为乌军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的主要部署地,在空袭中遭受毁灭性打击,卫星监测显示停机坪、弹药库及防空阵地被夷为平地,乌军被迫撤出所有战机(包括F-16、苏-27等)俄军首次将FPV自杀式无人机打击范围扩展至战线后方40公里,摧毁乌军后勤车辆,并利用改进后的卫星制导或无线电中继技术突破通信限制。乌军宣称拦截88架无人机,但剩余突防目标仍对基辅造成严重心理冲击,进一步暴露乌防空系统漏洞。此次战术特点总结:
多波次攻击:俄军采用多波次攻击战术,打乱乌军防空系统节奏。以对基辅的袭击为例,首批 80 架无人机于凌晨 3 时 20 分左右从东北方向突入基辅空域,吸引乌军防空火力。20 分钟后,第二波次 97 架无人机从西南方向迂回,集中攻击瓦西里科夫机场的防空阵地。第三波次 96 架无人机则对基辅市区的备用供电设施和通信枢纽展开补刀式打击。这种多波次、多方向的攻击方式,使乌军防空系统难以同时应对,极大地提高了俄军无人机的突防概率。
精准打击关键目标:俄军无人机袭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包括能源设施、军事基地及指挥所等关键目标。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变电站遇袭导致大规模停电,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削弱了乌军的作战能力。对军事基地和指挥所的打击,旨在摧毁乌军的作战指挥体系,使其陷入混乱。例如,瓦西里科夫空军机场作为乌克兰重要的军事设施,部署了乌军最后一套美制 “爱国者” 防空导弹系统,成为俄军重点打击对象。美国 MAXAR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机场内导弹储存区在袭击后热成像温度飙升至 890℃,相当于 2000 公斤炸药同时引爆,“爱国者” 系统被彻底摧毁。
战场影响评估:此次大规模无人机袭击给乌克兰造成了严重损失。在人员伤亡方面,基辅有一名平民死亡,三人受伤。在基础设施损毁方面,多地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给乌克兰的经济和社会运行带来极大困难。从军事角度来看,乌军的防空系统受到重创,部分军事基地和设施被摧毁,作战能力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说一下5月17日的战况:
2025年5月17日的俄乌军事行动具有多重转折意义。
战场层面,俄军首次在恰索夫亚尔市大规模使用TOS-1A温压火箭炮,其20秒内覆盖4万平方米的饱和打击能力直接瓦解了乌军在主城区最后据点的防御体系,而乌军同期在托列茨克北部的Dyliivka/Druzhba定居点24小时内击退俄军20次突击,形成战略对冲态势。
俄军近期在装备应用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迭代与战术创新。在恰索夫亚尔市的攻坚作战中,TOS-1A温压火箭炮系统首次被用于城市核心区打击,其220毫米温压弹药通过铝粉云雾二次爆炸原理,在10秒内形成超压冲击波和缺氧燃烧效应,对地下掩体与多层建筑内部目标造成系统性摧毁。据俄方通报,该系统单次齐射20枚火箭弹时产生的爆炸当量相当于3.5吨TNT,火墙蔓延速度达30米/秒,使乌军依托民用建筑构建的防御节点在30分钟内完全失能。
在远程打击方面,UMPK套件与FAB-1500航弹的组合应用凸显战略意图。该制导套件通过折叠滑翔翼设计将无制导航弹射程扩展至120公里,配合激光陀螺仪与卫星修正技术,使打击精度CEP值控制在3-5米区间。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实战案例显示,俄空天军使用该装备对乌军第142机械化旅的预设阵地实施"蜂群式"饱和打击,单批次4架次苏-34战机可投送8枚FAB-1500,覆盖半径达1.2公里的环形区域,导致乌军后勤枢纽与装甲集群暴露后被彻底瓦解。
值得注意的是,光纤FPV无人机的战术融合标志着俄军单兵作战体系的升级。哈尔科夫州的交战记录表明,该装备通过抗干扰光纤链路实现30公里超视距操控,其末端制导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可自动识别MaxxPro防地雷反伏击车的散热特征与装甲薄弱点。在5月17日的作战中,单架该型无人机即达成6辆军车瘫痪的战果,单位作战成本仅为传统空射导弹的1/8。
技术参数对比显示:
装备类型射程(km)精度(CEP)单发成本(万美元)战场适应性TOS-1A温压炮3.5-6面杀伤120(单次齐射)城市/山地UMPK+航弹1203-5米8.5(套件)平原/预设阵地光纤FPV无人机300.3米4.2城市/丛林根据俄国防部通报,5月10日至16日期间,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解放托尔斯科耶、科特利亚罗夫卡、米哈伊洛夫卡等六处定居点,这些地点均位于第聂伯河三角洲战略走廊的关键节点。其中托尔斯科耶作为俄军控制的第聂伯河左岸首个桥头堡,其解放使俄军将防线前推至河口岛屿群,为后续夺取赫尔松州海岸防御阵地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俄军采用"阵地摧毁后推进"战术,通过132独立摩步旅高强度炮击瘫痪乌军防御工事,再以摩托化步兵实施地面收复。该战术虽造成该旅累计1.5万人失踪/阵亡的代价,但成功瓦解了乌军依托民用建筑构建的弹性防御体系。
