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王健<江陵使至汝州>》过眼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9:53 2

摘要: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自作诗》《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

林散之草书《王健》

林散之草书《王健》,立轴,尺寸为97厘米×25厘米,大约 3平方尺。落款是“王建江陵至汝州,散耳”。引首章是“曾登太白”(朱文),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回看巴路在云间,

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

商人说是汝州山。

王建(768—835),字仲初,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曾一度从军,大约46岁开始做官,先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为陕州司马,世人称他为“王司马”。王健与张籍交谊甚深,王的乐府诗与张齐名,世人称其为“张王乐府”。810年,供职于田氏幕府的王健出使江陵,这首诗记录了他当时返程途中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景象。

题目中的“江陵”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诗中的“汝州”为今河南省县级市。“巴”这里是古代国名,在现在的川东、鄂西一带。“巴路”指巴山小路。“寒食”是寒食节,这里指农历三月。这首诗的大意是,回头远看巴山的小路,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地消失在云间天际。我是三月份离开家的,那时田野还是一片嫩绿,现在五月份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田间垅上却是一片金黄。小麦熟了,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走着走着到了傍晚,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染过一样的峰峦。一起同行的商人告诉我说,前面就是汝州的山。

林散之以这首诗为内容创作的草书作品不多。2011年12月,我看过其中的一幅,是林散之在20世纪80年代初写的,2012年5月出版在《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235页(文物出版社)。这幅草书《王健》是林散之70年代后期创作的,逆锋起笔,中锋运行,行中有留,舍方取圆,瘦劲圆涩。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呼应,呼应的功能在于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点画或字等通过呼应的方法变为有机的一个整体。起笔为呼,收笔回应。呼应有点与点的呼应、点与画的呼应、字与字的呼应、行与行的呼应,还有墨色的呼应、笔势的呼应,等等。如书中“说”字的两点是点与点的呼应,“寒”字中的第一画和第二画是点与画的呼应,“食”和“离”是字与字的呼应,“州”字中的最后一画与“山”字中的第一画是墨色相同的呼应。呼应就像空气在流动,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幅作品正因为用了不同的呼应技法,使得一些相对独立的点与画、字与字、行与行变成了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

林散之草书《王健》(局部)

林散之草书《王健》,2015年5月,著录于《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第111页。5月30日,参加在广东省汕头市见贤五号美术馆“向大师致敬——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展”。2025年5月14日,配文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1版。

林散之草书《王健》,现仍由江苏省美协第四任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第四任院长、收藏家宋玉麟收藏。

相关链接: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