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丨全方位追踪G 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构象变化过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9:35 2

摘要: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是 人体 内规模最大 的 膜蛋白受体家族 ,也是细胞信号传导的关键媒介。 目前 , GPCR 被认为是开发 针对糖尿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 及 癌症等 诸多极具 挑战性疾病 的 新 型 药 物 的重 要靶点 。 据统计,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是 人体 内规模最大 的 膜蛋白受体家族 ,也是细胞信号传导的关键媒介。 目前 , GPCR 被认为是开发 针对糖尿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 及 癌症等 诸多极具 挑战性疾病 的 新 型 药 物 的重 要靶点 。 据统计,全部已上市药物中约三分之一以 GPCR 为重要靶点,印证了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地位 。 在过去几十年间,尽管 关于 GPCR 信号传导通路及 结构解析 的研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配体 如何 诱导 GPCR 激活 ,并 与 其 细胞内转导因子 偶联 的原子 水平 运动细节 仍 尚未完全阐明 。

要深入理解 GPCR 配体 的 功效、效力 及 胞内 信号偏向 性 传导 的 分子机制 , 目前仍 缺 乏 至关重要的原子 尺度下 GPCR 动 态 构象变化 信息 。 现有 解析 的静态 GPCR 结构 往往 缺 失 动态信息,而多数 已发表的 GPCR 生物物理学 动态 研究 受 限于 较低分辨率。核磁共振光谱 技术 (NMR) 能以原子分辨率解析 GPCR 构象的动态交换 过程 ,包括 在 静态结构中 难以捕捉但对功能调控至关重要的中间态 。

2022 年, 瑞士巴塞尔大学 Stephan Grzesiek 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 JACS )发表研究 成 果,报道其成功开发了一种开创性的 NMR 技术 ( doi.org/10.1021/jacs.2c09692 ) : 该技术 通过部署分子级定位系统,实现了 GPCR 蛋白内 部 的坐标测定 —— 其工作原理类似于生物大分子内部的 “ GPS 追踪器 ” 故 被命名为 GPS-PCS NMR 。 该技术成功突破了 NMR 在大蛋白分子( > 100 kDa )研究领域的技术瓶颈,并成功应用于 β1- 肾上腺素受体( β1AR )的研究工作中。

近日, Science 发表了Stephan Grzesiek团队 ,Feng-Jie Wu(吴冯杰)的联合研究,题为:

Activation dynamics traced through a G protein–coupledreceptorby 811H-15NNMR probes。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利用GPS-PCS NMR技术,成功定位了β1AR上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所有 162 个1H 和15N 原子核。借助如此高密度的探针追踪,研究人员得以极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观测到整个受体蛋白从细胞外配体结合口袋到细胞内G蛋白结合位点完整激活过程。最终,四种截然不同的受体构象及其动态构象转化过程被成功观测到,包括非活性、预激活激活G蛋白结合的最终激活状态其中,非活性及G蛋白结合的最终激活状态的结构此前已被成功解析,而预激活和激活状态构象作为中间态首次被完整报道

非活性状态的 β1AR 是在与 拮抗剂卡维地洛的复合物中 被 观察 到。 该 状态下,受体整体 构象呈现刚性特征 , 其 细胞外配体 结合口 袋被 体积庞大的 拮抗剂 完全占据 。 当 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首先诱导出 预激活 状态 ,此时配体结合口袋尚未完全关闭的 。在 此过渡态 下,配体 传递 的激活信号 开始 向跨膜螺旋 TM3 、 TM 5 和 TM 6 的胞内端传 导 ,并为受体 后续缓慢( >0.15 秒)转变为 激活 状态 提供了 预先 条件。

在 预激活 向 激活 态的 转换 过程中, 受体 需要通过 多 个结构域 的大规模重排 来完成高 活化能 屏障跃迁 。 其中 , 高度保守的 xWIPF 3 分子 开关 起到 了 决定性作用 。 研究 团队 通过 I-V 点 突变来干扰这一开关, 该突变实质仅为一个甲基 和氢原子 的差别却 极大地改变 了 预激活 — 激活 状态之间 的 构象 平衡 。该实验结果 揭示 并证明了 xWIPF 3 分子 开关在 信号转导途 过程中的 关键 作用 。 值得注意 的 是,当 β1AR 处于激活态构象时,其整个胞外 结构 域以及跨膜螺旋 TM1 和 TM2 的胞内 端均 已 呈现完全 激活 的 构象 特征。分析表明,这些 区域与 xWIPF 3 分子 开关的 构象变化存在 刚性耦合 关系 。 然而, xWIPF 3 分子开关与 受体 TM3 和 TM5-7 胞内 端 则是松散耦合, 因为 其 构象 是 动态变化 的 。 这种可塑性 不仅有助 于 受体结合 各种转换蛋白 , 还 可 实现 G 蛋白 在 GDP-GTP 交换过程中张合 “ 呼吸 ” 的 构象变化 要求 。刚性耦合和松散耦合的分界线位于 TM5-7 中最保守的 脯氨酸 残基,它们的螺旋断裂特性使松散耦合成为可能。

此研究首次实现了对β1AR在激活过程中动力学构象变化的详细观测,所揭示的分子机制对多数GPCR家族成员都具有普适性。NMR技术研究作为关键研究手段,成功弥合了静态结构解析与动态功能研究之间的鸿沟,为开发靶向信号通路的精准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文第一作者 Feng-Jie Wu (吴冯杰) 主导开发了此技术 。 吴冯杰此前为 Grzesiek 实验室 博后,现为巴塞尔大学独立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战略合作伙伴

来源:Past-Moo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