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蜀汉靠什么又撑了30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09:37 1

摘要:公元 234 年,秋风萧瑟,五丈原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为兴复汉室而殚精竭虑、六出祁山的传奇人物,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享年 54 岁 。五丈原,这个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战略要地,见证了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也成为了蜀汉命运

公元 234 年,秋风萧瑟,五丈原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为兴复汉室而殚精竭虑、六出祁山的传奇人物,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享年 54 岁 。五丈原,这个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战略要地,见证了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也成为了蜀汉命运的转折点。

诸葛亮的离世,对蜀汉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他不仅是蜀汉的丞相,更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实际掌舵者。在他的领导下,蜀汉政治清明,军事上虽未能实现北伐中原的宏伟目标,但也保持着与曹魏对峙的实力,国内经济在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百姓生活相对安定。

诸葛亮的突然离世,让蜀汉瞬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政治上,朝廷内部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权力真空亟待填补,各种政治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刘禅本就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和经验,在失去诸葛亮的辅佐后,更是难以驾驭复杂的朝政,蜀汉政治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军事上,北伐大军士气低落,军队失去了主心骨,人心惶惶,面对曹魏的强大军事压力,如何安全撤军成为了摆在眼前的生死难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给蜀汉带来灭顶之灾。外部,曹魏和东吴对蜀汉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蜀汉的困境,开始虎视眈眈,准备伺机而动,蜀汉的边境局势陡然紧张起来。

就在这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蒋琬、费祎等一批诸葛亮生前精心挑选和培养的人才,肩负起了稳定蜀汉局势、延续蜀汉政权的重任。他们在诸葛亮奠定的基础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功地稳定了蜀汉的局势,让蜀汉在艰难的困境中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蒋琬,这位来自零陵湘乡的蜀汉重臣,在诸葛亮生前就已崭露头角,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与信任 。诸葛亮曾密表后主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 这份密表,不仅是诸葛亮对蒋琬才能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蜀汉未来的深远布局。

诸葛亮逝世后,蒋琬临危受命,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面对蜀汉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蒋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他深知,稳定人心是当务之急,于是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沉着冷静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仿佛诸葛亮的离世并未对他造成太大影响。他的这种镇定自若,给蜀汉朝廷和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看到了希望,逐渐稳定了人心。

在政治上,蒋琬致力于整顿朝纲,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只有确保政令畅通无阻,才能有效地应对外部的挑战。他严格选拔官员,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能,对贪污腐败、无能之辈进行严厉惩处,使得蜀汉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他还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削弱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倾向,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权威。通过这些措施,蜀汉朝廷内部逐渐稳定下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蒋琬继承了诸葛亮 “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的遗志,但他并没有盲目地照搬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他深知,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运输困难,常常因粮草不继而功亏一篑 。而且,多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内经济负担日益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于是,蒋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调整北伐战略,从频繁的军事行动转变为更为稳健的防御和进攻相结合的策略。他积极加强蜀汉的边境防御,修筑工事,训练士兵,提高了蜀汉军队的防御能力,使得曹魏不敢轻易进犯。同时,他也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准备发动进攻。

为了实现北伐的目标,蒋琬制定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计划 —— 沿汉水、沔水东下,进攻曹魏的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 。他认为,从水路进攻可以避开陆路的艰难险阻,便于粮草运输和军队调动,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曹魏。为了实施这个计划,蒋琬在汉中等地大造舟船,积极筹备物资,训练水师。然而,这个计划遭到了不少蜀汉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水路进攻风险太大,如果不能取胜,撤退将会非常困难,很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就像当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一样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蒋琬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上书给后主刘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然而,就在计划即将实施之际,蒋琬却旧疾复发,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不得不搁置了这个计划 。这无疑是蜀汉北伐事业的一大遗憾,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实施,或许历史将会被改写。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作为,蒋琬还非常注重民生问题。他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减轻百姓负担。他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使得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还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从而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在蒋琬的努力下,蜀汉的经济逐渐复苏,国力得到了增强。

