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渝陕鄂交界的大巴山脉深处,巫溪县的吊脚楼里,聂光燕正伏在绣架前,指尖的针线在夏布上穿梭如蝶。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巫溪嫁花”的县级传承人,她即将带着这份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亮相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
华声在线5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梅)在渝陕鄂交界的大巴山脉深处,巫溪县的吊脚楼里,聂光燕正伏在绣架前,指尖的针线在夏布上穿梭如蝶。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巫溪嫁花”的县级传承人,她即将带着这份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亮相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
巫溪嫁花是流传在重庆市巫溪县,并辐射到渝、陕、鄂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其技艺讲究“有曲有直、依纱而行,下针不偏不倚、起针收锋敛芒”,以平布为底,正面呈现细腻辫针,背面则如精密网格,整幅作品无线结,搓洗仍不脱针。2014年,巫溪嫁花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很多人觉得嫁花‘土’,但我看到的是千年巫文化的密码——每一针都藏着祖先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祈愿。”聂光燕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巫溪人,她从小看着外婆和奶奶刺绣,对巫溪嫁花情有独钟。后来机缘巧合,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丽娟,不断提升技艺水平。
作为非遗传承人,如何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活”在当下?近年来,聂光燕与各位前辈老师一同,将巫溪嫁花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爱上并传承巫溪嫁花;将传统纹样拆解重组,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让巫溪嫁花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伴手礼”;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大型非遗展会,带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舞台。
此次参展作品,正是她“守正创新”的缩影:《凤凰牡丹》以夏布和荆竹为载体,将传统团花图案变成更具流动感;《嫁娶图》在长达90厘米的画幅里,展现巫溪婚俗中的挑花元素,如新娘盖头、喜帐纹样等。“非遗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成为可触摸、可使用、可分享的生活美学。”聂光燕说。
(《凤凰牡丹》。受访者供图)
第七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即将开幕,聂光燕充满期待:“巫溪嫁花虽然扎根重庆,但它的辐射范围更广泛。这次去湖南,像是带着‘娘家人’的手艺走亲戚。到时候希望能和湖南湘绣、上海绒绣等非遗项目老师交流学习,碰撞出‘创新火花’。”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