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6~18日,2025内分泌代谢疾病前沿进展学术会议(CDEF)于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次会议以“登顶国际舞台的中国原创研究”为主题,汇聚了内分泌代谢领域的众多顶尖学者。会议内容涵盖了肥胖、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下丘脑-垂体、甲状旁腺与骨代谢等多
本文经李光伟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2025年5月16~18日,2025内分泌代谢疾病前沿进展学术会议(CDEF)于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次会议以“登顶国际舞台的中国原创研究”为主题,汇聚了内分泌代谢领域的众多顶尖学者。会议内容涵盖了肥胖、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下丘脑-垂体、甲状旁腺与骨代谢等多个领域,旨在推动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科的创新发展,传递新进展、新理念,并促进临床实践工作的进步,助力科研成果向世界舞台迈进。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
以《大庆研究的新启示——早期干预打断“糖化-氧化-动脉硬化”心血管事件链致长期心血管获益》为题发表专题报告。李教授系统阐释了大庆研究最新科学发现与临床转化价值——
确诊糖耐量受损后推迟糖尿病发病4年以上,显著降低死亡和血管并发症长期风险!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李光伟教授发表讲座
PART.01
全球三大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具有持久“后效应”
1995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庆研究向国人报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糖尿病是可预防的。1997年这一突破性的消息通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杂志Diabetes Care传遍全世界。
再跨越一个十年,大庆研究与芬兰DPS研究、美国DPP研究一起,共同揭示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糖尿病方面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后效应”。这些研究的成果,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史上的里程碑。
至此,“糖尿病能否被预防”这一问题已得到肯定回答。
PART.02
心脑保护新“战场”:糖尿病预防,能否成为心脑防线的“前哨站”?
心脑血管疾病是四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不仅带来躯体上的残疾与过早死亡,还会严重侵蚀人的尊严与精神世界。面对日益沉重的医疗负担,李光伟教授指出,我们迫切需要将治疗的“重心前移”,做到以预防为主。
0 那么,糖尿病的预防是否能够进一步扩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大庆研究在进行了长达6年干预及经过30年随访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与进展为糖尿病的受试者相比,在6年生活方式干预期间未进展为糖尿病者,24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微血管病变风险降低66%。
但是干预3年随访15年的芬兰DPS研究、干预3.5年随访21年的美国DPP研究未能得出相同结论(图1)。
图1 大庆研究、DPS、DPP的长期随访结果
0 同类研究,为何结果不同?
DPPOS的研究者认为,DPP研究人群在试验之后过多地使用了他汀类药物,从而掩盖了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心血管获益。而李光伟教授研究组认为,各研究组间干预时间的长短差异,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结局不同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0 如果假设成立,那么诊断糖耐量受损(IGT)后,维持非糖尿病状态几年才能降低长期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全球糖尿病和心血管专家。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大庆研究数据的事后分析给出了我们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PART.03
4年!确诊IGT后,推迟糖尿病发病4年以上,显著降低死亡和血管并发症长期风险!
大庆研究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大庆市进行,纳入了最初参加大庆研究的540例IGT的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通过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IGT。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涉及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或两者兼顾),另一组为对照组。试验结束后,对受试者的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发症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此项事后分析使用Cox模型,评估在确诊IGT后2、4和6年末,那些仍保持非糖尿病状态与同期进展为糖尿病的患者比较在30年间发生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的这些结局各自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在30年间逐渐增大。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体质指数、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干预措施和药物(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脂药)后,与糖尿病组相比:
➤在4年随访时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全因死亡(HR=0.74,P=0.026)、心血管事件(HR=0.63,P
➤而在6年末随访时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又观察到了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降低(HR=0.56,P=0.002)(图2)。
但是在维持非糖尿病状态少于4年人群则未见上述四项临床结局任何获益。
图2 研究结果
总之,如果糖尿病前期人群能够推迟进展为糖尿病4年,就可以在其后20年间减少全因死亡风险26%、心脑血管疾病风险37%。如果推迟糖尿病6年,其后20年间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均可达到40%,并延长寿命。但是推迟糖尿病的时间少于4年则未看到这方面的任何获益。
此外,研究者发现,随访的时限的长短对能否发现显著性研究结果有着深刻影响:
➤与同期进展为糖尿病者相比,推迟糖尿病4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需在25年后显现;推迟糖尿病6年,最早需15年后显现。
➤至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显著降低,在推迟糖尿病6年人群中也要在随访30年才显现。
这一结果显示,糖尿病预防对心脑血管结局发生风险的影响,需要以每十年为一单位进行评估和判断,因此人们需要长期的坚持干预和长久的耐心等待迎接它的到来(图3)。
图3 随访时限对发现显著性研究结果的影响
PART.04
30年坚守的科学回报:大庆研究重塑CVD“关口前移”策略
李光伟教授总结道,大庆研究的这项新发现意义重大,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公众而言,都是令人振奋的佳音。这一成果充分印证了大庆研究团队30年来三代人执着付出与坚守的价值。该研究对将来糖尿病预防和研究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要重视干预的年限,至少4年,而不是两三年,才能取得心脑血管病的远期良好结局。应考虑针对IGT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作为糖尿病和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预防管理的一部分。它也鼓励糖尿病高危个体要下定决心,坚持生活方式干预,争取推迟糖尿病发生超过4年,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时40年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把初诊糖尿病变成最轻糖尿病的降糖治疗能降低长期CVD风险。历时34年的大庆研究结果表明,阻止糖尿病前期变为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可显著降低其后20年CVD风险。这两项大型临床试验均表明早期强化控糖的“遗留效应”导致的CVD并发症获益,在于预期结束后多年依然存在。UKPDS和大庆研究的这些新结果,从糖尿病治疗和预防两个方面揭示:早期打断“糖化-氧化-动脉硬化”心血管事件链可以带来心血管方面的长期好处。与专注降糖治疗相比,从源头预防糖尿病是CVD管理“关口前移”更为简单的有效途径,可能是“关口前移”的突破口!因为它更简便易行、更省钱、也更具公众健康价值,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小 结
大庆研究新发现为IGT人群的早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更从预防医学维度拓展了CVD防控的策略边界,提示糖尿病的管理需以“早期干预、长期坚持”为核心理念。与此同时,大庆研究也为全球慢性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
李光伟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内分泌首席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预防,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入选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
为2015年以来历届“爱思唯尔”中国高引学者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