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蒋琬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他在执政期间,积极选拔贤能之士,为蜀汉政权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寒门子弟,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他的重用。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人才,为他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使得蜀汉的人才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壮大。在他的推荐和培养下,许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如姜维、费祎、董允等,他们在后来的蜀汉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支撑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是蜀汉政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费祎多次出使东吴,展现出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他言辞敏捷,思维缜密,面对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的刁难,始终据理以答,辞义兼备,毫不退缩,令东吴君臣对他刮目相看 。孙权曾大醉问费祎:“杨仪、魏延,皆为牧竖小人。二人虽常有鸣吠之益于时务,但既已任之,其势必不得为轻,若一朝无诸葛亮,二人必为祸乱矣。你们这样糊涂,不知防虑于此,如何为将来打算呢 ?” 费祎一时愕然不能即答,幸好襄阳人董恢在旁及时解围 。孙权对费祎的才能十分欣赏,对他礼遇有加,甚至将自己常所执的宝刀赠予费祎,足见对他的器重 。这些外交活动,成功维护了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为蜀汉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蜀汉内部,费祎也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当时,魏延与杨仪这两位蜀汉的重要将领不和,经常争论,矛盾激烈时魏延甚至会举刀刃指向杨仪作威吓,杨仪则泣涕横集,两人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蜀军内部的团结。费祎深知团结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他常常介入二人之间,耐心地为他们谏喻分别,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努力化解他们的矛盾 。在费祎的努力下,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在世之时,都能各尽其用,为蜀汉的军事行动贡献力量,这其中费祎的匡救之力功不可没。这一功绩,不仅彰显了他的高超交际手腕,更为蜀汉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接过了治国的重任,先后担任后军师、尚书令、大将军等要职,成为了蜀汉政权中的核心人物 。他与蒋琬共同撑起了蜀汉的内政外交,两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费祎主张休养生息,认为蜀汉国力有限,不宜频繁发动战争 。他深知多年的战争已经让蜀汉百姓疲惫不堪,国家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时需要的是时间来恢复和发展。因此,他严格控制姜维的北伐欲望,每次只给予有限的兵力支持 。这种稳健的治国理念,使得蜀汉在战乱之后得以恢复元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

延熙七年(公元 244 年),魏军进逼兴势,形势危急 。费祎被授予符节,率军抵御 。出征前夕,面对紧张的备战气氛,他仍能与来敏从容对弈,展现出非凡的定力与自信 。来敏感慨地说:“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 正如来敏所预言,费祎抵达前线后,魏军不战而退,蜀汉再次化险为夷 。费祎因此战功被封为成乡侯,声名远播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示了费祎的军事才能,也让蜀汉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 。他一心为国,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蜀汉的治理和发展中 。在他的努力下,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就在费祎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暗杀打破了宁静 。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魏国降将郭循趁费祎酒酣之际,突然发难,将其刺杀身亡 。一代奇才就此陨落,令人痛惜不已 。费祎的死,不仅是蜀汉的重大损失,也对三国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离世,使得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政治上陷入了动荡,军事上也失去了重要的制衡力量,姜维得以放开手脚进行北伐,但却因缺乏费祎的制约和支持,导致北伐行动逐渐变得盲目和冒险,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蜀汉也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走向衰落 。

然而,蒋琬和费祎的相继离世,让蜀汉失去了两位中流砥柱,蜀汉政权再次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此时,蜀汉内部政治日益腐败,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他凭借着刘禅的宠信,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使得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姜维虽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一心北伐,但他的北伐行动却受到了黄皓等人的掣肘,无法全力施展自己的才能 。而且,姜维的北伐过于频繁,劳民伤财,使得蜀汉的国力在不断的战争中被逐渐消耗 。

外部,曹魏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国力日益强大,对蜀汉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曹魏的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兵源充足,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蜀汉的防御显得越来越吃力 。尽管姜维在军事上竭尽全力,但蜀汉的国力已经无法支撑他长期进行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蜀汉的灭亡似乎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命运 。

公元 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率领大军进攻蜀汉 。姜维率领蜀军在剑阁顽强抵抗,钟会的大军一时难以突破 。然而,邓艾却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绕过了剑阁天险,直逼成都 。刘禅在惊慌失措之下,听从了谯周的建议,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 。至此,历经 43 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 。蜀汉的灭亡,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逐渐瓦解,也为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

蒋琬和费祎,作为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肩负起了延续蜀汉国运的重任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施展才华,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他们最终未能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但他们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

他们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勇气、忠诚与担当的传奇史诗 。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力量 。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当我们翻开史书,回顾那段历史,蒋琬和费祎的身影总会浮现眼前,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