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娱乐圈的瓜真是越吃越离谱!前脚刚吃完明星塌房大戏,后脚富二代小花虞书欣就被亲爹的“15亿国有资产侵吞案”推上风口浪尖。网传“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吓人,结果人家律所直接甩出声明硬刚:全是假的!这年头吃瓜群众连键盘都还没捂热,反转就来得比外卖还快
娱乐圈的瓜真是越吃越离谱!前脚刚吃完明星塌房大戏,后脚富二代小花虞书欣就被亲爹的“15亿国有资产侵吞案”推上风口浪尖。网传“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吓人,结果人家律所直接甩出声明硬刚:全是假的!这年头吃瓜群众连键盘都还没捂热,反转就来得比外卖还快。但咱今天不站队不带节奏,就扒一扒这起“豪门风波”背后的法律门道和舆论江湖。
一、风波起:15亿罗生门,键盘侠的狂欢
5月19日,某社交平台突然炸出一则“重磅爆料”:虞书欣父亲虞丕杰被指“侵吞国有资产15亿”“与官员勾结牟利”,配文还煞有介事地贴出“内部文件截图”。好家伙,这数字一出来,网友直接炸了锅。有人翻出虞书欣早年“富二代”人设,阴阳怪气“果然有钱人都不干净”;有人化身福尔摩斯,扒出虞家企业股权结构图;更有人直接开麦:“建议严查,这种蛀虫就该牢底坐穿!”
但等等,这瓜保熟吗?
且不说“15亿”这种天文数字是否经得起推敲,单是“侵吞国有资产”的指控就够喝一壶。根据我国法律,这罪名一旦坐实,起步就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可爆料者除了几张模糊的截图,愣是拿不出半点实锤证据。更诡异的是,所谓“内部文件”连公章都没有,格式也漏洞百出,活脱脱像极了用Word模板伪造的“公文”。
二、硬核回应:律所出击,维权战打响
眼见谣言愈演愈烈,虞丕杰方面终于不再沉默。当天下午,其代理律所发布声明,字句如刀:
1.否认全部指控:“侵吞15亿”“官商勾结”等言论纯属捏造,已委托律所取证;
2.警告造谣者:对涉嫌侮辱诽谤的内容,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呼吁理性吃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成本低,维权代价高。
声明一出,网友态度两极分化。支持者怒喷“键盘侠造谣零成本”,质疑者却阴阳“怎么不告爆料人诽谤?心虚了吧”。但法律界人士指出,诽谤罪需要满足“故意捏造事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双重条件,目前爆料内容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律所选择民事维权更符合流程。
三、法律课:骂人违法吗?键盘侠必看!
这事儿最魔幻的,是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网上骂人真的会坐牢!
根据《民法典》,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轻则赔礼道歉、赔偿损失,重则可能触犯《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去年就有网红因造谣“某明星出轨”被判刑,前车之鉴还热乎着呢!
但现实是,网络造谣成本太低了。造谣者随便注册个小号,编段子带节奏,等律师函来了就注销账号跑路。而受害者要维权,得先收集证据、公证内容、起诉立案,一套流程下来没个一年半载下不来。就像虞丕杰这次,即便官司赢了,流言蜚语早就在网上传了十轮了。
四、舆论场:为何我们总被谣言牵着走?
说到底,这起风波暴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集体焦虑。
一方面,公众对“官商勾结”“贫富差距”天然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情绪海啸。虞书欣作为“富二代明星”,本就处在舆论放大镜下,父亲被盯上几乎是必然。
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一些营销号为了KPI,不惜断章取义、移花接木。这次谣言的传播路径,就是典型的“爆料-发酵-反转”套路:先用惊悚标题吸引眼球,等真相来了,热度早散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网友早就没了独立思考能力。看到“15亿”就开喷,看到“律所声明”就反水,活像一群被情绪操控的提线木偶。就像某网友评论:“我管你真的假的,先骂了再说,反正法不责众!”
五、深度思考:我们该如何理性吃瓜?
1.让子弹飞一会儿:遇到爆炸性新闻,先问“证据在哪”?没有实锤的爆料,一律当段子看。
2.警惕情绪煽动:造谣者最擅长用“正义”包装私货,比如“替天行道”“揭露黑暗”,实则是在消费你的愤怒。
3.支持合法维权:虞丕杰选择用法律回应,比明星下场互撕高明得多。只有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才能净化网络环境。
4.拒绝网络暴力:今天你网暴别人,明天就可能被网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结语:法律是最后的底线,理性是吃瓜的标配
回到这起风波,无论虞丕杰最终是否维权成功,它都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比跟风狂欢更重要。造谣者或许能逞一时之快,但法律的天平终将倾斜。而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能做的,就是管住手指,别让键盘成为伤人的利器。
毕竟,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能独善其身。
来源:我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