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之畔,日光灼灼。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赵木川村,成片日光温室大棚如银鳞般铺展,折射出耀眼光芒。踏入大棚内,菌棒上的灵芝如红色华盖优雅舒展,氤氲水汽裹挟着醇厚药香,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
图为灵芝种植基地
黄河之畔,日光灼灼。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赵木川村,成片日光温室大棚如银鳞般铺展,折射出耀眼光芒。踏入大棚内,菌棒上的灵芝如红色华盖优雅舒展,氤氲水汽裹挟着醇厚药香,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
谁能想到,这片蓬勃发展的“红色产业”,竟出自返乡创业青年李鸿志之手。这位昔日的打工者,用5年时光将灵芝种植打造成富民特色产业,在黄河岸边书写下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晨光初露,记者跟随李鸿志走进种植基地。他动作娴熟地掀开温室大棚保温帘,潮湿的热气裹挟着菌菇的清香瞬间扑面而来。“当下正值灵芝生长关键期,温湿度监测容不得半点马虎。”李鸿志一边介绍,一边紧盯智能监测屏上跳动的数据。
在李鸿志的精心照料下,菌棒上的灵芝长势喜人,边缘嫩黄新瓣正不断舒展。“我们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最大程度还原自然生长环境,灵芝有效成分含量能提升20%。”谈及种植技术,李鸿志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时间回到2020年,彼时李鸿志还是在外打拼的创业者。一次偶然机遇,他敏锐捕捉到灵芝广阔的市场前景。经深入调研发现,民和三川沿黄地区湿度高、气温适宜、海拔适中且土壤富硒,是种植灵芝的天然宝地。
经过多方考察和专家论证,李鸿志毅然决定返乡,成立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踏上了高原灵芝种植的探索征程。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初期的李鸿志遭遇重重困境。菌种引进、栽培技术等难题接踵而至。首次试种,因对当地气候把握不足,半数菌棒发霉腐烂。面对挫折,他毫不退缩。李鸿志白天扎根大棚细致观察记录,夜晚查阅资料至深夜,还多次远赴安徽省、浙江省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经过无数次试验与调整,李鸿志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高原环境的灵芝种植技术。
在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李鸿志的灵芝产业渐入佳境。2021年,他投资160万元,在20栋日光节能温室扩大种植规模,当年便收获鲜灵芝孢子粉1550公斤、鲜灵芝片5500公斤,销售收入突破200万元。如今,种植基地已辐射中川乡等多个乡镇,大棚数量从20栋扩展至40多栋。
记者跟随李鸿志来到位于民和县中小企业创业园的产品深加工车间。现代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从灵芝采收、清洗、干燥,到粉碎、萃取、灌装,全流程实现自动化与标准化生产。“我们与浙江嘉兴学院医学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成功研发出灵芝孢子粉胶囊、灵芝茶、灵芝护肤品等系列产品,市场反响十分热烈。”李鸿志介绍道。
产业发展的同时,李鸿志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带动乡亲共同致富。通过“村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公司与周边村庄签订温棚租赁协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数十万元。种植基地长期吸纳12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同时,公司推行“订单种植”,免费为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回收产品。村民王大姐感慨道:“以前在外漂泊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小,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在公司产品展厅,琳琅满目的灵芝产品令人眼前一亮。除传统灵芝切片、孢子粉外,包装精美的灵芝养生茶、护肤品等新产品也格外吸睛。“我们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李鸿志展示手机后台数据说道,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他还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开设线下体验馆,让更多人了解民和优质农特产品。
今年,李鸿志还在官亭镇新增五六个大棚用于羊肚菌种植,进一步丰富产业结构。
谈及未来,李鸿志目光坚定:“我们计划建设灵芝文化体验馆,开发采摘、研学等农旅项目,打造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李鸿志希望灵芝产业不仅能成为乡亲们的“致富密码”,而且要成为民和的特色名片,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
从返乡创业“门外汉”到特色产业“领路人”,李鸿志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如今,一朵朵“致富芝”在民和高原沃土上蓬勃生长,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全媒体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