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临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河州大地 ——临夏州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09:24 2

摘要: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250多万各族儿女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黄河之滨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河州大地

——临夏州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

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250多万各族儿女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黄河之滨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载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凝心聚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夏篇章。

党建引领聚合力 同心共筑石榴情

前不久,临夏州民委机关党支部与东乡县北岭乡宋家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与村里的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党的民族政策。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州民委主任王景海在解读党的民族政策时如是说。大家认真聆听,不时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像这样在党建引领下举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临夏州广泛开展。

在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党员干部组成的“石榴籽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远宾介绍说:“我们队里有汉族、回族、东乡族的党员,大家分工协作,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

近年来,临夏州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重要议程日程,制定印发一系列文件,聚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主责主业有机结合,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措施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形成了州级抓谋划督导、县市抓创新落实、基层出亮点树典型的工作局面。

文脉交融绽芳华 多彩非遗绘同心

走进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传承基地,悠扬的花儿曲调在山间回荡。回族歌手马俊和东乡族歌手妥玉兰正在排练新曲目,他们将回族花儿的高亢与东乡族民歌的婉转巧妙融合,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新唱法。

“花儿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瑰宝,通过交流融合,让它绽放出更美的光彩。”马俊说。

在临夏州,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随处可见。苗绣传承人杨芳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开设工作室,带领东乡族、保安族的姑娘们学习刺绣技艺,将非遗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中。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元素和中华民族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州传承推广永靖傩戏、临夏花儿、河州贤孝等地域文化名片,成立了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多民族花儿乐队“石榴籽”组合和“石榴花”组合,进一步丰富了花儿的传承形式。

举办河州牡丹嘉年华、中国花儿大会、全国少数民族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创排《米拉尕黑》《花儿烂漫》《黄河安澜》等剧目,大型沉浸式文旅剧《花开临夏五千年》引爆网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按照“一县市一品牌、一行业一亮点”创建思路,打响“河州红石榴”民族工作品牌,探索走出具有临夏特色、彰显时代风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产业开花结硕果 协作共赢谱新篇

在东乡县那勒寺镇三甲村,一座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园里,各族群众正忙碌地采收香菇,共同参与产业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6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在家务农,收入微薄。现在在产业园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学到技术。”东乡族村民马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这里有不同民族的员工,大家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就像一家人。”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以项目和产业为牵引,坚持不懈抓经济建设,以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临夏州民委共同发展科科长徐学海说。

据了解,2024年,临夏州积极争取落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1.338亿元,协调落实民族乡发展资金390万元,全面落实国家、省上扶持民贸民品企业发展政策,争取落实2024年民贸民品生产贷款贴息引导支持资金4191.41万元,以坚定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法治护航促和谐 团结之花永绽放

在广河县齐家镇,一条别具特色的民族团结法治宣传长廊吸引着不少群众驻足观看。长廊上,既有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又有民族团结知识和感人故事展示,让群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这种宣传方式很直观,让我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学到了法律知识。”村民马某说。

近年来,临夏州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用法治护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临夏市、广河县、积石山县相关乡镇、街道建成4个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层联系点,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各族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围绕“党亲·国好·法大”行动固根本,定期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四进”“百场万人”巡回宣讲、座谈交流等普法宣传活动,引导全州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自觉尊法守法学法用法。

坚持良法善治,加快立法进程,先后颁布《临夏回族自治州城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城市供热用热条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物业管理条例》,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温度。为促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保护传承,颁布《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

“法治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依法办事,才能维护好各族群众的利益,促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临夏州民委政策法规科科长赵娟说。(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魏世东)

临夏市:画好“同心圆”共建“幸福城”

临夏市历史文化悠久,历来就有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源远流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积淀深厚,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近年来,临夏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为平台,聚焦夯基础、强宣教、促交融、兴文化、抓治理,不断推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开展。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幸福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

围绕主线 致力画好“同心圆”

“这里文化氛围浓厚,街道整洁,市民非常热情。”近日,来自天水的游客王女士在八坊十三巷游玩时这样说。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八坊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八坊街道致力于“红石榴”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和“红石榴”家园建设,昔日的“老八坊”华丽转身为国家4A级景区,八坊十三巷见证了各民族的团结奋进,也成为全面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临夏市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滴灌,依托万人大培训等活动,分层分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建了多位一体的宣传教育体系。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原则,不断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成功打造4个教育实体和“示范景区”“主题公园”“石榴籽街”等一批宣传窗口。多领域开展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方案,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目前,精心培育创建全国、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示范家庭共计139个。

文化认同 架起互鉴交融“连心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砖雕、蛋雕、葫芦雕、木雕、泥塑……每一件出自临夏市的手工艺品,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令外地游客赞叹不已。

近年来,临夏市举办非遗专场演出,推动河州贤孝、砖雕、蛋雕、泥塑等38项民间传统文化相继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黄河文化、大禹文化、牡丹文化、彩陶文化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建成村史家珍馆、乡愁记忆馆、红色文化馆等一批村社区文化阵地,用中华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

此外,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临夏市同步开展观赏采风、文体赛事、文艺演出、书画展演、公益服务等“石榴籽”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互鉴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法同行 构建安居乐业“共同体”

