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临潼马额小学教师王敏树:胸怀诗意传承文化,让经典“声声”不息 | 第三届教师报推动陕西阅读关注人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09:15 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2020年1月,我初任马额小学校长,时值全区教育系统大力开展校园经典诵读工作。为推进本校诵读工作深入开展,我以全区统一教材《学庸论语》为蓝本,借助网络释义逐页逐句读《大学》,沉醉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思想光芒中;回味在“格物致知…”真知灼见中,感同身受阳明先生当年“格竹”的执念。单凭这一章,就足以成就《大学》位列四书之首之地位。读《论语》,“弟子入则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弟子规》总纲,感叹古人“入世”哲学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分明就是如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源泉,我也由此萌发了将经典诵读作为本校校本课程长期开展的想法。

我通过查资料、做批注、记笔记等方法精读经典后,编辑了马额小学经典诵读必背内容的校本课程资料,内容包括:《学庸论语》A组(60句)、《学庸论语》B组(60句)(附学庸论语页码);《孟子》精选30句、《左传》精选30句、国学经典100句、《增广贤文》100句。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则践行其中做事做人的思想,将“为人正,为事公,为学勤,为业精”作为办学治校铭言,时刻警醒自己。一有空闲,我就顺手拿出自编的读本,反复吟诵几句,真是常读常新。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西安市临潼区城东二十公里处的马额塬上,是一所典型的西部乡村小学。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短板在乡村学校。薄弱的乡村教育该如何突围呢?王财贵教授认为: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读经六字真言是“小朋友,跟我念。”每天读二、三十分钟,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利用儿童记忆力最强时期,记住文化中精华作品。后来还发现成人也能从诵读经典中获得重大益处,曾发起“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倡议,他认为,“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涵养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在此理论指导下,以学生阅读带动家长阅读不失为突围的最好办法。我们从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短句子开始,以校内诵读为主抓方向,逐渐延伸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我亲自制定了马额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方案,实施中对方案不断修订完善,持续充实经典诵读内容,及时解决诵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明确提出了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背为主;方法灵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诵读方法。

为了不占用学生有限的校内学习时间,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在校边角时间,抓好晨读,午诵,暮吟,晚温故,节假日诵读,让马额小学的经典诵读呈现时时抓、处处有的诵读局面。比如来校10分钟,早、午大课间各5分钟,课前、饭前、饭后1分钟,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诵、优生领学、班级轮诵、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我们多形式、多策略地开展诵读,达到守善正心,德行育人的目的,让捧读经典文本成为每日的必修课程,成为一个自然而无压力的生命环节。

2023年起,我在学校推行诵读导师聘任制,为每班聘请一名诵读领学导师。要求诵读导师每天利用早操、课间操结束的5分钟,组织所在班级的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班的诵读任务。还从全校各年级遴选诵读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录制经典诵读音频,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在学生早到校时段,午饭时段滚动播放,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各班导师还利用班级小管家下沉到班级家长群,组织家长开展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来提升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厚植孩子成长的土壤,致力于建设家校教育命运共同体。如今,诵读导师制已经成为我校经典诵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另外,我还要求全校分年级推进背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以及随教材配套给学生下发的《中华诵》。每周的地方课程上,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吟诵诗歌,通过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唱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拓展了更宽广的思路。

为了检验诵读效果,我校早操前实行班级轮流诵读汇报制度,全校学生人人都有站台诵读机会,一来督促大家共学共诵,二来锻炼了学生台前演讲的胆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校每学年还要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测试比赛活动,艺术展演活动,督促学生不求甚解,广泛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夯实语文基础。我还将体育与健康学科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在全校推广“弟子规”武术健身操,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乐诵经典,做到了“以体育德”。

推进“家校共育”命运共同体,促进良好家教、家风形成,亲子共读经典这个小而暖的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找到了解决乡村教育困境的“密钥”,助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经过数年来的训练,我们发现,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一个毕业了两年的学生这样告诉我,她说:“校长,我现在还记得您在教学楼前给我们说,‘大家跟我一起读’,我现在的课本里好多内容都是小学背过的。”五年来,我校以我编辑的经典诵读材料为主体,以素读为核心,立足语言文化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让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始于声音,植根在人心,“声声”不息。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诵读方法。全校师生、家长在我的带领下,一起走入中华经典文化的“百草园”深处,采撷文化精粹,共享经典之美。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必读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化身。小学生只有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才会“化识成智”,只有长期“润物细无声”坚守才可见功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学老师注定要做“种子的事业”,蒙以养正,润泽童年,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们期望在不远的未来,当历经千帆后孩子们能够达到人生动态成长和静态坚守的辩证统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做好我校经典诵读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履行自己担当的马额中心小学副校长和临潼区级责任督学的职责,把自己积累的诵读经验、文本材料推广到其他学校,让更多的老师、孩子们加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历史使命中来,让经典之声响彻整个马额学区。2022年5月,因我校在马额学区经典诵读成绩斐然,临潼区教育学会会长、区教育局关工委主任王宝汉一行来我校进行实地考察,在听汇报、查资料、考实绩后,对我校经典诵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此后,我听取领导意见和建议,主动赶赴兄弟学校,展开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探讨经典诵读的方法、策略,学做我用。2023年,我撰写的经典诵读论文获得区级一等奖,受邀参加临潼区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育论坛,并在大会作交流发言,以此带动了更多乡村学校参与诵读经典,区内反响强烈。2024年,我依据前期诵读经验成果积累,申报了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课题的立项,给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计划将深度研究诵读资料,重新整理诵读释义读本,来提高师生们的赏读性。我正在校园创设国学文化墙,营造师生共读经典的沉浸式学习氛围。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我愿“以我来时路,赠君沿途灯”,以时间为眸,看半世晨光。每每漫步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时,我无比坚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必将是明日的国之栋梁。现代学校教育融入中华经典文化的传颂,必将帮助一代代孩子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成就诗意人生。我期待更多同行与我一起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去追寻推动民族发展更深沉的力量。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