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和进口国。在2015-2025年间,我国进口了大量的铜矿砂及其精矿(简称铜精矿)、未锻轧铜及铜材、铜废料及碎料(简称废铜)。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和进口国。在2015-2025年间,我国进口了大量的铜矿砂及其精矿(简称铜精矿)、未锻轧铜及铜材、铜废料及碎料(简称废铜)。
这些铜产品的进口量、进口金额以及平均价格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显著变化。
本文基于2015-2025年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详细分析我国及四川主要铜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5-2025年我国铜进口情况
(一)进口总体情况
01.进口规模和增速
铜精矿无论在进口量还是进口金额上都遥遥领先,并且增长最快。从2015到2024年,铜精矿进口量增加了约1486万吨,涨幅112%;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增加约88万吨,涨幅18%;废铜进口量减少约141万吨,降幅39%。
可以说,铜精矿是过去十年中国铜进口增长的绝对主力。这与国内炼铜产能扩张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中国积极利用全球矿产资源来保障原料供应的战略取向。
相比之下,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整体变化不大,国内废铜回收在替代进口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废铜进口量大幅萎缩,2024年较2015年少了近四成,占总铜供给的比重显著降低。
02.价格波动情况
未锻轧铜及铜材受国际铜价影响巨大,峰值价格(2024年约6.77万元/吨)较谷值(2016年约3.52万元/吨)上涨约92%。
废铜价格从1.22万元/吨飙升至2024年的5.64万元/吨、涨幅达360%,其中很大部分归因于进口管制筛选出高品质货源,使得废料含铜量提高、单价水涨船高。
铜精矿价格波动相对温和,整体随国际铜价缓慢上行,十年间翻了约一倍。
03.进口产品结构
2024年,我国进口铜精矿、未锻轧铜及铜材、废铜等铜相关产品3603万吨。
其中进口铜精矿2810万吨,占进口铜相关产品总量的78%;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568万吨,占比15.78%;进口废铜225万吨,占比6.24%。铜精矿、未锻轧铜及铜材、废铜等铜相关产品进口金额9916亿元,其中进口铜精矿4803亿元,占比48.43%;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3846亿元,占比38.78%;进口废铜1268亿元,占比12.78%。
(二)主要进口国家(地区)情况
01.铜精矿
2024年我国进口铜精矿2810万吨,进口金额4803亿元,平均单价1.71万元/吨。智利和秘鲁是我国铜精矿的最主要供应国,2024年我国从智利和秘鲁进口铜精矿1620万吨,占铜精矿进口总量的57.66%;进口金额2737亿元,占铜精矿进口总额的57%。
其中,从智利进口铜精矿922万吨、占比32.8%,进口金额1519亿元、占比31.63%;从秘鲁进口铜精矿699万吨、占比24.86%,进口金额1218亿元、占比25.37%。
02.未锻轧铜及铜材
2024年我国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568万吨,进口金额3846亿元,平均单价6.77万元/吨。刚果(金)、智利、赞比亚是我国未锻轧铜及铜材的最主要供应国,2024年我国从三国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282万吨,占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总量的49.58%;进口金额1884亿元,占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总额的48.98%。
其中,从刚果(金)进口161万吨、占比28.41%,进口金额1078亿元、占比28.03%;从智利进口68.63%、占比12.07%,进口金额460.4亿元、占比11.97%;从赞比亚进口51.68万吨、占比9.09%,进口金额345亿元、占比8.98%。
03.废铜
2024年我国进口废铜225万吨,进口金额1268亿元,平均单价5.64万元/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是我国废铜的最主要供应国,2024年我国从三国进口废铜90万吨,占废铜进口总量的40.16%;进口金额522亿元,占废铜进口总额的41.18%。
其中,从美国进口44万吨、占比19.53%,进口金额256亿元、占比20.22%;从日本进口27.16万吨、占比12.09%,进口金额157.23亿元、占比12.4%;从马来西亚进口19.23万吨、占比8.56%,进口金额108.37亿元、占比8.55%。
(三)各省市进口情况
01.铜精矿
2024年,我国进口铜精矿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广西、福建、山东和内蒙古,进口1632万吨、占比58.06%。其中安徽进口铜精矿389万吨、占比13.83%,位列全国第一。
安徽铜陵是我国五大铜冶炼基地之一,拥有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等大型铜企,冶炼、电解、加工产业链条完整,形成“原材料进口-本地冶炼-深加工”的一体化模式,靠近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冶炼铜产品可快速供应下游企业。近年来,安徽实施“物流强省”战略,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物流,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2024年,广西进口铜精矿353万吨、占比12.57%,位列全国第二;进口金额619亿元,占全国铜精矿进口总额的12.9%,占广西全年进口货物总额的19.82%。广西拥有中铝南方铜业、广西南国铜业、百色铜业等一大批冶炼项目,支撑广西铜精矿进口需求快速增长。
