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枫小说《一日顶流》将登人艺舞台,带来多个“第一次”的突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7:43 2

摘要:“这些年一直存在‘剧本荒’的问题,能不能破局,我们想在《一日顶流》中探索一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5月19日,北京人艺小剧场新排剧目《一日顶流》举行媒体见面会,这部作品汇集了人艺多个“第一次”的新尝试。

“这些年一直存在‘剧本荒’的问题,能不能破局,我们想在《一日顶流》中探索一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5月19日,北京人艺小剧场新排剧目《一日顶流》举行媒体见面会,这部作品汇集了人艺多个“第一次”的新尝试。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石一枫作品首次被改编为话剧

“北京人艺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和京味作家合作的机会,期待呈现一部好的、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冯远征说。小剧场话剧《一日顶流》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北京青年胡莘瓯因一次直播事故意外成为顶流网红,却因流量裹挟而选择逃离城市的故事,在躲避关注与寻找自我中,他与沉迷虚拟世界的父亲胡学践的隔阂渐渐消融。石一枫用敏锐的时代触觉捕捉互联网浪潮下的心理波动,刻画网络社交、流量经济等新兴现象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而在人艺舞台上,人工智能、流量等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题材相当罕见。

导演杨佳音。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被科技影响、改变着,既享受了便利,也有困惑和迷茫,话剧《一日顶流》不批判其中的任何行为。”导演杨佳音说,“我们希望能通过科学哲思和市井烟火的碰撞,探讨真实的人和人的情感,这与原著的思想内核高度一致。”

“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编成话剧,而这第一次改编就登上了人艺的舞台。”石一枫大感慰藉,“我从小就是人艺的戏迷,一直想着如果能像我的文学偶像老舍、刘恒等前辈,让北京人艺排演自己的作品,我就敢管自己叫‘北京作家’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写一代人的北京,我所写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北京,一个既是千年古都又是网络之城、科技创新之城的北京。”

“集体创作”首次让小说直通人艺舞台

小说《一日顶流》首发于《收获》杂志2024年冬卷,2025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6月6日便将迎来首演——从小说直通舞台,北京人艺这次采用了全新的创作模式,“编剧”一栏常见的具体姓名被“集体创作”取代,导演、演员、设计、场记等主创人员都在剧本里留下了灵感和汗水。

《一日顶流》海报

“经过讨论,大家会像做小品一样,先把一段一段的戏做出来,然后挑选能在舞台上呈现的部分,所有的剧本都是在排练厅里形成的。这种创作模式在国际上有不少成功先例,是当今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人艺在小剧场领域进行的一次探索。”冯远征说。作为《一日顶流》的艺术指导,他看到这部作品里闪烁着人艺一贯的创新精神,“人艺曾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演出过许多先锋戏剧,也有大量通过二度创作让原剧本更加丰满甚至大大提升的例子,我们相信青年一代依旧有丰沛的创造力。”

石一枫(左三)与《一日顶流》剧组成员。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但在文学与戏剧的边界上,仍有“摩擦”的火花让人回味。“小说是时间在文字里流淌的艺术,戏剧是集中爆发的艺术,需要在方寸舞台间爆发各种矛盾。”石一枫举例,为了增强张力和冲突,小说中几个特质共通的人物在话剧舞台上被“合并同类项”,李珀、王君瑞、张鑫名3位演员要分饰十几个角色。如果说原著借胡学践、胡莘瓯父子呈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众生百态,那么高度凝练的话剧则以较为先锋的姿态完成了对数字时代的“病理切片”实验,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石一枫不会独自决定什么,“我也是创作团队的一员,大家商量着来才有好戏。”

“新京味”要反映当下人们心态

在舞台呈现上,《一日顶流》也有突破,它首次通过院内公开征集的方式,遴选出最佳舞美设计方案。“最终,我们采用了与题材风格契合的赛博风格。”杨佳音介绍,整个舞台将被设计成宛若电脑机箱的空间,“在强烈的科技感中透露出一种荒诞的诗意。”

《一日顶流》艺术指导、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总的来说,区别于以往人艺作品中的京味,《一日顶流》的许多变化显而易见。“过去,人艺的京味以表现北京人的生活、北京话为主,比如《龙须沟》《小井胡同》写南城,《全家福》写东西城,但当下的新京味应该重新定义。”冯远征说,当代的北京多元包容,“要反映当下,需要关注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真实心态,京味的意义已经不只是简单地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

记者:高倩,方非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