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民营医院陷入百万整形“假专家”上海房车维权风波,信任崩塌与风险隐忧怎么破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1:28 1

摘要:当下的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的发展备受关注,它们在为患者提供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近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事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当下的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的发展备受关注,它们在为患者提供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近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事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这周,上海街头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一幕:一辆张贴着“医院欺诈”“医生来路造假”等醒目标语的名牌重卡房车,停在一家知名的民营医院门前。这一奇特景象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围观,不少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相关画面迅速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民营医院管理的高度关注与热议。

截至2025年5月13日,涉事医院并未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正式声明或公开回应,以说明这一事件的具体情况,这使得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房车车主、也是此次事件的当事人潘先生的维权之举,将民营医院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人事管理与发展风险方面的漏洞,在这个初夏,以最直白的方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主刀医生背景造假,摧毁医患基本信任

回顾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家民营医院遇到的“麻烦”着实不小。

据潘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身为江苏人的他,在2024年1月的东南亚自驾途中遭遇严重车祸,致使股骨骨折以及会阴部撕裂伤。出于对这家上海民营医院的信任,他不惜辗转回国,前往上海长宁区的院区进行手术治疗。

从潘先生向媒体展示的账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医院治疗期间共花费了近百万元。起初,治疗和恢复的进展看似较为顺利,然而,问题却出在了最后一次手术上。由于会阴部撕裂伤愈合后存在2公分左右的粘连,影响正常解便,潘先生遂决定接受皮瓣修复手术修复疤痕。医院告知他,该手术将由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聘请的周某礽医生主刀,且恢复期短、切口小。

然而,2024年6月4日手术结束后,潘先生震惊地发现,自己屁股上竟出现两道加起来长达22公分的切口。不仅如此,5个多月过去,伤势恢复并不理想。前往上海一家公立三甲医院肛肠外科检查后,诊断报告显示手术伤口发生新的粘连,还伴有“提肛功能部分受限,部分内括约肌失弛缓可能”,肛门功能受到影响。

更令潘先生愤怒的是,他向上海市卫健委投诉查证后得知,给自己动手术的周某礽医生并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今年2月,长宁区卫健委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一百零一条,认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上海和睦家医院有限公司处以警告、罚款30000元。

此后,潘先生与医院多次协商赔偿事宜,医院最初仅愿赔付3万元,后提出退还约17万元手术费,而潘先生要求“假一赔三”以及后续治疗康复费用,双方陷入僵局。

直至冲突爆发,出现了近日的房车堵门维权之举。

有媒体记者多次致电该院,均未获回复。不过,从冲突爆发时医院的一些行为可以看出其对此事的态度,如多次报警、租借大巴车停在房车旁边以遮挡潘先生的维权标语、投诉潘先生车辆超规等。据悉,目前潘先生的房车已离开医院门口。

当我们事后再梳理此次事件,即使事件中有诸多细节是潘先生自执一词,但有一经官方确认的事实无法否认:医院宣称的“九院专家”,经卫健委查证,根本未曾在九院注册执业,医院的确存在对专家身份的虚假宣传,误导了患者。

这一虚假信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摧毁了患者对医院的最后一丝信任。

民营医院人事管理之殇

在“上海房车堵门”事件中,民营医院人事管理的漏洞被无限放大。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诸多民营医院在人事管理方面,也正在面临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并未有类似的事件触发。而这一现状正如同毒瘤,侵蚀着民营医院发展的根基。

业内几乎有个公开的秘密:民营医院在专家引入环节的混乱,堪称人事管理问题的重灾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患者,许多民营医院热衷于打造“专家牌”。一些医院在聘请专家时,流程极为随意。

2023年在厦门,一家民营医美医院就出现过类似的案例。当时,厦门某医美门诊部邀请韩国医师崔某坐诊,并告知老客户小芸可安排崔某为其实施整形美容手术,小芸付款20万元。术后小芸不满效果,向区里的卫健委投诉。经查明,崔某未向当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并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且该门诊部在小芸病历资料中伪造医师签名。相关部门对该门诊部依法进行了处罚。小芸以欺诈为由诉至法院,要求退还服务费并支付三倍赔偿金等。最终,法院判决该医美门诊部返还小芸服务费11.5万元,支付三倍赔偿金30余万元。此类事件,时常是民营医院与患者纠纷的重灾区。

民营医院在医生、专家这类“人才招牌”上频繁出问题,背后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困境和顽疾:人才结构不合理与流失严重。

在众多民营医院中,高端人才匮乏,基层医护人员又缺乏足够的经验与培训,人才梯队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状态,这几乎成了民营医院人才问题现实反映的“家常便饭”,很多民营医院也因此苦不堪言。

一些民营综合医院为了节省成本,在招聘基层医护人员时,降低招聘标准,大量招聘刚毕业、经验不足的医学生。这导致在实际医疗服务中,面对一些复杂病情,基层医护人员往往难以应对,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增加了医疗风险。

而在人才流失方面,民营医院更是深陷囹圄。相较于公立医院稳定的编制、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民营医院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劣势。

一位民营医院的业内人士清楚记得多年之前的一个案例。2012年注册成立的莆田一家二级口腔专科医院,从2015-2018年该医院医疗人才流失共62人,2018年的人才流失率将近50%,要知道,一家优秀的医院,医疗人才流失率应该在15%左右。人才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该院的发展及稳定性。

一方面,医院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去招聘新的医护人员,但新入职人员需要时间适应工作环境和流程,这期间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也会因频繁更换医护人员而降低,导致病人的投诉率上升,医院绩效随之降低。

人才流失的困扰,几乎伴随着民营医院发展的每一步。

近些年,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立医院凭借其在资源、平台、待遇等方面的优势,对民营医院的人才再次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民营医院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被加重了。

多位民营医院从业人员都指出,民营医院的骨干医生们,在面对公立医院抛出的橄榄枝时,内心的天平逐渐发生了倾斜。公立医院不仅能提供更稳定的事业编制,在职称晋升上也有着更完善、透明的体系,医生们不用担心晋升渠道受阻。在科研方面,公立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医生开展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提升医生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公立医院的福利待遇也更为优厚,包括薪资待遇、培训机会、休假制度等,都让民营医院难以企及。

长此以往,民营医院在人才方面的劣势愈发明显。

正如上海街头那辆醒目的房车,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揭开了民营医院的遮羞布,这起事件不应只是一时的热点谈资,而应成为整个民营医疗行业深刻反思的契机。从专家资质造假到人才结构失衡,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民营医院的生存根基。

每一家民营医院都应借此机会,审视自身的人事管理体系,思考如何在人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直面风暴,民营医院才能打破当前的困局,重新赢得患者的信任,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的健康发展,不再让房车堵门这样的极端维权事件再次发生。

来源:健康凯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