该区域自2025年3月起成为双方消耗战核心区,24小时内发生20次突击与反突击的拉锯战。俄军东部集团军投入新组建的"雷霆-3"无人机团,该单位配备的ZALAZ-20侦察无人机搭载AI目标识别系统,可实时分析乌军预设防线的热信号特征,引导2S4"郁金香"240毫米迫击炮实施精准覆盖。乌军则通过FPV无人机群实施"蜂群反制",在5月17日当天摧毁俄军15辆装甲车及22门火炮,但自身也付出1330人伤亡的代价。这种高强度交战导致该区域平均每平方米土地落弹3.2发,被战争研究所称为"现代堑壕战的复活"。
5月17日的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郊外爆炸事件中,隶属第126旅的S-400防空系统5T58-2导弹运输车遭遇乌军无人机突袭,三辆满载48N6导弹的运输车被引燃后引发殉爆,爆炸当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卫星图像显示,该基地采用"阶梯式弹药堆叠"设计,未引爆的导弹发射箱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发生位移,导致克里米亚至乌克兰本土的S-400火力覆盖出现37分钟空窗期。该事件不仅造成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公路双向封锁,更暴露俄军后勤体系在深度战场的脆弱性——据北约情报显示,克里米亚方向的弹药运输效率因此下降42%,迫使俄空天军紧急调用伊尔-76运输机实施空投补给。
(数据来源:北约战场态势感知中心2025年弹药消耗报告)
乌克兰在托列茨克方向的装备损毁呈现显著战术特征。根据乌军总参谋部报告,该区域24小时内摧毁的14辆俄军装备中,坦克占比14.3%(2辆),装甲车占比57.1%(8辆),火炮系统占比28.6%(4套)。这种分布反映俄军在该区域采用混合装甲突击与火力压制的战术,而乌军依托FPV无人机实施精准反制,其蜂群攻击模式对轻型装甲目标杀伤效果突出——在泽莱尼库特方向,光纤FPV无人机通过热成像锁定战术车辆发动机散热特征,单日击毁8辆俄军军车。
俄罗斯防空系统拦截数据则揭示战场制空权。
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郊外佩列瓦尔诺耶弹药库爆炸事件暴露出俄军纵深后勤体系的重大安全隐患。该基地隶属第126旅/第8炮兵团,采用"阶梯式弹药堆叠"设计,单次爆炸引发的2500℃超高温和持续23秒的次声波冲击波导致周边3公里内民用建筑玻璃幕墙全部震碎,居民地窖通风系统吸入的有毒烟雾使12名平民出现急性呼吸道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距离最近的居民区仅1.8公里,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关于军用设施与民用建筑安全距离的规定,土耳其海峡沿岸监测站记录显示爆炸后该区域PM2.5浓度飙升至850μg/m³,达到重度污染级别。
在S-400导弹运输动态方面,西方卫星图像揭示出俄军的战术调整。第2652武器基地三辆5T58-2运输车的位移轨迹显示:
机动参数标准迷彩涂装密闭储运箱夜间短波红外辐射实测值反射率0.32气压稳定度98%低于背景值1.5℃(数据来源:北约战场感知中心2025年武器运输分析)
这些运输车采用"Z"字形机动路线,每小时变换三次行进方向,与俄军在库尔斯克集群的运输模式高度一致。值得关注的是,导弹储运箱顶部的热成像显示温度梯度仅为7℃,远低于常规运输状态的15℃,推测其内部充入液氮进行热抑制处理,此举可使俄军S-400系统具备更强的战场隐蔽性。但这种深度冷却技术的运用导致运输车续航能力下降40%,卫星图像显示其平均行驶速度降至28km/h,与乌军无人机巡逻半径(30km)形成战术时间窗口,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乌军能精准定位并实施袭击。
此次事件后,俄军防空导弹运输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将单批次运输量从48枚降至24枚,同时采用"三车编组"掩护机制,即一辆运输车搭载实弹,两辆装载惰性模拟器。这种战术调整虽降低了补给效率,但使乌军目标识别难度提升3.6倍。而克里米亚半岛的居民疏散数据显示,爆炸发生后72小时内,周边10公里内人口流动量增加至日常的5倍,反映出民用防护体系对军事设施风险的连锁反应。
