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三天假期,不少人早早订了票、约了饭,景区、车站、人潮汹涌。可就在热热闹闹的出游氛围中,一种不太起眼的“咽痛+乏力”组合,悄悄让不少人倒下了。
这不是普通感冒,背后其实另有隐情。难道新冠又回来了?不是说已经常态化了吗?为什么有些人反复发烧不退,抗原却一直是阴性?
咽痛、全身酸、发烧不高却反复,这次的病毒不太一样。
很多人以为只是“嗓子上火”,结果一查核酸,才发现是感染了新冠的新变异株JN.1或其亚型。它不像早期毒株那样猛烈,却更擅长“伪装”。
目前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这波变异株正悄悄取代原有毒株,感染人数持续增加。但由于症状轻、传播隐蔽,很多人误以为是感冒,耽误了治疗和隔离。
这次的“主角”叫做JN.1,是奥密克戎家族的一员。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经历了多次“进化”——从BA.2到XBB,再到现在的JN.1,它的传播力每次都在升级。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JN.1在多个省市的占比已经超过60%。这就意味着,感染它的几率,比想象中高得多。
它的特点就是“温和而狡猾”。不像早期新冠那样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现在很多人只有一个症状——嗓子像吞刀片一样疼,或者整个人说不上哪不舒服,就只觉得特别累。
有的人甚至连发烧都没有,一开始抗原试了几次都阴性,直到去了医院做核酸,才发现自己早就阳了。
这就是它的隐蔽性。抗原灵敏度不够,尤其在病毒量不高时,很容易“漏检”。而JN.1的特性之一,就是早期病毒载量偏低,但传播性却很强。
不少人带着病毒到处走,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是感染者。
在返乡、旅游、聚会频繁的节假日,这种“隐性感染”就更容易造成传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家庭或者公司突然几个人一起“中招”,而发病的时间间隔又不一致。
这一波感染者的年龄分布也特别广。老人、孩子、年轻人都可能中招,但症状并不一样。年轻人多是嗓子痛、乏力、低热;老年人则可能没明显症状,却直接出现肺部感染或心衰。
这就让判断变得更复杂了。因为不发烧、不咳嗽,家人也许就没意识到老年人已经感染。等到发现,病情已经发展了。
如果近期身边有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咽痛、持续乏力、肌肉酸痛,即使抗原是阴性,也建议考虑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尤其是老人、有基础病的人群,一旦感染,后果可能比年轻人严重得多。不要因为症状轻忽视了风险。
有些人会问,现在感染了还严重吗?确实,大部分人症状比较轻,几天就恢复。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后遗症。
“阳康”后持续几周的疲惫、注意力下降、睡眠问题,在不少人身上都出现了。而这些后遗症,不是心理作用,是身体真的还在恢复中。
更关键的是,重复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感染了,甚至有的人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感染,身体免疫系统都要付出代价。
这波JN.1,还有一个特点——对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简单来说,就是即使打过疫苗,仍有可能感染,但疫苗的好处在于能降低重症风险。
疫苗不是防感染的“盾牌”,而是减轻病情的“减震器”。即使感染,也不至于病得太重。
这时候就更需要注意个人防护了。别以为现在不戴口罩就是“解放”了,是自己在承担感染风险。在人多、密闭的空间,口罩依然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方式。
尤其是在高铁、飞机、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口罩、手消、保持距离依然必要。
现在,不少人有一个误区,认为“都阳过了,就没事了”。但JN.1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过去感染过的人群中再次传播,特别是免疫力下降的时候。
加上节假日熬夜、饮食不规律、旅途劳累,身体一旦疲惫,病毒就容易“钻空子”。不少人就是在旅游回来之后突然发病的。
这个假期,除了玩得开心,更要留意身体的小信号。突然的咽喉疼痛、嗓子干痒、身体疲乏、睡眠变差,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有病毒入侵了。
咽痛特别剧烈,却没有咳嗽、流鼻涕时,更要警惕新冠变异株的可能。
如果身边有人刚旅行回来,出现这些症状,建议避免密切接触。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或孩子的,别掉以轻心。
有些人觉得,抗原试了是阴性,不用管。但抗原的“阴性”并不等于“没感染”。尤其在感染初期,病毒量低,抗原很容易测不出。
医生们现在更建议:抗原阴性但仍有症状,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作为复核。
因为核酸的灵敏度更高,可以在病毒量还不高的时候就检测出来,从而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隐性感染者”如果不识别出来,就容易成为病毒的传播源头。尤其是假期旅行结束后,各地人群重新流动,病毒也可能趁机扩散。
现在并不是“病毒已过”的轻松阶段,而是“病毒变了”的新阶段。新变异株传播更隐蔽、症状更轻、抗原更容易漏检。
这时,个人的警惕和防护,就变得比政策更重要。
如果已经感染,怎么办?目前没有特效药,但对症治疗仍然有效。咽痛可以含服镇痛药,注意休息、多喝水。高热不退或持续乏力超过一周,要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建议在症状初期就联系医生,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
别等到“烧了三天没退”才去医院,那时候可能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在恢复期,也别急着运动、加班或熬夜。身体需要时间修复,太快恢复反而容易“复阳”或诱发其他疾病。
把这次“轻症”当成一个提醒:身体免疫力真的很重要。
不管病毒怎么变,强壮的免疫系统才是最好的防线。规律作息、营养均衡、适量运动,看起来简单,但能决定这场战斗的输赢。
疫情虽不再猛烈,但病毒从未离开。
这个端午假期,吃粽子的同时,也别忘了多关注身边人的健康。那些看似普通的小症状,可能正是新变异株带来的提醒。
不必恐慌,也不能大意。咽痛、乏力、抗原阴性时,不妨多做一步:核酸复核,确认是否感染。
健康,从不在假期打烊。每一次出行、每一次聚会,都是一次选择:是忽视风险,还是多一份防护。
愿这个假期,大家都能玩得安心、过得健康,不被病毒“偷袭”。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简报[EB/OL].[2025-05-10].https://www.chinacdc.cn/
[2]李文涛,张靖宇.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JN.1流行趋势与防控建议[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5,59(4):451-456.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新冠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特征与防护要点[J].临床内科杂志,2025,42(3):228-232.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