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1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他最近总说后背疼,我们都以为是劳累,没想到说没就没了……”妻子哭喊着,从急诊室外瘫坐在地。这是我值班那晚亲历的一幕,一个42岁的男人,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
他没有高血压,也不抽烟,甚至每年体检都正常。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信号——后背疼。
这个故事不是个例,而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很多人都误把这些“非典型症状”当作小毛病,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后背疼”,听起来像是办公室久坐、睡姿不对、天气变凉,甚至有人觉得吃点止痛药就好了。然而你知道吗?心梗的疼痛,并不总是出现在胸口。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一项研究显示,约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典型胸痛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中年男性和女性,更容易出现“非典型疼痛”——比如后背痛、肩膀痛、下颌酸等。
这位42岁的男患者,半个月前就反复说“后背发闷、像压着块东西”,妻子以为是落枕,给他贴了几贴膏药,他也没当回事。直到那天晚上,他突然捂着后背倒下,心电图一出来,是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心梗不是只疼胸口,很多时候,它根本不疼你以为的地方。
我们来拆解一下心脏的“骗术”。
心脏的神经支配和颈椎、肩背部的神经有交叉。当心脏缺血时,疼痛信号会“误传”到这些区域。这叫放射痛,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
你以为是肌肉酸痛,其实是心肌在“哀嚎”。
特别是左肩、左背、甚至下颌、左臂内侧的钝痛、压痛,如果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那就要高度警惕了。
很多人死于心梗,不是因为没得救,而是因为太晚发现。
心梗从不是毫无征兆的“瞬间爆发”。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大多数心肌梗死前的几天到几周,患者会有早期信号,比如:
胸部不适、闷痛,但时间短,很快缓解;疲倦无力,稍微一动就喘;夜间出汗,睡眠质量突然变差;饱胀、恶心、像胃不舒服;后背、肩膀、下巴疼痛不明原因。很多人以为“累到了”“胃不舒服”“最近睡不好”,结果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
从心肌缺血到完全堵塞,可能只需要几分钟。
42岁,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还是心梗?
因为心梗的真正“杀手”,往往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一,高强度工作压力。长期熬夜、应酬、情绪压抑,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这是“慢性自杀”。
二,“正常体检”掩盖了风险。许多体检并不包括冠状动脉CT或心脏彩超,只查心电图,有时完全正常。心电图只能捕捉静态异常,不能发现“隐匿性斑块”。
三,脂质代谢紊乱。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报告显示,约40%的城市中年男性存在血脂异常问题,但很多人不查,也不重视。
不是你看上去健康,就真的没有问题。
你知道黄金抢救时间有多短吗?
业内公认的“黄金120分钟”,指的是从发作到开通血管的时间必须控制在两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心肌坏死不可逆转。
可现实是,很多人从发作到送医,已经耽误了1小时;从急诊到确诊,又耗掉30分钟;等家属签字、准备手术,心脏早就“熬不住”。
所以识别早期信号,比抢救本身更重要。
不是所有心梗都会胸痛,但这些非典型表现反而更致命:
后背压痛、沉重感;左肩或下颌酸胀;上腹部像胃胀气、不适;突然出冷汗、心慌;无明显诱因的极度疲乏。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有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人群,只要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心梗!
不要自己扛,不要等,不要犹豫,立刻就医。
每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高达1,700万,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在中国,心血管病死亡数超400万例/年,居所有死因首位。其中,猝死80%以上都与心梗相关,很多人连医院门都没进就倒下了。
作为医生,我们最怕听到的是:“我以为没事。”
痛,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痛了你还不当回事。
心梗不是老年病,也不是“作息不规律”的惩罚,它可能就在你我身边,埋伏在看似普通的后背痛中。
下次再听到谁说后背闷、左肩酸、乏力出汗,请别再说“忍忍就好”。
你的一句“去医院看看”,可能就是救命的那句话。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述[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9): 829-838.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10707-00534
②. 世界卫生组织.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EB/OL]. (2023-06) [2024-05-0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外科医生Kri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