俄罗斯提出的哈尔科夫缓冲区条件与乌克兰F-16事故的后勤短板,暴露出双方在消耗战中的战略博弈与结构性弱点。从俄方视角看,要求乌克兰军队从哈尔科夫、苏梅等四州撤军,既是基于地缘安全的纵深防御需求,也暗含对北约武器通道的精准打击。哈尔科夫州作为乌军美制海马斯火箭炮的部署核心区域,其缓冲区化将切断北约武器对顿巴斯战线的快速投送能力,迫使乌军依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方向的二线补给线,从而增加运输损耗率与响应时间。而乌克兰F-16战机的非战斗损失,恰恰印证了其西方装备维护体系的脆弱性——两起事故均指向"飞行员训练不足"与"零备件供应链断裂"问题。据北约战场后勤评估,乌军F-16的平均维护周期长达42小时(俄方苏-35仅18小时),且配套的JDAM-ER炸弹运输车多次遭俄军无人机拦截,导致弹药补给效率下降37%。
这种战略条件与战场现实的耦合效应,从三个层面加剧乌克兰的困境:首先,缓冲区要求实质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升级,通过扩大占领区压缩乌军机动空间;其次,F-16事故暴露北约军事援助的"高技术陷阱",复杂装备需要配套的维护体系与训练周期,而乌克兰为赶工培训的飞行员仅接受120小时模拟器训练(美国空军标准为400小时);最后,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UMPK套件航弹使用量激增,其低成本精确打击能力正在稀释西方援助的"制空权优势",单周拦截数据显示S-400系统对JDAM-ER的拦截成功率仅68%,较2024年下降14个百分点。这种技术对抗与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使得泽连斯基的"30天停火"提议更显矛盾——既需喘息空间重组后勤体系,又面临俄方"条件清单"的步步紧逼。
外交层面,伊斯坦布尔会谈虽达成1:1交换千名战俘协议,但俄方坚持要求乌军撤出哈尔科夫等四州作为停火前提,乌方则将谈判与30天停火方案绑定,双方条件清单交换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三年来首次突破闭门谈判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当日双方伤亡数据出现罕见倒挂——乌克兰单日损失8700人,俄罗斯仅910人,这种10:1的伤亡比可能与俄军在佩列瓦尔诺耶弹药库爆炸中遭受的第126旅/第8炮兵团损失有关,该事件导致辛菲罗波尔道路封锁,间接影响了战场补给效率。
国际博弈同步升温,德国提出没收3000亿美元俄冻结资产的法律争议,挪威承诺年底前完成F-16战机交付,而乌克兰已损失第三架该型号战机的事实则暴露出西方装备维护体系的脆弱性。
此日军事行动与外交博弈的共振效应,为后续谈判埋下关键伏笔。
此次空袭恰逢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无果而终。普京通过电视讲话首次明确停火四项条件:
清除危机根源(北约东扩与西方反俄政策);乌克兰永久中立化(去军事化、去极端化);保障俄罗斯战略安全(北约撤出俄边境军事存在);承认俄语族群权利与乌东四州归属(基于“公投结果”)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此条件“不可接受”,谈判陷入僵局。俄方更威胁下一轮谈判将提出“八州方案”,进一步施压基辅。
乌克兰军队在多个战区展现了顽强的防御能力。例如:
在叶利扎维特夫卡附近,乌克兰军队坚守阵地,阻碍了俄军向米尔诺赫拉德和波克罗夫斯克推进。在诺沃奥列克桑德里夫卡附近,乌克兰成功击退了俄军的机械化进攻,摧毁了12辆装甲车、5辆坦克和25辆摩托车。在库尔斯克州,乌克兰部队继续从阿廷斯克和里日夫卡方向发起反击,试图牵制俄军。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战斗激烈:在东部战线的顿巴斯地区,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5 月 18 日,俄军在该方向发动了 44 次进攻,试图突破乌军防线。乌军则通过机动防御战术,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 38 次突击。双方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战场上,双方均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装备,战斗异常残酷。装备损耗与人员伤亡: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装备损耗严重。俄军宣称摧毁了乌军多辆装甲车、电子战设施等装备,而乌军则反杀了多名俄军无人机操作员。人员伤亡方面,虽然双方具体伤亡数字尚未公布,但从战斗的激烈程度可以推测,伤亡情况不容乐观。战术运用与分析: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进攻中,采用了多种战术。一方面,通过集中炮火对乌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为地面部队进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利用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打击,掌握战场态势,对乌军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乌军的机动防御战术则强调灵活应对,通过快速转移兵力和装备,避免被俄军炮火集中攻击,同时寻找俄军进攻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击。