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位湖南博主穿上荧光马甲,在洛杉矶街头架起手机,化身网约车司机,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接单挑战”。
近期,一位湖南博主穿上荧光马甲,在洛杉矶街头架起手机,化身网约车司机,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接单挑战”。
第一天377美元流水的数据让直播间沸腾,乘客支付的订单金额令人咋舌。
有网友留言表示,国内同样的400流水除掉成本根部不够。
以从洛杉矶机场到比弗利山庄的订单为例,30分钟车程收费高达87美元,相当于时薪174美元。
平台数据显示,Lyft全美司机中等时薪约29.47美元,热门城市甚至可达31.18美元。
博主拆解成本:平台抽成约25%-35%,燃油费每周成本约124美元,租车成本日均80美元,再加上保险和税费,最终周净收入仅623美元,时薪11.8美元。
纽约等地虽立法要求网约车平台支付司机最低时薪15美元,但实际操作中,平台通过调整派单规则将成本转嫁给司机。
Lyft通过“接单冷却期”规避保障,司机被迫支付平台服务费。一位开特斯拉接单的华裔司机抱怨:“我们花钱买工作权限,还要被税局追着查账。”
也就是说,美国网约车司机时薪中位数约29.47美元的数据,实际由平台精心筛选高峰时段订单计算得出,与真实收入相差3倍。
更讽刺的是,司机账户流水越高,次年车辆商业保险费用涨幅越猛,形成“收入陷阱”。
光鲜的数据背后,美国网约车行业正被安全危机侵蚀。
2017-2020年,Uber累计报告3824起性侵案,247起强奸案中91%受害者是乘客;Lyft同期4158起性侵投诉,10人死于人身攻击。
国家经济研究局数据显示,Uber司机取消黑人订单概率是正常情况的2倍,残疾人、少数族裔常遭拒载。
车内异味、拒开空调成常态,司机为降本牺牲服务--“不开空调能省15%油费,反正平台不处罚”。
正如一位乘客在TikTok吐槽:“付了1.5倍溢价,却像钻进移动垃圾箱。”
美国赚钱美国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正如评论区的一条高赞评论:“原来全世界司机都在给算法当电池。”
高流水不等于高收入,平台宣传的“高薪”实际需扣除40%-60%隐性成本。
网约车市场越来越卷,导致司机选择牺牲服务(不开空调)来降本增效,乘客为了低价则不得不忍受糟糕体验。
天下都一样,平台卷低价,司机赚不到钱,乘客也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
今日互动
你认为美国网约车司机比国内司机更赚钱吗?
来源:汽车情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