依托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港口,广西拥有面向南美和东南亚的海运便利条件,同时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门户,拥有广阔的铜精矿消费腹地市场。区位支撑+产业导向+战略赋能叠加,促成广西铜精矿进口快速增长。
02.未锻轧铜及铜材和废铜
2024年,浙江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155万吨、占比27.32%,进口废铜141万吨、占比62.57%,占据全国未锻轧铜及铜材和废铜进口量的双首位。
产业结构方面,浙江拥有全国领先的铜加工产业链,尤其在铜带、铜箔、电线电缆、铜管等深加工领域,形成了宁波、绍兴等铜加工集群。口岸优势方面,宁波舟山港是世界第一大货物吞吐港,铜产品进口吞吐能力强,进口通道高效便利,市场化程度高。
2024年11月,商务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提出,支持开展进口粗铜、再生铜等加工业务,开展有色金属矿产及中间品分装业务,打造有色金属矿产混配加工及分销中心。浙江正在从铜资源的消费大省,向“贸易中心+深加工高地+资源配置枢纽”迈进。
2015-2025年我国铜出口情况
(一)出口总体情况
我国为铜精矿和废铜净进口国,随着政策调控与战略资源保护加强,近十年铜精矿和废铜出口持续萎缩,出口铜精矿从2015年1.41万吨降至2024年114吨,出口废铜从2015年158.6吨降至2024年11.47吨。
未锻轧铜及铜材是我国铜出口的绝对主力产品,从2015年68万吨到2024年128万吨,年均增速7.25%,出口总额和平均单价持续上升。
(二)未锻轧铜及铜材出口情况
2024年,我国未锻轧铜及铜材出口128万吨,同比增长34.2%,占国内未锻轧铜及铜材产量约9.42%。我国未锻轧铜及铜材出口市场以东亚、东南亚和欧美高端市场为主。
2024年,我国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出口未锻轧铜及铜材41万吨,占比32%。其中,对中国台湾地区输送未锻轧铜及铜材23.55万吨,占比18.34%;出口韩国未锻轧铜及铜材19.16万吨,占比14.91%。出口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40万吨,占比31.2%。
2025年1-3月,我国出口未锻轧铜及铜材33万吨,同比增长40%。欧美市场占比约9%,平均单价最高,对德国、加拿大、美国出口平均单价分别为9.08万元/吨、8.91万元/吨、8.67万元/吨。
(三)各省市出口情况
2024年,我国出口未锻轧铜及铜材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浙江、上海、安徽、广东、江苏,出口总量101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8.6%,主要以沿海省份为主,依托港口资源和铜产业链集群,逐渐形成“原料进口-加工-出口”闭环。
2015-2024四川铜进口情况
四川进口铜产品以未锻轧铜及铜材为主,占四川进口铜相关产品总量的90.74%。从2015年到2024年间,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数量实现72倍增长。
2022年铜精矿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329%;2023年未锻轧铜及铜材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466%。
四川进口铜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极大增加了对铜的需求。2025年1-3月,四川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4.28万吨,同比增长63%。
从进口地区来看,四川铜精矿进口主要来自智利、秘鲁和西班牙,占四川铜精矿进口总量的96.3%;平均进口单价1.6万元/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1万元/吨。
四川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主要来自刚果(金)、智利,占四川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总量的81.72%;平均进口单价6.85万元/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8万元/吨。
2015-2025四川铜出口情况
四川以铜消费为主,电子设备制造、电力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对铜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铜制电路板、电线电缆、电机等产品的生产方面,铜消费量居全国前列。
四川出口铜产品为未锻轧铜及铜材,出口量仅千余吨。2015年到2024年间,四川出口量整体增长13%。
2024年,四川出口未锻轧铜及铜材1329吨,同比增长23.31%,主要国家为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平均出口单价8.89万元/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万元/吨。2025年1-3月,四川出口未锻轧铜及铜材222吨,同比减少30.31%;平均出口单价8.45万元/吨,同比下降0.24万元/吨。
来源:中智物流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