双方战术的运用各有特点,但都旨在争夺战场主动权。赫尔松方向战斗持续:在南部的赫尔松方向,俄军使用滑翔炸弹打击科斯蒂安蒂尼夫卡地区。滑翔炸弹具有较远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能够对乌军后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乌军则以无人机进行反击,试图干扰俄军行动,打击俄军的补给线和前沿阵地。双方在赫尔松地区的战斗呈现出你来我往的态势,均试图控制该地区的战略要点。库尔斯克边境局势紧张:在北部,乌军渗透至俄罗斯境内,袭击了别尔哥罗德沼泽区俄军阵地。这一行动表明乌军试图通过对俄军境内目标的打击,打乱俄军部署,缓解自身在前线的压力。俄罗斯方面则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对乌军渗透行动进行严密防范和反击。库尔斯克边境地区的局势紧张,随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战略意义分析:赫尔松地区对俄乌双方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俄罗斯来说,控制赫尔松可以保障其在南部的安全,同时为进一步向乌克兰内陆推进提供支撑。对于乌克兰而言,收复赫尔松是恢复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一步,也有助于提升士气。而库尔斯克边境地区的稳定关系到俄罗斯本土安全,乌军的渗透行动无疑对俄罗斯构成了直接威胁,俄罗斯必然会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应对。扎波罗热核电站危机:扎波罗热核电站作为欧洲最大的核电站,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5 月 18 日,扎波罗热核电站外围坠毁三架无人机,引发国际原子能机构呼吁设立非军事区。核电站一旦遭受攻击发生核泄漏事故,将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欧洲造成灾难性后果。俄乌双方在核电站周边的军事行动,使得核电站安全面临巨大风险。目前,双方都指责对方对核电站安全构成威胁,国际社会也在积极斡旋,试图推动双方就核电站安全问题达成协议。克里米亚博弈加剧:克里米亚地区自 2014 年加入俄罗斯后,一直是俄乌冲突的焦点之一。乌军持续对克里米亚俄军目标进行空袭,试图削弱俄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俄军则加强了克里米亚的防空部署,构建了严密的防空网络,以应对乌军的空袭威胁。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重要基地,也是连接俄罗斯本土与黑海沿岸地区的关键枢纽。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攻击,旨在向俄罗斯施压,争取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筹码。当前战线呈现僵持状态,俄罗斯在局部地区取得进展,但整体战略目标(如完全占领顿涅茨克州)尚未实现。乌克兰的防御能力得益于西方提供的武器和训练,但其兵力和资源有限,难以发动大规模反攻。双方在无人机和电子战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影响战局。
兵力: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部署了约30万活跃部队,远超乌克兰的约20万。装备:俄罗斯拥有约1500辆坦克、500架飞机和大量重型武器,数量上占据优势。电子战:俄罗斯开发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如“螃蟹”反无人机系统,能够干扰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导弹系统。据《BulgarianMilitary.com》(Ukraine captures CRAB system)报道,乌克兰在赫尔松捕获了该系统,显示其技术先进性。无人机技术:乌克兰在小型FPV无人机和海军无人机(如Magura V5)上表现出色,能够进行精确打击。例如,2023年5月,乌克兰使用Magura无人机击沉了俄罗斯巡逻艇“伊万诺维茨”号。国际支持:乌克兰获得了大量西方武器,包括反坦克导弹、防空系统和无人机。德国计划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导弹,可能增强其远程打击能力(Germany’s Taurus missiles)。技术捕获:乌克兰通过捕获俄罗斯的“螃蟹”系统展现了逆向工程能力,可能从中获得电子战技术的突破。项目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乌克兰在技术创新和国际支持上弥补了部分差距。无人机和电子战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双方在战场上的适应能力成为关键因素。乌克兰捕获俄罗斯的先进系统可能为其提供技术突破,而俄罗斯的资源优势使其能够维持长期作战。
