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6日,中国教育界接连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曦因病逝世,年仅44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尹悟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离世,终年45岁。两位正值学术黄金期的教师在同一天骤然离去,留下的不仅是亲友的悲痛,更是一道关于生命、健康与时代压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曦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尹悟铭
2025年5月16日,中国教育界接连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曦因病逝世,年仅44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尹悟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离世,终年45岁。两位正值学术黄金期的教师在同一天骤然离去,留下的不仅是亲友的悲痛,更是一道关于生命、健康与时代压力的沉重命题。
他们本应是学术星空的璀璨星辰
翻开两位教师的履历,字里行间皆是奋斗的印记。
刘曦,从澳门大学到南洋理工,从城市时尚传播研究到“旅游外交2.0”的开拓者,她的学术生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作为“金沙引路人”师德榜样,她身兼教学、科研、行政数职,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学术与社会服务。而尹悟铭,从南艺学子到雕塑系骨干,从美术学院副院长到艺术创作实践领军人,二十载光阴全情投入艺术教育与创作,用作品诠释“艺术高峰的执着追求”。
他们本应是学术与艺术星空中持续发光的恒星,却在人生盛年戛然而止。
光环背后:被忽视的高知群体健康危机
两位教师的离去,撕开了高校教师群体的生存现状——
“三高”压力下的隐形透支:科研考核的“KPI化”、教学任务的繁重、行政事务的琐碎、职称晋升的焦虑……多重角色叠加成“24小时待机”的工作模式。当社会赞叹高校教师“寒暑假自由”时,鲜少有人看见深夜实验室的灯光、假期里的论文修改批注,以及“非升即走”制度下的心理重负。
健康管理的集体失语:据统计,我国高校教师亚健康比例超70%,心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显著。但“高知光环”反而成为桎梏——社会默认他们“懂得自我调节”,高校“重成果轻关怀”的管理惯性,让许多教师默默吞咽着慢性疲劳的苦果。
艺术与学术的理想主义困境:尹悟铭的雕塑刀、刘曦的学术笔,承载的不仅是职业,更是毕生热爱的志业。但理想主义的纯粹性与现实压力之间的撕裂,往往让追求卓越的他们更难按下“暂停键”。
追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术生态?
两位教师的早逝,不该只是朋友圈里的一声叹息。它迫使我们直面几个尖锐问题:
当高校将“双一流”指标层层分解为教师个体的绩效时,是否同步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健康支持体系?社会在享受高教成果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人类灵魂工程师”也需要被呵护灵魂?在“内卷”成为时代关键词的今天,知识精英是否也被困在了“必须永远奔跑”的生存叙事中?刘曦留下的《旅游外交2.0》中曾写道:“城市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传播,本质是人与文化的共情连接。”而今天,我们是否也该与知识创造者建立更深层的共情?
生命的启示:让学术与艺术回归“人”的本质
或许,纪念他们最好的方式,是重新思考何为真正的学术尊严——
给“慢”以空间:科研不是流水线,艺术不是冲刺跑。允许教师有“学术休耕期”,让思考在沉淀中生长。
破除以命换绩的价值观:高校评价体系亟需引入“健康权重”,将心理健康咨询、强制休假制度纳入教师权益保障。
社会认知的转向:摘下“强者无需关怀”的偏见,看见高知群体作为“人”的脆弱性。
结语
刘曦和尹悟铭的早逝,是两颗流星的陨落,却应成为照亮变革之路的火种。当我们哀悼“天妒英才”时,更需明白:没有健康的土壤,结不出可持续的文明果实。愿每一位在书斋与实验室中耕耘的人,不必以燃烧生命为代价追寻真理与美;愿学术与艺术的长路上,少一些骤然熄灭的灯火,多一片温暖守护的星光。
转发这条推送,不仅为悼念,更为唤醒。
#高校教师健康# #谁在守护守护者# #拒绝以命换绩#
(本文部分信息综合自澎湃新闻、南京艺术学院讣告)
来源: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