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年底,印巴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短短26天后,印度军队攻占达卡,东巴基斯坦就此消失,孟加拉国宣告独立。而作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朋友之一,中国却这次“帮不上忙”了。很多人不解,上次还能帮着打个平手,这次怎么就束手无策?
1971年年底,印巴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短短26天后,印度军队攻占达卡,东巴基斯坦就此消失,孟加拉国宣告独立。而作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朋友之一,中国却这次“帮不上忙”了。很多人不解,上次还能帮着打个平手,这次怎么就束手无策?
别急,这场战争的背后,其实是多重力量与地理、政治和国际格局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巴基斯坦其实不是一个天然统一的国家。它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中间隔着1600公里的印度领土。东边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西边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巴基斯坦本体”。
问题出在哪?从建国开始,西巴政府就长期压制东巴人:
语言上,东巴人讲孟加拉语,但政府却强推西巴的乌尔都语;经济上,全国60%的财政收入来自东巴,但80%的投资却花在了西巴;灾难来了也没人管,1970年东巴遭遇飓风重创,救援几乎迟到甚至缺位这种情况下,东巴人民的愤怒不难理解。一边交税最多,一边待遇最差,最后连命都没人救——这还怎么当一家人?
看到东巴局势失控,印度果断介入。
先是收容数百万难民,顺手招兵买马,组建了“孟加拉自由战士”武装;然后在边境设了87个训练营,培训出10万人左右的“反巴基斯坦游击队”;最关键的一步:1971年8月,印度和苏联签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等于背后多了个硬靠山。这时候的印度,战略、外交、军备都准备得滴水不漏。战争爆发后,它一边切断东、西巴交通,一边闪电突击,直捣达卡。
这不是打一仗,这是提前写好剧本的一场演出。
中国当然是巴基斯坦最可靠的朋友。早在1963年就签署边界协议,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我们也提供了不少支持,让巴铁守住了局势。
但1971年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北边的苏联,正对中国咄咄逼人。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之后,苏军在中苏边境持续增兵,中国不得不大规模布防东北和内蒙古;印苏已经结盟,我们如果出兵巴基斯坦,很可能正面碰上苏联,这是极其危险的;时间点也很尴尬:印度挑在11月打仗,这时喜马拉雅山已大雪封山,军队几乎无法翻越;而且我们的作战推演显示:即使紧急抽调5个师南下,也得45天才能准备好等我们真准备动手了,印度已经把仗打完了。
东巴基斯坦的离心倾向早就埋下隐患,印度则抓住机会精准出击,而中国此时正被苏联“卡着脖子”。哪怕心有余力,也被现实所限。
1971年,巴基斯坦输了,不只是输给印度,更是输给了自己、地理、和时代。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