欧盟制裁升级与能源博弈:欧盟拟对俄罗斯实施第 17 轮制裁,重点打击俄罗斯的 “影子舰队”,试图进一步限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然而,俄罗斯通过加强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能源合作,能源出口增长 45%,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盟制裁的效果。俄罗斯与中国、印度等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通过多元化的出口渠道,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欧盟的制裁措施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欧洲自身能源价格上涨,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引发了欧洲内部对制裁政策的反思。北约军事支持与冲突升级风险:北约被曝向乌克兰提供 F - 16 改装组件,试图提升乌军的作战能力。俄罗斯对此发出警告,称此举将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北约的军事支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乌军的战斗力,但也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使得俄乌冲突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俄罗斯认为北约的介入是对其安全的严重威胁,可能采取更加激进的军事行动来应对。这种军事支持与反制的循环,增加了冲突失控的风险。西方阵营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加剧了西方阵营内部的矛盾。特朗普关于俄乌冲突的言论,如 “切断军援即可两周结束战争”,显示出美国国内对俄乌冲突的不同看法。部分美国政客认为,持续的军事援助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还可能导致美国陷入不必要的地缘政治冲突。而欧洲国家由于自身安全利益与俄乌冲突紧密相关,希望美国能够继续提供军事支持。这种分歧使得西方阵营在对俄乌冲突的政策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影响了对乌克兰的援助效果和对俄罗斯的施压力度。美国总统特朗普试图推动和平进程,但其立场在支持乌克兰和接受俄罗斯部分叙述之间摇摆。例如,特朗普曾批评泽连斯基的强硬态度,同时也对普京施加压力,要求其参与谈判。美国副总统JD·万斯和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在5月18日与泽连斯基会面,讨论如何应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
欧盟国家持续为乌克兰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例如,德国计划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导弹,英国则支持这一计划。欧盟内部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存在分歧,一些国家主张加大军事支持,而其他国家则担心冲突升级。
日期事件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迅速占领部分地区,但未能攻占基辅。2022年乌克兰展开顽强抵抗,俄军在基辅和哈尔科夫受挫,战争进入僵持阶段。2023年双方主要进行炮击和小规模交火,乌克兰获得更多西方武器支持。2024年初乌克兰发动反攻,收复部分失地,但未能实现战略突破。2024年底俄罗斯加大无人机和导弹袭击,目标为乌克兰基础设施。2025年5月10日泽连斯基提出30天无条件停火,普京反提议在伊斯坦布尔直接谈判。2025年5月16日俄乌代表团在伊斯坦布尔会谈,无停火协议,同意交换1000名战俘。2025年5月18日俄罗斯发动最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发射273架无人机,目标为基辅等地。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