今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和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5月11日,临夏市司法局八坊司法所联合八坊街道综治中心在盖碗茶广场及周边商铺开展“民法典‘典’亮旅程,文明游‘法’润人心”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普法志愿者通过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手册、悬挂横幅等形式,向居民和游客、商户宣传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工作人员重点围绕旅游法、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方面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常见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大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针对居民和游客、商户提出的各类法律疑难问题,普法志愿者一一耐心解答,并受到居民和游客、商户的好评。

近年来,临夏市坚持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营造浓厚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广河:扎实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发展

在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广河县,长期以来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结下了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建根基愈加牢固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广河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化创建内涵、丰富载体形式、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以“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河精彩篇章。

“红石榴”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齐家文化……”近日,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曾家小学等,通过开展主题宣讲和游戏、互动实践等多种形式,让400余名师生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河县用好用活平台载体,坚持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广泛融入各类节会、文旅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和美陇原·同心筑梦”专场文艺演出。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在买家巷镇李家寺村、三甲集镇康家社区打造“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点,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如今,在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社区,有事情大家共同商议,有问题及时依法解决,干部和群众之间关系和谐,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氛围十分浓厚。“我们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康家社区书记马树华说。

依法治理,法润民心,广河县坚持将法治理念贯穿民族事务治理全过程,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聚焦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法治工作深度融合,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基础。将民族事务纳入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共同治理机制,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创建+”模式 满足各族群众新期待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进入我们的直播间,这里是我们当地的农产品……”近日,记者走进广河县正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里网上销售十分红火,销售的多为当地特色产品,电商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创建+牛羊产业”,召开第二届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引进生物明胶生产线,建成运行农畜和饲草交易市场、良种繁育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助推牛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聚焦“创建+电商产业”,立足创新电子商务新体制、培育新形势、打造新动能,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打开农特产品销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聚焦“创建+美食产业”,成功打造广河美食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河沿面片城建设,建设高原姑娘牛肉面供应链基地,新发放产业贷款5741万元,依托广河籍群众创立的知名餐饮品牌,通过加盟、开设分店等方式全国各地美食店发展到6200多家,从业人员达6.3万人,产值达29亿元;

聚焦“创建+就业创业”,举办第三届创业就业大会暨青年创业就业经验交流会,广河籍在外优秀人才代表进行创业就业经验交流,签订用工就业框架协议……

据了解,广河县将“创建+”模式品牌作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育产业、招大商、优生态、保民生,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康乐: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各位来宾,这边是马厂类型彩陶……”近日,在康乐县博物馆史前彩陶展厅,“阳光未来”石榴籽小小讲解员字正腔圆地讲解着彩陶文化,引得游客纷纷点赞。自2014年开始招募培训“小小讲解员”以来,康乐县博物馆累计培养500多名“小小讲解员”,开展志愿服务2万余场次,“小小讲解员”品牌已成为康乐县文化传承的一张名片。

“我们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物展览、主题活动、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培养‘小小讲解员’等方式,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康乐县博物馆馆长马正芳说。

近年来,康乐县深化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亲密好像石榴籽、幸福犹如石榴花”,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大力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充分利用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博物馆、民族团结展厅等载体平台,组织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和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级教学教育全过程。

扎实推进“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全力实施“七大提升行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打响叫亮“创建+”特色品牌。把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持续深入开展示范单位、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等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标准优化、内涵深化、形式拓展、效果提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规划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创建“花儿故乡·生态康乐”旅游品牌。

村容整洁,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走进虎关乡关北村王家湾社,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情景。然而,之前的王家湾社地处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村群众。后来,虎关乡与位于川区的二十铺村汉族群众商议,计划将王家湾群众集中安置到川区,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经过乡村干部耐心细致地工作,集中安置点的土地问题顺利解决。如今,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呈现出民族团结新气象。

“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村才能发展得更好。”关北村负责人说。

康乐县坚持把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突出抓好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稳岗就业、保供稳价等具体民生事项,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永靖:绘就最大“同心圆”

永靖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压实法治责任

灌溉培育“石榴花”

永靖县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规范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靠实普法责任,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压紧压实普法责任,确保普法工作任务落实。建立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健全普法考核评估机制,推动普法质效提升。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持续推进依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增强法治认同

绘就最大“同心圆”

永靖县城北新村的思琳服饰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声隆隆,几十位工人在熟练操作,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城北新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也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搬迁村,不同的生活习惯、乡风民俗在这里交汇交融。

据城北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蒋月平介绍,近年来,该村的几个企业内各族工人通过在生产中互相帮助、生活中深入交流,努力践行肩并肩共同奋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实践,思琳服饰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成功实践的缩影。

近年来,永靖县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持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将民法典学习宣传列入民族领域普法责任清单,推动领导干部作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民法典”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民族团结+民法典”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家庭、进宗教活动场所,把民法典宣传融入全县各法治宣传阵地,推动民法典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开展法治宣传

谱写民族团结“一家亲”

永靖县在各族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五个认同”。依托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石榴花开”大讲堂、“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靖县移民小学的教室墙上,同学们创作的手抄报简单好看、生动形象,表达着孩子们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共同心声。(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来源:临夏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