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可能不发烧!提醒:出现8个症状,病毒或已来敲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09:23 2

摘要:最近在门诊里,我遇到几个“奇怪”的病人:没发烧,没咳嗽,就是觉得累、没劲、嗓子干、心情烦躁。他们自己都以为只是天气变化或者“上火”,结果一查,竟然是新冠阳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新冠来了,你却毫无察觉?这一次,它不再高调发烧、咳嗽,而是悄无声息地潜入身体,像个“隐形杀手”。

最近在门诊里,我遇到几个“奇怪”的病人:没发烧,没咳嗽,就是觉得累、没劲、嗓子干、心情烦躁。他们自己都以为只是天气变化或者“上火”,结果一查,竟然是新冠阳性。

这就让人警觉了:新冠病毒似乎“变聪明”了,不再靠明显症状来“报到”,反而用更隐秘的方法潜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新冠再次爆发,但这次它可能不发烧了。你需要当心的,是那8个容易忽略的信号。

说实话,作为医生,我从2020年开始,就跟新冠打起了“游击战”。一开始它来得猛烈,烧得人躺不下床,咳得整宿睡不着。

但到了2024年冬天开始,一批批新冠患者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表现:他们没有高热、没有剧烈咳嗽,却一个个身体“垮掉”,症状更像是感冒和疲劳的混合体。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5年4月发布的流调报告显示,新一轮新冠感染者中,约有36.4%的患者没有出现发热症状。而在这些“不发烧”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以下几种表现:

嗓子干痒、四肢乏力、肌肉酸痛、注意力难集中、轻微咽喉痛、胃口差、情绪波动、睡眠紊乱。

这些症状没一个“吓人”的,看上去就像“普通感冒”“春困秋乏”或者“亚健康”,但它们很可能是病毒已经“敲门”的信号。

我印象很深,有一位30出头的女性患者,来我门诊的时候整个人状态特别差。她说自己最近总是早上醒不来,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又睡不着,嗓子总是干干的,讲话多了就觉得累。她以为是工作太拼,结果我一看她的血氧和检测试纸,直接就阳了。

她非常震惊:“我都没发烧啊,怎么可能是新冠?”我告诉她,现在这波病毒就是这么“狡猾”,它不再靠烧来提醒你,它靠的是“疲劳”“嗓子不适”“注意力下降”这些非常“正常”的小毛病。

这种“低调”的病毒传播方式,其实更加危险。因为它不会让你第一时间警觉,就像有人在你门口徘徊,不敲门,只等你开门那一刻,悄然入侵。

我们接下来说说这8个症状,不是说有一个就是新冠,但如果你最近出现了其中多个,就要提高警惕了。

第一,莫名其妙地疲惫,哪怕睡得再多也提不起劲。
第二,喉咙干痒或轻微刺痛,不咳嗽却总想清嗓子。
第三,肌肉酸软,尤其是后背和大腿,像感冒初期那种酸。
第四,胃口下降,吃什么都没味儿,甚至有轻微恶心。
第五,注意力难集中,脑子像进了雾,工作效率大降。
第六,情绪不稳,容易发火、焦虑,连自己都觉得不像自己。
第七,晚上难以入睡,或者凌晨醒来后彻夜难眠。
第八,眼睛干涩、流泪,像是风吹了一天。

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不是一刀切出现的,有些人只有其中两三个,有些人可能症状一天换一种,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没有明显诱因、常规感冒药无效。

我有位朋友,做设计的,平时就是夜猫子,作息不规律。有段时间他总说“太累了”“嗓子干”,我们都以为他是熬夜太多。直到有天他剧烈头晕,去医院挂了个水,医生建议做个新冠抗原检测,一测,阳了。

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新冠已经从“高调入场”变成了“潜伏入侵”,尤其是对年轻人,身体好、症状轻,更容易忽视。

我们不能再用“是否发烧”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感染了,而是要看身体有没有发出“微妙的信号”。

答案是:不全是。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年第4期的研究,目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在传播性上更强、隐匿性更高,但毒力是否减弱还没有定论。之所以症状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基础。

换句话说,不是病毒变善良了,而是我们身体有了“经验”。但这个“经验”不等于“免疫”,更不等于“不会再感染”。

尤其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儿童这些高风险人群,即使感染的症状不剧烈,也可能引起免疫紊乱甚至并发症。

我遇到过一些患者,感染后没几天就“转阴”了,但后续问题不断:

情绪波动、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了持续性心悸、胸闷。

这类情况我们称为“长期新冠”或“新冠后遗症综合征”,目前国内外研究都在持续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后遗症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2025年《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约17%的新冠感染者在转阴后3个月仍存在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头痛、思维缓慢、注意力下降。

也就是说,即便你觉得“症状轻”,也不能完全当回事儿。及时识别、休息、隔离、监测,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负责。

看诊的时候,有几个误区是真常见:

误区一:不发烧就不是新冠。
现在新冠“不发烧”的占比越来越高,不能再靠“有没有热”来判断。

误区二:转阴就等于好了。
病毒可能清除了,但身体恢复需要时间,特别是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修复。

误区三:年轻人扛得住,不用管。
有些年轻人感染后长期疲劳、情绪低落,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更大。

误区四:一阳之后不会二阳。
病毒变异在继续,免疫保护会衰退,“重复感染”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

说到底,预防永远是最有效的“治疗”。

第一,日常作息规律,别熬夜。免疫系统最怕你昼夜颠倒,睡觉是最便宜的“免疫修复”。

第二,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尤其在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别放松警惕。

第三,保持良好情绪。病毒最喜欢“情绪低落”的人,长期焦虑、抑郁会让免疫力下降。

第四,出现可疑症状,及时检测,别拖。现在检测手段很多,别等到症状加重才后悔。

你可能在忙工作、带孩子、追剧、熬夜……但你的身体一直在默默记录每一次“异常”。哪怕只是一个“没来由的疲倦”,也可能是它在敲警钟。

别等病毒进了门,才想到关窗。新冠又来了,但它不再“喊叫”,而是在你最放松的时候,悄悄靠近。

把今天这篇文章发给你关心的人,别让“隐形的新冠”打个措手不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4月中国新冠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分析简报[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5.

[2]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新冠病毒感染后神经系统表现与长期症状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5,24(4):289-294.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新冠病毒变异株临床表现特点及传播力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4):342-348.

来源:健康小助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